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4-265
对1967—2014年山东省雷暴及地闪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空间分布上,中部偏多,东西两侧偏少,时间分布上,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年雷暴日数较多,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头10年年雷暴日数较少;地闪空间分布上,平均年地闪密度平均值为2.22次/km2·年,时间分布上,以6—8月最多,主要时段集中在14:00—22:00。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SPSS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对2007—2011年宁夏雷电监测资料和1998—2013年宁夏的雷电灾害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检验的方法,探讨了宁夏5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了雷击事件数、雷击死亡人数、雷电日数、雷电闪击次数、雷电闪击密度等因素与行政区域面积、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等的相关性,阐述了宁夏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指标和区域划分,提出了雷电灾害风险指数的研究思路及其评估与区划问题。  相似文献   

3.
雷电及其灾害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夏季,雷雨天气频繁,雷电灾害事件时有发生,指出要加强防雷意识,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期为减少雷击事故,更好地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蔡冬梅  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35-11036
通过对1967~2011年桐城市气象观测站逐日、逐月、逐年雷暴的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桐城市雷暴气候的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桐城市年平均雷暴日为42.8 d,属于多雷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份73 d(1963年)与最少年份25 d(1988和2001年),相差48 d,将近3倍之多;55年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以3.51 d/10a的气候倾向率递减;桐城雷暴集中出现在3~9月,共出现2 264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1%,尤以7月突出;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雷电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省份之一莫过于山东,灾害给其带来的影响可谓巨大。不仅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尤其是较为落后地区,经济更是受到显著影响,而且还威胁到人身安全等,从雷电发生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入手,分析现状和防御对策,为了减轻雷电带来的灾害,加强对雷电的防护和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每年因为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建筑的建设,为雷电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雷电灾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地域广阔、防雷基础设施差、人民群众防雷意识弱等特点,使得防雷减灾的管理成为了我国防雷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强防雷的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雷电灾害评估及其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雷电灾害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雷电灾害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体系内各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给出灾害评估指标的量纲换算表,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进而建立了能对雷电灾害严重程度进行定量描述的综合评估模式和划分雷电灾害等级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雷电作为自然现象其危害及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分析雷电的种类及危害,结合现代防雷技术,提出综合有效的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同时,鉴于雷电在农业、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提出科学依据,以期合理利用雷电优势减少危害,使之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灾事故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雷电防范措施,以期提高农村防雷意识,科学防范雷灾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近10年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2006~2007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1998~2007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以安徽省自然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分析了雷电灾害在安徽17个地级市的分布特征,统计了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及经济损失。通过雷击发生频率与雷击灾害的对比分析,得出闪电频数大小并不是雷电致灾的唯一判据。这为提高全民防雷减灾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雷电防护技术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2011年的地闪资料,从闪电频数、月变化、日变化、电流强度、空间密度等方面研究了山东省夏季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夏季负地闪占总地闪的绝大数;总闪频数在夏季(6~8月)是逐月递增的,正闪比例逐月递减,负闪频数变化与总闪有很好的一致性;地闪频数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双谷型,正闪频数的变化是滞后于负闪的;正闪的电流强度均值大于负闪,在高强度区,正闪比例高于负闪;通过分析地闪空间密度分布发现,总体呈现山区大于平原,南多北少,地闪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山区及胶东半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TRMM卫星观测到的闪电资料、NCEP资料以及山东省闪电定位资料对山东闪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的降水与闪电在季节尺度上,两者的变化关系较好,但峰值月份有所不同,闪电的峰值在7月,而降水则在8月。  相似文献   

14.
高翔  赵武  杜亮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1):2011-2013
统计了安阳30年的气象资料,找出了安阳区域内各种对流天气出现的气候概率,雷电天气活动的气候特征,时空变化,移动路径,地理分布及雷电天气的日、月、年变化特征,并建立了雷暴天气历史资料查询系统,为做好安阳的雷电防护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会昌县庄埠乡中心小学发生的一次罕见雷击事故灾害的现场调查,分析该校发生雷击的原因,指出现有防雷装置的作用与缺陷,并提出了加强预防雷击和减少雷害损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阳信县气象站1971—2010年的人工观测资料,分析雷暴日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2006—2013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闪电发生的月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统计并绘制出8年平均的地闪密度等值线图。分析雷电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做好雷暴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针对重庆地区闪电定位监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利用GIS获取其高程属性,重点分析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以及不同雷电流幅值比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电流幅值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大;正负极性地闪密度随海拔的上升呈幂指数减少;正闪比例在低海拔(<1 000 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在高海拔(>1 000 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低幅值(0~100 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高幅值(100~200 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雷电流参数与海拔变化的关系式,为雷电防护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加强加油站的雷电风险普查能够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西宁市68家加油(气)站为样本,结合加油(气)站地理位置、雷电易发性区划等基本概况,普查工程性防雷措施和非工程性防雷措施等情况。结果表明,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2008—2016年闪电日数平均分布为45.9、70.9、60.8、42.2 d。大通县东北部雷电易发性处于极高危险区,湟中县的西南部处于高危险区,西宁市主城区以及湟源县与湟中县交界地区处于中等危险区,湟源县大部分乡镇属于低危险区。西宁地区加油站以埋地线路为主,日车流量主要集中在100~300辆。西宁市加油站接闪器、引下线、加油区接地、油(气)储罐、储油区接地方面以8分居多,占总数的51.5%以上。应同时加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加油站的防雷管理能力和公众的防雷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9时次之,地闪的日变化也与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规律一致,正闪滞后于负闪发生;正闪与总地闪比值的日变化表明对流天气一般在16时以后发展强盛,17~19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闪电的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