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提取、纯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用浓度为70%的乙醇提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的含量;并考察温度、光照、pH值、稳定剂、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对蕨菜黄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蕨菜根中黄酮含量达4.2640%。蕨菜黄酮在pH值为4-6及有碳水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都能稳定存在,自然光和强光对黄酮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还原剂对黄酮含量有较大影响,Mg2+、A l3+、Fe3+等金属离子对黄酮稳定性有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蕨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野生蕨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用分光光度法对野生蕨菜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季野生蕨菜,根状茎总黄酮化合物含量最高,达6.09%;叶片和叶柄总黄酮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少,分别为2.95%和3.09%。春季野生蕨菜,根状茎与叶片总黄酮化合物含量较高,分别为5.80%和5.54%;叶柄总黄酮化合物含量较低,仅为2.28%。春、冬季节采收的野生蕨菜均以根状茎总黄酮化合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金银花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83-9484
[目的]为金银花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市售金银花为试材,将其烘干、磨碎后用60%乙醇提取其中的黄酮类物质,对所得粗黄酮进行纯化得精制黄酮,测定粗黄酮和精制黄酮中的黄酮含量,并利用猪油和亚油酸体系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金银花粗黄酮粉和精制黄酮粉的得率分别为45%和7.2%,粗黄酮粉中黄酮含量为20.3%,精制黄酮粉中黄酮含量为43.21%;金银花黄酮可阻断亚油酸和猪油的自氧化作用,且黄酮粉添加量越大、纯度越高,抗氧化效果越好。[结论]金银花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香椿叶中黄酮成分的分析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香椿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香椿叶中含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并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总黄酮含量为4.24%.  相似文献   

5.
卫静莉  张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88-15890
[目的]研究超声波浸取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方法及参数。[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分别以碱水和乙醇作为溶剂提取柿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优化超声波碱水提法、超声波乙醇提取法的工艺条件。[结果]用超声波碱水提法提取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0 min,温度40℃,料液比1:30 g/ml,浸泡时间为6 h,所得黄酮物质含量为5.28%;用超声波乙醇提取法提取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 g/ml,超声波功率200 W,提取时间30 min,得到总黄酮物质含量为6.19%。[结论]超声波碱水提法提取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经济适用,适合于生产化;超声波乙醇提取法所得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较高,比超声波碱水提法高出约0.8%。  相似文献   

6.
刺五加叶中黄酮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刺五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及抑菌性,并对所提取的粗黄酮类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提取物中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得率为0.34%。刺五加黄酮提取物表现出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DPPH自由基能力,其抗氧化能力低于芦丁标准品而强于维生素C。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平板培养法对刺五加黄酮粗品的抑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并随着刺五加黄酮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也增强。  相似文献   

7.
柿种质资源叶片中黄酮和多酚含量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比较柿种质资源间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含量的多样性,对111份柿资源叶片中槲皮素、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柿种质资源间槲皮素、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含量存在丰富的多样性;除槲皮素外,不同柿地域来源间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均表现出显著(P0.05)差异性,而不同柿类型间只有山奈酚显示出显著(P0.05)差异性;聚类结果显示柿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类群Ⅳ为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高含量的柿种质资源类群,共有21份资源,其为柿资源的选育提供了宝贵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用正交试验提取海娜花和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在51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计算其含量.结果表明,海娜花和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别是花以65℃时、用浓度为95%的乙醇提取1.5 h,叶以65℃时,用浓度为95%的乙醇提取2.5 h最好,得出的海娜花和叶中黄酮含量可分别高迭2.356%和1.569%.  相似文献   

9.
以卷柏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极性的提取溶剂对其中的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以穗花杉双黄酮作为标准物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绘制标准曲线,考察不同溶剂提取物种双黄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70.0%乙醇水溶液对卷柏中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黑刺菝葜根茎中黄酮成分的分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刺菝葜根茎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黑刺菝葜的根茎中含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并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总黄酮含量为2.23.  相似文献   

