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是农村居民点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研究方法:NY-TY空间分析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综合农民意愿调查(NY)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TY)相结合,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NY-TY空间分析技术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揭示农户选址意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研究结论:利用NY-TY空间分析技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科学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MCR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将土地利用现状中的农村居民点作为源,通过选取地形、区位、用地等3个阻力因素9个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再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势力范围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安置方向。结果表明,都昌县农村居民点呈由南到北布局适宜性降低的特征;都昌县高等、中等和低等3种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9%、51.39%、20.03%。根据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都昌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重点发展型、优先发展型、内部整理型和拆迁合并型等4种模式。研究结果对促进经济和城乡发展、协调农村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32-234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是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依据。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以农村居民点地块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地形、区位、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物元模型方法,借助Arc GIS技术,评价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水平相对较高,布局适宜性好、较好及中等区域面积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80.38%,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北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4.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相应优化策略,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农谷为研究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以及聚集度等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选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使用均方差决策法和TOPSIS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山西农谷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分布于海拔900 m以下、坡度为2°~15°且东、西坡向的区域以及距耕地0.2km、距城镇3.0 km、距水源1.5 km、距县级公路1.0 km、距农村道路0.3 km、距其他基础设施1.0 km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状况总体表现为一般适宜,其中最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的斑块面积占比分别为0.02%、4.09%、49.20%、46.63%和0.05%;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山西农谷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集聚发展型、存留提升型和搬迁拆并型3种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运用到该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管理和总体规划建设中,同时可为同类型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对现行规划体系的深化,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苏北L村为例,对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内涵和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综合整治等方面对重构该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而对村庄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的优化进行规划设计,力图为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及其布局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对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布局优化对策,通过选取空间合理、结构合理、生产保障、生活便捷以及生态安全五类因素的13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技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2.22%、31.94%、28.25%、15.97%和1.62%。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适宜性等级分布情况,区域内32个行政单位的总体适宜性较好,其中适宜性较好以上的乡镇中上游城乡、谢家滩镇、柘港乡、鄱阳镇、乐丰镇、凰岗镇、枧田街乡、古县渡镇和侯家岗乡面积较大;对于529个行政村,各个级别拥有行政村数量随着适宜性程度由好至差而逐渐减少,分别为176、167、131、44和11。同时针对不同适宜性等级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可有效改变农村土地低效无序利用的现状,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满足国土空间精细化、集约化治理需求.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扩展源"评价体系,对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进行筛选和评判.基于"扩展源"的等级差异化,采用改进MCR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进而确定各类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方向,丰富居民点空间布局分类研究的内容,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为例,综合"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模型方法,从空间规模、形态、区位3个维度构建布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多维度刻画居民点的布局类型,同时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征及类型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肥乡县农村居民点共划分为12种类型,以大规模-形态不规整-优势区位、中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中规模-形态一般规整-劣势区位、小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4种类型为主;研究区经济条件优越的居民点多分布在优势区位,边缘的居民点多呈小规模分布,城镇辐射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通达性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多维度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分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为区域村庄的规划和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唐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10-7212
以农村宅基地确权为着眼点,在分析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以及规划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中的相关理论,进而对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应采用沿交通沿线、靠近集镇的大致模式。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利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规划导向作用的不同,客观上将形成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以各镇(街)为评价单元,综合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内部土地闲置率法、城镇体系规划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各镇(街)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区级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同时从自然适宜度、经济发展度、社会接受度、规划导向度4个方面选取8个指标,评价各镇(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基于重要性、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叠置分析,划分出优先保障区、重点规划区、逐步推进区、控制发展区4个类型区,并针对不同分区的特征从空间布局、整理方式、政策导向、"增减挂钩"指标分配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统筹协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与闲置现象愈加严重,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越来越迫切,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萍乡市湘东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Arc GIS10.1进行叠加运算,划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级别,进而应用加权Voronoi图,实现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按照最适宜、较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用地区进行划分,适宜度水平整体较高,无不适宜居民点用地区;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居民点差距明显,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呈现缓慢增大的趋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在地理空间上差异明显,适宜性级别较高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公路畅通、地势平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部地区,适宜性级别较低的居民点主要散乱分布在地势起伏不平、坡度较大、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随着居民点适宜性级别越来越低,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建设区、优先发展区、合并整治区和内部整治区。