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22、429、430、942、950、966是由多倍体(四倍体或三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得来的早世代稳定水稻品系,利用上述早稳型水稻与普通二倍体水稻杂交,以研究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在杂交后代的遗传。通过田间观察和分子标记的检测F2,结果发现在大量的杂交组合后代中,只有429×9311杂交组合后代仍具有早世代稳定特性,即早世代稳定特性在该杂交组合中遗传了下来,而其它杂交组合中,早世代稳定特性未能遗传下来,推测早世代稳定特性的遗传可能和杂交双亲均有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 [8~13]等育种实践中,偶尔会遇到杂种F2不分离的现象。吴先军等[11]提出了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概念,即水稻杂交后代F3以前出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以后世代不分离的遗传现象。由于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在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其遗传机制和育种应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兆辉  吴先军 《种子》2005,24(7):23-25
DB102是自然突变的多倍体水稻,利用它做母本,分别与两个二倍体水稻品种太空369和中作59进行杂交,获得到了来自同一母本的两个早世代稳定F2群体:718群体和736群体.田间观察这两个F2群体非常相似,如同一个组合.这两个群体的田间观测数据也非常相近,但是微卫星结果分析表明,这两个群体分别含有来自不同父本的多条染色体,且26个微卫星位点存在差异,这表明这两个群体中可能发生了基因沉默或失活.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ISSR和SSR遗传分析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2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利用13个ISSR引物和20对SSR引物,分别获得174个多态性片段和62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38个多态性片段,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十分相似,2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在籼型不育系类群内,又可明显的分成三个亚类群,其中7个安农S-1衍生的不育系聚为一类,与农垦58S衍生的不育系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所得的结果仍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5.
徐茜  王良平 《种子》1994,(4):46-47
该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通过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系数εi(k)及关联度γi,研究影响秋甘薯早世代品系单株产量的主要性状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秋甘薯早世代的主要性状与单株薯块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单薯重>蔓粗>分枝数>上薯数>结薯数>藤叶重>蔓长>上薯重,为选育高产的适宜栽的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早代稳定现象首先在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现并报道,论述了早代稳定水稻的来源、分析方法、遗传特点、所取得的成就、应用前景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孟祥勋  胡明祥 《作物学报》1990,16(4):377-38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选育优质农作物品种已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重要任务。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则是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探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方法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3个杂交组合早世代以蛋白质含量高、中、低3组进行选择,分析蛋白质含量选  相似文献   

8.
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世代稳定现象首先在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现,该现象可以早世代固定杂种基因型,这为培育可以多代利用的杂交种,开辟了美好的前景。本文就早世代稳定现象的历史、发展及应用前景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该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通过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系数εi(k)及关联度γi,研究影响秋甘薯早世代品系单株产量的主要性状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秋甘薯早世代的主要性状与单株薯块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单薯重>蔓粗>分枝数>上薯数>结薯数>藤叶重>蔓长>上薯重,为选育高产的适宜秋栽的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袁隆平院士在杂交稻育种构想中阐述了杂种稻育种的三步走战略:三系法,两系法与一系法,而一系法作为杂种应用的终极方法,袁先生将其实现希望放在无融合生殖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2.
采用134对SSR引物对11个云南粳稻和10个韩国粳稻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37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7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3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091-0.807,平均为0.466。韩国粳稻比云南粳稻反映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0个韩国粳稻有9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27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2.84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180-0.780,平均为0.482,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66-0.93,平均为0.79;11个云南粳稻有93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23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2.53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165-0.744,平均为0.406,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73-0.98,平均为0.85。聚类分析表明,云南和韩国粳稻的遗传差异较大,在今后的云南粳稻品种选育中,利用韩国粳稻拓展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和改善稻米品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早稻食用品质较差,为今后选育优质杂交早稻组合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生产上常用的8个杂交稻不育系和12个杂交早稻恢复系(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对各杂交早稻组合及其亲本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的各米质性状存在极其明显的组合间遗传差异;杂交早稻组合各米质性状除糙米率、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质含量外,其余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总的基因型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大于50%;除糙米率和精米率外,其余米质性状受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遗传相关系数和相关遗传率三者之间均呈极显著水平的俩俩正相关;杂交早稻米质性状间的选择相对效率较高的有米粒长对长/宽,垩白面积对垩白度,垩白面积对垩白度,垩白粒率对垩白度,糙米率对精米率,其它米质性状之间的间接选择相对效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早籼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能为品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旱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分析了旱籼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整...  相似文献   

15.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84,平均为0.4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02~0.68之间,平均为0.37;遗传聚类分析可将86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在正季长日照情况下,品种间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在遗传聚类的I、II、III类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食味分值则反之;而在短日照条件下,第II、第III大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正季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下降,而第I类型品种降幅不大;总体而言,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一般且遗传背景相近,拓宽遗传基础是培育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用产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7个粳稻品种,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配制21个杂交组合,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析亲本遗传距离及其与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问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两种分子标记在估算遗传距离时的差别.结果表明,每对SSR引物产生1~11条多态性带,平均3.8条,而每对SRAP引物组合产生1~15条多态性带,平均5.2条.SRAP引物所扩增的条带数和多态性何点数分别是SSR引物的3.3倍和1.3倍.两种分子标记对遗传相似系数较小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时可获得一致的结果,但对遗传相似系数较大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时所得结果并不一致;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大小因件状和杂交组合不同而异;F_1杂种产量性状的表现与亲本自身的性状特点和互补关系密切,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难以预测粳稻杂种后代的产量表现和杂种优势强弱.  相似文献   

17.
邵菁  戴伟民  张连举  宋小玲  强胜 《作物学报》2011,37(8):1324-1332
前期调查研究表明江苏是中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以苏中地区最甚。因此,本文利用具有多态性的33个共显性SSR标记,分析苏中地区的11个杂草稻种群以及苏南苏北部分杂草稻样品,以揭示江苏省主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苏中地区11个杂草稻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He)为0.1661,Shannon指数(I)为0.2872;多态位点百分率达到87.88%,等位基因数(Na)为2.15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887。其中,泰州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南通地区的最低。杂草稻在地区之间的遗传分化(1%)显著小于杂草稻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39%),更小于种群内的遗传分化(6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苏中和苏南地区杂草稻以籼型为主,苏北地区存在少量粳型杂草稻;苏中地区的杂草稻与现有栽培稻品种和普通野生稻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但与曾经栽培过的杂交水稻品种有关。因此,本研究相对支持江苏省杂草稻可能主要来自栽培稻的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等产生野生性状即返祖遗传的假说。苏北地区的杂草稻可能来源于穞稻与现今栽培稻杂交的后代。  相似文献   

18.
基于SSR标记的重庆市水稻区试新组合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SSR标记对22份水稻组合(其中包括21份参加重庆区域试验的新组合和一份对照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2.3个等位变异;供试材料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47,最小为0.09;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34处,供试材料可分为3个组,其中第I组有18个组合,第Ⅱ组有3个组合,第Ⅲ组只有1个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虽然大多数新组合与对照品种有较大差异,水稻遗传改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遗传背景相似性较高、多样性不够丰富,有待加强新的基因资源鉴定利用及育种材料创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