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牛衣     
尊敬的编辑: 遵嘱赴农村拍摄“牛衣”照片,八月五日下午摄,限于条件、水平,又是逆光,所摄恐不符尊意,至为抱歉。有一点需要说明,近年来,由于编制“蓑衣衫”的技艺日趋式微,上市的牛衣不多,尤其是青年农民,很少有用它的。“牛衣”的功能象百叶窗一样,风吹得进,却射不进光,这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一项创造。由于穿它便于在水、旱田里劳作和收割(风凉、爽洁、又能保护皮  相似文献   

2.
“粔籹”考     
周爱东 《农业考古》2012,(6):221-224
"粔籹"是战国时期的食品,见于《楚辞·招魂》篇,原文为:"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自汉以后,研究《楚辞》的很多,为其作注者也很多,其中不乏大学问家。很多人将"粔籹"释为"馓子",但是"馓"字的意思古今是有较大变的。人们对于"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作为食品的名称,"粔籹"这个名字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的"粔籹"与《楚辞》中的"籹"未必就是一回事。时间越是晚近,对于"粔籹"的描述也越不准确。那么粔籹究竟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百姓》2003,(9)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5.
“鬼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证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鬼屎”(Kwei hi.i.e.Demon′s droppings)即是粘菌,其最早记载出自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公元739年左右)一书中,而非其后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公元860年左右)一书。  相似文献   

6.
“月氏”,今有两读。本文通过对诸多史籍中关于“月氏”地理、历史的考察,并从音理、字形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以确定“月氏”应读为“肉支”。  相似文献   

7.
盛夏湖塘习见的荷叶,普顷晋畈,不感为奇。农家常将其作为畜牧的饲料,晒干后作柴烧,别无他用。但诚可知,荷叶却有独特的“妙工”。荷叶饭在中国的烹饪史上,却未记及“荷叶饭”一款,实为憾事。在清末民初之际,广州流行着一首《羊城竹枝歌》:“沣塘十里尽荷塘,妹妹朝夕采摘忙。不摘荷花摘荷叶,荷叶包饭比花香”。沣塘位于广州市西郊,在那里历来有荷叶包饭的传统习俗。“荷叶饭”,又称“荷包饭”,实为我国南方的时令美食。用荷叶包饭有二大特点:其一,能存留一、二天不至于使饭发馊。其二、凡经荷叶包饭后,其味清香可口,增加食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显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相似文献   

9.
李超  郭金龙  周率 《农业考古》2020,(1):228-234
秦铜器铭文中出现的"莤府",是专为管理秦王用"酒"所设职官,即酿酒和供酒的机构。以此为据,可将"■莤■印"这枚残缺的秦封泥内容还原,应为"泰官莤印"。"莤府"是"少府"之下"泰(大)官"属官,在太(泰)官掌管饮、食的范围内,"莤府"是主管"饮"方面的职官,包括酒的生产和供应等。"泰官莤印"为秦封泥职官增添新的品类,对秦官制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晚唐时期,在宣州和池州出现了众多文人,人们称呼其中的张乔、许棠、张蠙和周繇为“九华四俊”,他们又与其他士人一起被称为“咸通十哲”,在唐代皖籍作家中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但这个称呼并不见于唐人的记载,其得名的原因和时间经过初步分析可知,主要是因为他们同一年参加京兆府试并且同时获得举荐,又都来自宣、歙、池地区而闻名当时。  相似文献   

11.
"寒具"是流行于汉唐时期的一种食物,到晚唐时,人们对它的形状、用途已经不甚了解。一般认为,它是寒食节的节令食物,是馓子的原型。但综合汉唐时期的各种资料来分析,寒具常用于祭祀,不一定仅限于寒食节。汉唐时期,有两类寒具,一类是源于农耕的汉民族的、不添加奶及奶制品的寒具,一类是有可能受游牧民族影响的、添加奶或奶制品的寒具。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寒食节的节令食物与寒具混淆在一起,寒具开始等同于馓子,"寒具"这个名字基本从民间话语中消失。  相似文献   

