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778份小麦材料进行了抗纹枯病性鉴定,筛选出21份抗病材料,多数为农家品种,可直接利用有94(39)和78(6)9-2,中抗类型的材料百农3217,白贵农10号,新乡3380,轮抗6号综合性状好且抗性稳定,也可用作抗性亲本,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骨干亲本和在生产中应用面积比较大的品种多数表现感病,近年来参加区试的品种和正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资源抗纹枯病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1997年在省内5地设置病圃,对310份小麦材料进行抗纹枯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表现抗的材料有11个,表现中抗的有54个,生产上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中抗病品种只占1.74%,中抗品种占13.6%,而感和中感品种则占84.7%。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安徽省水稻品种(组合)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用5个不同致病力的水稻纹枯病菌,对收集来自该省的87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基于参试的水稻品种(组合)的平均病情指数,仅有3个组合表现为抗病,分别是纯王优2号、辐优136和中优9801,占总材料数的3.44%;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品种(组合)分别占总数的21.84%、62.07%和12.64%。基于聚类分析,抗、中抗、中感和感的材料分别占3.44%、20.69%、43.68%和32.18%。相关分析表明,两个分类结果间达极显著相关(r=0.85,P〈0.01)。结果说明安徽省大多数品种(组合)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感或感病级别,抗性总体较差,生产上应加强对纹枯病抗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4.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江淮地区大豆生产中常见病害,但大豆种质资源抗性水平及抗源鉴定工作较少。本研究采用对大豆叶片正反面高压喷雾的接种方法鉴定了江淮地区309份育成品种(系)及亲本材料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生理小种S1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抗性差异明显,分别鉴定出高抗和中抗材料61和68份,占总数的19.74%和22.1%,表现为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共有180份,占总数的58.25%。适合淮北和淮南地区种植的140和169份品种(系)中,抗病材料(高抗+中抗)分别有68和61份,感病材料(感病+高感)分别有72和108份,江淮淮北地区抗病品种(系)的比例高于淮南地区。供试材料抗性反应等级与成熟期等性状存在相关性。同时还发掘出徐豆18、南农99-6等高抗品种,及具有高蛋白、高油特性的优质抗性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5.
甘蔗常用亲本黑穗病抗性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常用亲本宿根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2017年对我单位海南杂交基地的401个常用亲本一年宿根的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219份常用亲本材料表型为高抗(占54.6%),10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占27.2%),51份材料表现为中抗(占12.7%),20份材料表现为感病,2个材料表现为高感;国内引进亲本对甘蔗黑穗病抗性达抗病(R)及以上抗性水平的占90.7%,抗病性表现最优,国外引进亲本和区内自育品种(系)的抗病性水平相当。该调查结果为杂交亲本的选用和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骨干亲本抗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对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育种中常用的40份骨干亲本进行4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其中感病品种30份,黄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源6份。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抗性有极显著差异;抗性的主要差异首先出现在抗性和非抗性品种之间,其次出现在非抗性品种内;抗源材料的抗性非常稳定;亲本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呈连续性变化,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抗性愈强的品种抗性愈稳定,抗性愈弱的品种抗性愈易受环境的影响。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广义遗传力约为53.9%。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抗秆锈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09年间对来自我国小麦主要生产种植区15个省份的182份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苗期与成株期抗秆锈病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品种(系)中,114份对秆锈病表现抗性,占供试材料的62.64%,其中来自东北春麦区、北方冬麦区和黄淮海冬麦区的品种(系)对秆锈病抗性较强,部分地区材料对秆锈病的抗性较差,甚至江苏省的13份品种(系)对秆锈病全部感病,这表明虽然我国当前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对秆锈病的抗性普遍较强,但仍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感病品种,秆锈病发生与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选择一组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亲本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呈现连续性变化,根部孢囊附着量平均表现为0~145个.按照传统孢囊线虫鉴定分类标准,黑种皮的高抗抗源对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十分稳定,灰布支黑豆和PI437654的孢囊附着量分别为2.67和0个;绝大部分黄种皮亲本材料抗性均表现为高度感病,只有1267和1259表现为中感.对于4号强毒生理小种的特殊性,实际中将无法选育到抗性品种以解决生产需要问题.利用品种间抗性存在的差异和连续性变化,并比较其它方法,建议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鉴定标准划分为5级,分别为免疫、高抗、抗、感和高感,其IP指数(%)以Lee为对照时分别为0、0.1~15、15.1~50、50.1~100和>100.黄种皮大豆品种晋豆19号对4号生理小种反应稳定,可作育种参考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大麦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了294份供试大麦品种2010-2012年度在昆明点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以及13份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4个不同生态试验点可正常成熟的大麦品种的田间白粉病抗性.294份大麦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2.04%,抗病品种36份,占供试材料的12.24%,感病和高感品种252份,占供试材料的85.71%;在二棱大麦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达到19.61%,高于多棱大麦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13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和相同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田间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裸、义乌八角米麦、Gdcm4和新啤4号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均抗白粉病,可用作4个地区的推广品种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1.
