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马铃薯增产威胁较大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4种:1、马铃薯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是染病叶面有黄褐色或黑色病斑,雨后或露水刚干时叶背有白霉。有利于晚疫病流行的温度为20~24℃、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该病为气流传播,扩展蔓延很快,染病后只需几天的时间,薯苗就会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马铃薯增产威胁较大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4种:一、马铃薯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是染病叶面有黄褐色或黑色病斑,雨后或露水刚干时叶背有自霉。有利于晚疫病流行的温度为20-24℃,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该病为气流传播,扩展蔓延很快,染病后只需几天的时间,薯苗就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并可引起田间和贮藏期间大量烂薯。  相似文献   

3.
<正>一、晚疫病(一)病害症状植株被晚疫病侵袭时,在叶片的顶端或边缘发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围有黄绿色症状。温度大的早晨和雨天病斑很快扩大,使叶面呈水浸状青枯,并在枯斑外出现白霉,叶背脊白霉更清楚。(二)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晚疫病病菌孢子很小,能趁水湿从叶背气孔或块茎表皮皮孔侵入组织,而后发展成病斑。病菌发育和适宜温度为24℃,最高温度为30℃,最低温度为10℃。游动孢子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13℃,最高温度为25℃,最低温度为2℃。主要是播种  相似文献   

4.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长温度及其污染纯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晚疫病病原菌可耐最高温度43℃,4℃情况下菌丝仍可以生长,孢子囊在8h后所有的孢子释放完毕,同时提出了病原菌污染后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马铃薯增产威胁较大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4种。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如下:1.马铃薯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是感病叶面有黄褐色或黑色病斑,雨后或露水刚干时叶背有白霉。有利于晚疫病流行的温度为20~24℃,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该病为气流传播,扩展蔓延很快,染病后只需几天的时间,薯苗就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并可引起田间和贮藏期间大量烂薯。防治方法是: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施25%的甲霜灵500~800倍液,也可灌蔸土壤湿度大和小雨天也可用1:40的甲霜灵与半干半湿土(手握能成团,丢下亦能散开为度)拌匀后施于根部。2.青枯病为细…  相似文献   

6.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 ℃,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 %,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 d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2009年对福建省福州市和长乐市两个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观测点进行了系统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因素和田间病害流行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田间防治效果对6种常用防治疫病的杀菌剂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2月中旬至4月下旬,初始病情、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若日平均温度18~23℃,且相对湿度超过85%,一般在3~7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吗啉.锰锌、银法利和克露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的流行性和毁灭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晚疫病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温度在18-25℃时,最易流行晚疫病。在晚疫病流行年份,会造成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50%。如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1、晚疫病症状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  相似文献   

9.
正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和毁灭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晚疫病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温度在18-25℃时,最易流行晚疫病。在晚疫病流行年份,会造成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50%。如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1、晚疫病症状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退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夏季,无论是塑料大棚还是露地栽培的番茄,晚疫病均大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发病条件温暖湿润条件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75% ~ 100%的时间越长,发病越重。菌丝发育适温为10 ℃~ 30 ℃,最适温度为24 ℃。孢子囊形成适温为3 ℃~ 36 ℃,适宜相对湿度大  相似文献   

11.
<正>1真菌性病害1.1晚疫病对于马铃薯而言,晚疫病常发生于10~25℃的温度范围内,该病极容易在早高温高湿的环境内快速蔓延。在马铃薯生长中,一旦发生晚疫病,叶缘及叶尖表面即可见颜色为绿褐色、类似于水渍的斑点,斑点周边可见浅绿色晕圈。若环境湿度过高,斑点颜色为褐色,表面覆盖有白色霉层。若马铃薯植株茎部染病,  相似文献   

12.
一、发病概况 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病害流行时,可造成大面积绝收。一般白天不超过24℃,夜间不低于10℃,天气阴雨连绵或多雾、露,相对湿度大,最有利于晚疫病的流行,此病以芽期最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加强,到现蕾期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徐州保护地番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和灰霉病,其发生规律如下:晚疫病在中温高湿时发生较重,温度低于14℃,显著减轻。早疫病、灰霉病都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早疫病在15℃以上利于病害的流行,低于10℃时,病害显著减轻,灰霉病在相对湿度85%,温度15~25℃利于病害的发生,气温31℃以上,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材料,初步分析活性氧清除酶系与抗病过程的关系。【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茎段为外植体,将抗晚疫病基因R1、R3a 和RB分别转化马铃薯感病栽培品种Desiree,并通过特异PCR扩增目的基因、无菌苗快速抗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RT-PCR分析来筛选阳性转化株系。并测定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接种晚疫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结果证明,3个抗晚疫病基因都已经整合进入马铃薯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所获得的转基因株系接种小种89148-9后其抗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部分表现为高抗或抗病,有明显的HR反应;转基因株系在接种小种89148-9后3种酶的活性都升高,且活性高峰比野生型早。【结论】获得了一批高抗或抗晚疫病的马铃薯转基因材料;活性氧清除酶系可能参与了R基因介导的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1、马铃薯晚疫病1.1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相似文献   

16.
番茄病虫害主要有番茄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灰霉病和病毒病。 一、叶霉病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或种子处理,52℃温水浸种30分钟,晾干播种;2%武夷霉素150倍液浸种;  相似文献   

17.
牛平 《农村科技》2016,(4):40-42
正昭苏县气候冷凉湿润,降水量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气候及土壤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马铃薯病虫害已成为昭苏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主要限制因素,迫切需要开展防治研究,以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一、晚疫病1.分布与危害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一种暴发性真菌病害。一般在马铃薯开花后、气温20℃左右、天气阴霾、空气潮湿或多雾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提取青蒿抑菌物质并对蕃茄晚疫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通过抑菌圈直径确定了青蒿抗蕃茄晚疫病菌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为乙酸乙酯,料液比为1:10,在50℃的温度下提取11小时和浸提4次时青蒿对蕃茄晚疫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此时抑菌圈直径为:51 mm。  相似文献   

19.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有时可以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后病势扩展迅速。此病常见于白天气温24℃以下、夜间10℃以上、相对湿度75%~100%时发生,持续时间长。湿度大易诱发此病。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Y病毒(PVY)对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室条件下,以脱毒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PVY对晚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PVY汁液接种脱毒马铃薯28d后,用晚疫病菌接种,其孢子囊悬浮液浓度为1.0×104个·mL-1时,PVY对晚疫病的抑制作用最明显;马铃薯植株体内PVY的浓度与晚疫病的发病率、病斑大小及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说明马铃薯感染PVY后诱导了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不同因子影响降低了马铃薯感Y病毒叶片对晚疫病菌的感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