12.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一篇中提到"冬葵温韮",指的是冬天种植在温室里的葵菜和韭菜,这是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温室种植蔬菜的重要史证。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不时不食"观念,到了汉代依旧如此,而反季节种植的葵菜韭菜违反时令,因此在当时遭到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中原,仰韶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石器,就打制类型来论,以“盘状器’为最多。出土地点的分布相当广阔,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均有之,远至甘肃亦有之。现先从陕西省说起: 在这个省份的东南部,洛南县洛河流域的曹洼遗址(距洛南县城约四公里),以及处于龙河与洛河交汇处的焦村遗址和洛河支流石坡河东岸的石坡遗址,均发现“盘状器”。商县紫荆遗址第四层文化堆积(属于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的),出土的150多件被称为“敲砸器”,惟这种器型“均为圆盘状,用打制石核制成。”看来似乎是属于“盘状器”的一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汉字“”、“箕”和“米”字甲文、篆文、隶文造型与薏苡 (Coix)形态解剖结构的比较 ,结合前辈们的研究成果 ,判定甲文“”、“箕”和“米”是对薏苡果实 (总苞 )脱壳过程即远古舂取薏米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五色瓜"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古人有关"五色瓜"形态的描述,差异明显;现代学者多数认为"五色瓜"是"东陵瓜"。本文首先通过对史料进行梳理考证,得出"五色瓜"并不一定是"东陵瓜",且"五色瓜"可能为薄皮甜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五色瓜"与"东陵瓜"的关系与渊源,从文学记载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五色瓜"的形象是在"东陵瓜"形象的基础上,文人通过想象而产生。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闻名的“云雾茶”,出产在贵定县境内苗族山寨的仰望乡一带地方。贵定县是云贵高原中的一个县,县境内的山脉属苗岭山脉,“云雾茶”出产在苗岭山脉中的云雾山麓,香茶之所谓“云雾茶”是由此而得名。贵定县素有为“金黄烤烟、明亮天麻、银丝挂面、云雾细茶”等如此雅称。其中闻名的“云雾茶”真是名不虚传。在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据《贵州通志》记:“黔省各属该产茶,贵定云雾  相似文献   

17.
古代“西羌”经济生活考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尚民杰所谓“西羌”大概有这样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居住在古代华族以西的羌人,以今天的地理概念言之,主要是指今甘肃中部、西部、青海地区及周围一些地区而言;其二是在时间上较早期的羌人为晚,所谓早期羌人,如商周之时的羌...  相似文献   

18.
名不见经传的重庆綦江县,却在今年1月19日被“意外”的评为“2010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市(县区)”,綦江县委书记王越被授予“明星县委书记”、县长徐世国被授予“明星县长”称号。  相似文献   

19.
"原蚕有禁"的说法出自《周礼》,是指在一年之中禁止多次育蚕。对于"原蚕有禁"的原因,以郑玄"蚕马同气"的感应说影响最大。除此之外,也有从桑蚕业本身出发,认为原蚕育之无益。但实际上由于原蚕对百姓生活意义重大,"禁原蚕"在民间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20.
《山楂树》这首歌译自原苏联歌曲《Уральскаярябинушка》。Pябинушка是рябина的爱称,而рябина则表示一种树名,拉丁名为Sorbus。中文本应是"花楸树",却错译成"山楂树"。山楂与花楸在我国古代就已种植,山楂始于上古,一直到中古、近代,种类多,异名也多;花楸约唐宋时期有文献记载,后世重要的农书、史书等也有记述,文学艺术典籍的用例少。现代,"山楂"是常用词,"花楸"是非常用词,常人对后者知之甚少。在俄罗斯,"花楸"是常用词,被赋予象征意义。已明"山楂"与"花楸"之源流,对俄文рябина应及时纠谬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