烟草品种(系)的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分离自湖南主产烟区的3个烟草黑胫病菌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以Phy2菌株致病性最强。以Phy2为接种菌株,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13个烟草品种(系)进行了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对烟草黑胫病表现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分别为10份、1份、1份、1份,占鉴定品种(系)总数的76.9%、7.7%、7.7%、7.7%。其中湘烟3号和4-10-1抗性优于抗病对照品种K326和革新3号,而津巴布韦新引进品种KRK26对烟草黑胫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2020-2022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58份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明确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58份鲜食玉米中未检测出高抗(HR)瘤黑粉病品种,1份品种原玉糯999表现抗病(R),占比1.7%;福甜73、白甜糯3号、白玉糯2020、甘糯2020等4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比6.9%;27份品种表现感病(S),占比46.6%;26份品种表现高感(HS),占比44.8%。对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HR)和抗病(R)品种,仅1份品种永糯321表现中抗(MR);其余20份和37份材料分别表现感病(S)和高感(HS),分别占鉴定材料的34.5%和63.8%。  相似文献   

13.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查,以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新种质。结果表明,4个环境下共发现18个稳定高抗和26个稳定中抗晚斑病的家系;在两个环境中对百果重和单株结果数进行考察,筛选出38个百果重(≥180.0 g)和单株果数(≥20.0个)都比较大的家系;同样,在两个环境中筛选出主茎高(30~60 cm)和总分枝数(≤20.0个)适中的家系54个。综合分析晚斑病病害等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共鉴定出4份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新种质,其中1份高抗晚斑病,3份为中抗晚斑病。该研究结果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主栽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评价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采用人工茎秆菌丝接种法对四川省33个主栽油菜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菌核病抗性评价和稳定性研究,以川油21为耐病对照品种,将供试品种分为耐病、感病两个类型,高抗、中抗、低抗、低感、中感和高感六个等级。结果显示:四川省种植的油菜无高抗菌核病品种,仅27.27%的品种抗(耐)菌核病;35.37%品种表现为低感菌核病,高感、低抗、中感的品种分别占22.23%、20.20%和15.13%。品种的菌核病抗性稳定性受油菜花期环境和基因型影响显著,仅科源油9号和蓉油12号表现出稳定的耐菌核病特性;11个品种菌核病抗(耐)性丧失,20个品种菌核病抗(耐)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抗线虫花生品种,在北方花生根结线虫分布较均匀的自然病田中种植了102份花生种质,收获时对其进行抗性鉴定调查,得到高感材料14份、中感材料76份、中抗材料12份、耐病材料1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种质材料;调查发现种间杂种的杂交后代抗性较强,中抗材料较多;自然病田田间观察发现,紫色种皮花生种质的抗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1994~1995年连续两年田间调查说明,鲁花11号、1- 10、福早1 号、白沙1016 和鲁花10号5 个花生品种对CMV 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栽培条件下,鲁花11 号和1- 10 平均发病率显著低于鲁花10 号、福早1 号和白沙1016。1996~1998 年3年田间小区鉴定结果说明,在鉴定的36 个花生品种(系)中,发现鲁花11号、中花4 号和鲁花14号3份材料对CMV 表现低抗,11份材料表现低感,其余材料为中感和高感,未发现中抗以上材料。  相似文献   

17.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 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抗性材料。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果腐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76份花生品 种(系)中未发现对果腐病免疫的品种,获得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12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 3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支I中的9个品种(尤其是花育9115)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花生对果腐病的 抗感性与荚果鲜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摘     
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遗传 用一个抗性品种和两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小种2号遗传。温室条件下进行接种试验,F_1对该病的反应与亲本相同表明,抗性呈显性,由核基因控制。F_1植株同抗性亲本回交,对该病的反应与抗性亲本相同,F_1植株同感病亲本回交,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率为1:1。F_2植株的分离比率为3:1。本研究结果揭示,芥菜型油菜对白锈病小种2号的抗性为单基因遗传,可通过早期世代回交将抗性转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甜菜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1-2013年对新疆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试验依据田间自然发病的抗性分析方法,对35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抗性分析,发现发病前期有24个品种(品系)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的68.57%,其余均表现感病。但在病害高峰期该24个品种(品系)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病,其余11个品种抗性变化不明显仍表现感病。35个品种在病害高峰期时均表现为感病,但部分品种的病情指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高感和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