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优多系1号是三明市种子站、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共同选用SE21S与多系1号配制而成的晚稻新组合。具有大穗、高产、米质较优、适应性好等特点,200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6年大田县种子站引进两优多系1号新组合在全县作晚稻种植33·33 hm2,经田间现场验收,平均干谷569·3 kg/667m2。现将两优多系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产量表现两优多系1号2004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区试,平均产量473·06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产量471·74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 相似文献
2.
两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优质两系不育系SE21S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较好地将产量与优质结合在一起,200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6043),2008年通过福建(闽审稻2008024)和云南[滇特(红河)审稻2008008]省品种审定,笔者于2004年将该品种引进罗源试种,先后连续4a在罗源的起步、松山、白塔、西兰、洪洋等乡镇试验,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稳产、米质优良、抗病性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4.
5.
扬两优6号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两系交稻新组合.其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质优,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2003年通过了江苏省、贵州省审定.2004年通过了河南省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准两优527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准S与蜀恢527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福建省南安市引进该组合在美林街道玉叶村,溪洲村作晚稻种植,在梧山村、丘洋村作早稻种植,经过试验示范种植,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性好,熟期适中等特点,可作南安市优质稻主推品种之一。品种特性丰产性好:准两优527试种,平均产量600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平均产量542 kg/667m2,增产58 kg/667m2,增产9·6%。生育期适中: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34 d左右,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39 d左右。农艺… 相似文献
7.
8.
9.
Ⅱ优航2号系福建省农科院用Ⅱ-32A作母本,用航2号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武夷山市2a来作中稻和再生稻种植中,表现米质较好,丰产稳产,熟期适中,穗大粒多,综合抗性较强,适宜种植区域广,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两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两系不育系SE21S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0年建阳市引进试种,表现米质优、产量高。介绍了两优航2号在建阳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Ⅱ优航2号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母本Ⅱ-32A与恢复系航2号杂交育成的三系籼型中晚稻新组合,于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7)。南靖县2002年开始引进试种,Ⅱ优航2号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种植,表现抗倒性强、成熟期转色佳、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 相似文献
18.
特优航2号在泉州市示范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航2号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太空搭载诱变育成的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于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7026).2006年引进泉州市永春、德化等地试种,表现出增产潜力高、抗逆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特点.为了进一步发挥特优航2号的高产优势,探索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2007、2008年在南安县省新镇、东田镇、东平镇,永春县锦斗镇、蓬壶镇,德化县水口镇、浔中镇等地试验示范,均表现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较好,深受农户欢迎.现将特优航2号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两优3773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152S×R173杂交配制而成,属中籼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7009)。2008年上杭县晚季试种,表现丰产性好。2010年晚季在福建省现代农业(优质稻)产业体系建设项目示范区——庐丰乡中坊村建立33.3hm^2两优3773丰产示范片.2010年10月29日通过市县专家验收.平均每667m^2产量达667.66kg.米质达到部颁二等优质稻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两优航2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SE21S与航2号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晚稻新组合。2006年省区域试验初试,平均产量493.87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2007年引进福建省新品种中试基地的—个点建瓯市小松湖头村示范种植,种植面积0.133耐,平均实割产量570.1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5%。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垩白粒率80.0%,垩白度15.6%,直链淀粉含量18.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