该研究为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可有效改变农村土地低效无序利用的现状,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满足国土空间精细化、集约化治理需求.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扩展源"评价体系,对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进行筛选和评判.基于"扩展源"的等级差异化,采用改进MCR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进而确定各类农村居民点的优化调控途径.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扩展源"在数量结构上以S_2级为主,在空间布局上受地形和水源影响较大,其景观特征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显著;(2)改进MCR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阻力整体小于南部,总体来看,高适宜类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浅丘带坝区,低适宜类则多数集中在海拔较高的西南部丘陵地区;(3)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与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组合关系,总结出重点发展型、一般发展型、改造提升型和迁建拆并型4类农村居民点优化模式.因此,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整理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因类施策的布局优化原则,统筹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管控,积极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梅岭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选择,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中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而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构建梅岭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选择影响湾里区梅岭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地面坡度、高程等8个经济社会生态因子作为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以10 m×10 m的栅格大小为评价单元,最终得出评价区域各栅格的综合分值,确定最佳选址区域。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研究结果对优化梅岭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城乡资源单向流出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安徽省滁州市辖区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圈层,是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区域。文章以滁州市辖区的77个行政村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交通因子,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研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并据此提出分区管控策略。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适宜格局。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调控策略,可以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局以及科学研判整理潜力,为当地村庄规划、土地整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地域空间“三生”功能视角探索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从地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并提出了布局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浮江乡高度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面积比例分别为3.83%、26.90%、29.91%、30.72%和10.64%。高度适宜、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多位于南部与中部地区,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较大、分布有多个矿区的东部和北部。依据适宜性,可将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保持发展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3类,针对各类型农村居民点宜采取差异化优化策略,以实现乡镇全域农村居民点布局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6.
适宜性评价与村庄类型判识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要点与难点.以滁州市为例,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水平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各项村庄的适宜值,通过村庄分类识别体系,采用筛选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判识.结果表明:滁州市的1250个村庄可分为特色保护类83个、集聚提升类796个、搬迁撤并类284个、城郊融合类87个;农村居民点的适宜程度沿公路呈条带状分布,围绕乡镇政府发散,同时公路通达度的分布对村庄的适宜程度影响较大.对村庄进行适宜性评价与类型判识有助于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为滁州市村庄的规划与发展以及差别化整治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曲周县342个农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从压力源-压力流-压力汇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设置和筛选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压力源、压力流和压力汇各指标值及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值,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了5种空间格局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全县农村居民点压力适宜性弱的占全部村庄的45.61%,适宜性一般的村庄占32.74%,适宜性较强的村庄很少,占21.65%。本研究尝试将压力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有益探索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农业灌区机井规划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灌区机井的合理布局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灌区机井规划布局的基础理论研究、规划布局的方法、机井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三个方面概括了机井布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下一步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加强井渠结合灌区机井规划研究,强化机井空间布局及其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重视GIS技术、地下水模拟软件和各种现代启发式算法等新技术在机井空间布局优化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因山区区位资源的独特性,亟待探索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以秦巴山区城口县东安镇为研究对象,基于韧性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村居民点内部韧性与外部环境韧性维度探究山区农村居民点的韧性水平,科学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路径,为因地制宜优化乡村人居环境、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与民生改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东安镇农村居民点整体韧性水平较高,高度安全的农村居民点斑块共221个,占东安镇总面积的19.53%.(2)东安镇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内核结构优化型、外缘系统提升型和搬迁撤并型,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应当顺应内外部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空间布局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中,就近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共1 116.99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共2 839.37hm~2,内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共2 126.93hm~2,迁移归并型农村居民点共539.52hm~2,综合条件较差的南北丘陵地带设置的迁移安置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对低丘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并可运用到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