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几年来,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且在临床上有了一些应用。本文就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红细胞的免疫调控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31例水牛血液的检测,发现水牛的红细胞上除具有粘附作用,形成免疫复合物花环外,还具有C_(3b)受体,形成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从而证实,水牛的红细胞不仅具有携氧、运输气体和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应用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实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实验,对马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马红细胞可形成细胞C_3b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花环,说明马红细胞也具有C_3b受体(CR_1),并可借助CR_1进行免疫粘连(IA)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重要的免疫机能,即红细胞免疫系统学说(RCIS)对其仍适用。文中还探讨了RCIS的生物学意义,并提出:比较分析C_3bRR及ICR实验结果,可了解到CR_1的生物化学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71例纯种杂种山羊血液的检测,发现山羊的红细胞上除具有粘附作用,形成免疫复合物花环外,还具有C_(3b)受体花环.从而证实,山羊的红细胞不仅具有携带、运输气体和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同时发现,杂种山羊红细胞上C_(3b)受体花环率的均值,显著高于纯种山羊(p<0.01).因此,我们初步认为,杂种山羊表现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等杂种优势,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可能还与红细胞上C_(3b)受体花环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雏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检测了天府肉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天府肉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5周龄后呈下降趋势;2周龄时,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极显著高于C3b受体花环率(P<0 01),随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 05)。文中探讨了天府肉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动态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酵母菌花环试验检测了牦牛红细胞C3b受体,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及B淋巴细胞C3b受体,采用E-玫瑰花环试验检测了T淋巴细胞绵羊红细胞受体。结果表明:牦牛红细胞具有C3b受体且可以粘附免疫复合物,说明6牦牛红细胞不仅具有携氧等功能,而且还有免疫功能,并确定了牦牛TI林巴细胞E-玫瑰花环及B淋巴细胞C3b受体花环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从全国七千多种期刊中搜集到茶多酚类的专题文献960篇.统计结果表明:13年来这类文献数量呈台阶式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15%;共有第一署名作者544人,署名机构585个;有333种期刊载有茶多酚类文献,以医学、农业、食品、化工化学类期刊为主;文献的主要专业结构为:医卫类478篇,食品饲料类159篇,农业类122篇.文章还对茶多酚类文献的发展规律,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的构成和分布规律,文献所涉及专业及其主题等进行了统计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Hcl(pH 8.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但被洗液体积呈递减趋势,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氧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李立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101-104
进行茶多酚酶(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结果发现:茶多酚在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Ts);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并就儿茶杯素氧化方法对茶色素制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对茶多酚双液相酸性氧化制取茶色素的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搅拌速度和供氧外,茶多酚浓度、温度、氧化剂浓度、酯比例、反应时间和pH值均对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和茶红素(TRs)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相对低的茶多酚浓度、低的温度、低的氧化剂浓度、低的酯比例、短的反应时间和低的pH值有利于TFs的形成。在茶多酚浓度、温度、氧化剂浓度、酯比例、反应时间高值和pH低值时可取得较高的茶色素得率。 相似文献
15.
利 用荧光探 针 E B(溴 化乙啶)研 究茶多酚 ( T P)与 D N A 的相 互作用 及顺 铂( C D D P)对其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E B D N A 体系中加 入 T P 后,荧光光谱 形状和峰位几乎 无变化,而荧光强度 明显下降; T P 压低 E B D N A 荧 光强度的效率 D 与其浓度成正相关,高浓度 T P 可以完全抑制 E B D N A 荧光强度⒚ T P与 C D D P 对 E B D N A 荧光压低作用存在叠加现象,表明 T P 可增强 C D D P 的药用效果,又 可降低其副作用⒚ T P使 E B D N A 体系的荧 光偏振度 P增加,而荧光寿命 τ缩短,这表明 T P 与 D N A 作用的机理可能是 T P 插 入了 D N A 分子碱 基对平 面中,影 响了 D N A 分子双 链的有 序度,并 使从 D N A 分子中 向 E B 分子传递的能量减少⒚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安化天尖、茯砖及广西六堡3种黑茶为考察对象,研究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抗氧化性能。针对超声波不同提取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黑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的能力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热水复合浸提法提取黑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波提取功率250 W,提取固液比1∶25,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45min,茯砖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率5.21%;同时测得茯砖黑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但与维生素C(VC)相比,其抗氧化能力比VC的能力弱;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IC50为0.507μg/mL。 相似文献
17.
以硒溶出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恩施富硒茶的冲泡工艺,并考察水质和冲泡次数对恩施富硒茶硒和茶多酚的溶出特征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恩施富硒茶的最优冲泡条件为茶水比2∶50(m/V,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6min、茶叶粒径150μm;在最优冲泡条件下,硒的溶出量为385.57ng/g,且一道茶汤中硒的浸出率约为12%,分别是二道茶汤和三道茶汤的3倍和6~7倍。自来水冲泡的茶汤硒溶出量要高于超纯水冲泡的茶汤,每道茶汤中四价硒所占比例为70%~90%,且溶出的硒大部分存在于茶叶溶出的小分子部分。茶多酚的溶出规律与硒相似,一道茶汤中茶多酚的溶出量达到60mg/g,分别是二道茶汤和三道茶汤的2倍和3倍。抗氧化实验表明,富硒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超纯水冲泡的茶汤抗氧化性要优于自来水;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茶汤的抗氧化活性也随之降低,冲泡3次即可达到对活性成分的较大利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和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分别接种于以茶多酚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内,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各发酵液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降低,冠突散囊菌、黑曲霉、根霉发酵液中多酚分别降低38.9%、85.5%和92.1%;黄酮类总量在黑曲霉、根霉的作用下先下降后上升,冠突散囊菌则波动上升;各处理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下降,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直线下降,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减少,茶褐素含量增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茶褐素含量基本不变.基于不同优势菌对茶多酚的转化在质和量上均有差异,有必要对其转化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铅胁迫下添加茶多酚和钙离子对茶树叶片铅吸收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法和扫描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舒茶早茶树叶片铅吸收特性及铅的亚细胞分布,并比较茶多酚和钙离子两种不同添加剂对茶树叶片铅吸收和亚细胞分布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铅胁迫显著增加茶树叶片中铅的含量,显著降低钙的含量。茶多酚添加后,茶树叶片铅含量显著降低30.89%,钙含量显著增加11.10%;添加钙离子对茶树叶片铅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使钙的含量显著增加了34.57%。铅被茶树吸收后,茶树叶片表面和气孔周围褶皱度增加,铅沉积于液泡内,造成细胞器的损伤;茶多酚和钙离子的添加减轻了铅对叶片细胞的损害程度。铅在茶树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顺序依次是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质体和叶绿体、线粒体。研究表明,茶多酚主要通过减少铅的吸收量来缓解茶树叶片的铅毒害作用,钙离子主要通过改变铅在茶树叶片细胞不同组分中的含量(增加细胞壁对铅的截留、降低细胞内铅的含量)来缓解重金属铅对茶树叶片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