11.
栽培蕨菜与野生蕨菜和常见栽培蔬菜营养成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野生蕨菜和栽培蕨菜以及常见栽培蔬菜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法,对野生蕨菜和栽培蕨菜以及常见栽培蔬菜所含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主要的营养成分分别为水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Vc)、维生素B2(VB2)、钙、镁、铁、锌、铜、钾、磷、胡萝卜素。[结果]野生蕨菜和栽培蕨菜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种类相同,数量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与野生蕨菜相比,栽培蕨菜的水分、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偏高,Vc、钾等的含量略偏高,铜、锌的含量相同,而其他测定营养成分的含量较低。与大多数蔬菜,如大白菜、甘蓝、马铃薯、番茄、白萝卜等相比,栽培蕨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或者是说综合营养价值也要高出一些。[结论]食用栽培蕨菜与食用野生蕨菜营养保健效果相当。从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角度出发,应该大力发展蕨菜的人工栽培与生产。  相似文献   

12.
正交试验法优化蕨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Linn.) Kuhn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exHeller]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为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蕨菜总黄酮提取的因素,乙醇体积分数、沸腾时间、淋洗时间和料液比进行优化。[结果]蕨菜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沸腾时间2.0 h,淋洗时间1.0 h,料液比1∶30(W/V)。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蕨菜总黄酮得率达8.80%。蕨菜不同器官中总黄酮含量趋势为:脱脂叶片〉叶片〉脱脂叶柄〉叶柄。[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提取蕨菜总黄酮的方法得率高于传统方法,且节省时间、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马博  蒋利和  苏仕林  李荣峰  张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56-11957,11960
综述了蕨菜护色、干燥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蕨菜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蕨菜全粉饮料生产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蕨菜全粉饮料产品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条件。[方法]以蕨菜为主要原料,经护色、打浆、均质和干燥等工序生产蕨莱全粉,然后添加各种辅料进行调配,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结果]结果表明,采用500mg/L浓度的乙酸锌溶液护色,护色液pH值为6,可获得良好的蕨菜护色与Vc保存效果。产品的最佳配方为蕨菜加入量45.0%、茉莉花加入量2.0%、蔗糖加入量28.0%、柠檬酸加入量3.0%、PGA加入量13.0%,获得感官评价为97分。[结论]该研究为蕨菜全粉饮料简便的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对蕨菜(Pterid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更好地了解蕨菜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进而为蕨菜的引种驯化、种植栽培、种质保存及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方法]2007年8、9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的红蓝光源控制系统和CO2控制系统,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蕨菜进行不同梯度的光照强度[0、50、100、200、300、400、500、600、800μmol/(m2.s)]和固定CO2浓度[100、200μmol/mol]的模拟控制试验。[结果]在模拟试验条件下,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达到光合饱和点之前,蕨菜的净光合速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上升而增加,且光合补偿点和光合饱和点均较低,分别为50和400μmol/(m2.s),表现为典型的阴生植物特征。[结论]生产实践中,当白天光照过强时,应注意适当遮阴,防止因光照过强对蕨菜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蕨菜驯化栽培及孢子繁殖过程中,利用扫描电镜,实物拍照及徒手切片等方法,观察了蕨菜各器官形态及解剖结构,初步掌握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蕨菜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蕨菜叶绿素含量及呼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蕨菜(孢子体)不同生育阶段的地上部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呼吸酶活性及地上部生长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1)不同生育阶段的叶绿素α、叶绿素b存在明显的差异;(2)不同生育阶段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下降的趋势。(3)不同生育阶段的地上部鲜重、干重、干重/鲜重呈增长趋势,含水量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将林地杂草白茅和凤尾蕨混合后按照0、2.5、5.0、7.5 kg/m2的覆盖强度进行山地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覆盖试验,测定土壤钾素动态,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根际速效钾含量和R/S值、杨树体内钾素含量均随覆盖强度增加而增加,又随覆盖后年限的延长而减小;不同覆盖强度对杨树各器官钾素含量的影响较为复杂;与其他处理相比,覆盖强度为7.5 kg/m2较利于土壤和杨树钾素养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