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经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研究价值。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范式,对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式进行识别。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制度更替后变迁至农民土地所有制,由农民所有制经过制度转换与更替后变迁至农民集体所有制,由农民集体所有制经过制度层叠后变迁至"两权分置"产权制度,由"两权分置"产权制度经过制度漂移后变迁至"三权分置"产权制度,这表明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渐进式的并且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多因果作用下的产物。未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应从多角度出发,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地产权结构、以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农村土地价值观念、以农业数字化助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升级,推动农地产权制度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地非农化(即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向国有产权的单向度转移)涉及的利益主体最为复杂。由于农民集体行动的困境,使得农地非农化中的增值收益绝大部分被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所攫取。本研究从"诺思悖论"出发,分析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行为,并提出尽快实施由中央政府行使农地发展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户的意愿和选择,以有效地降低制度变迁的阻力。以现代产权理论为指导,基于湖南省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户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意愿和信心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户农地“产权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农地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绩效,是为了分析人民公社制度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以期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文章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描述与规范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特征、变迁的原因、内在缺陷以及制度绩效,研究表明,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严重残缺、缺少激励机制、组织管理费用高昂,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一开始就处于非均衡状态,依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超经济强制来维持,致使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放松,获取存在于人民公社制度之外的巨大外部利润,推动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运用制度形成原理及产权理论解释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形成的困境,地方集体组织与政府、农户之间相悖的利益关系以及农户残缺的农地产权是农地流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地方集体组织利用职权通过对农户农地产权的侵蚀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变革农村中的部分生产关系、削弱地方集体组织的权利是农地新制度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经了五次重大变迁,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既是制度创新主体追求潜在的制度收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演进的结果,同时平均主义思想、中央集权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方向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贾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22-1223,1253
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与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从农地产权制度发展角度探讨当代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最后对其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在农地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农民的农地私有产权。但是这种私有产权只是名义上的权利,是一种份额权利,而不是实质性对土地的所有。叶利钦政府看到这个问题的缺陷,推进农地流转的尝试,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农地流转尝试并不成功。因此,叶利钦时代的农地私有化改革只是确立了产权形式,而未能发挥农地产权的激励效应。普京政府看到了私有产权在没有土地流转下的困境,于是,通过《俄罗斯联邦农地流转法》,建立私有产权的自由流转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史证明,单纯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发挥农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只有将农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地产权的全部权能和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效率”逻辑与生态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集体所有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以现代化建设的"效率"为逻辑,"方便"政府征地和工业化的低成本和快速推进。而农地主体的权益规定模糊,特别是农地产权界定以及以此相联系的责、权、利不清,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紧张的生态困境。众多学者对此多有争议并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仍未形成共识。现行农地制度必须实现生态转型才能走出困局:首先要改变理念,由经济人思维向生态人思维转变;其次要明确土地责任权,实现国家(政府)国土资源权,以及农民主体的土地财产所有权的"两权制衡",从制度上消除投机行为的操作空间,在此基础上理顺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简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制度结构的核心,是整个制度结构中最重要的安排。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涉及农民、政府、经济团体等各方利益,变迁过程既是博弈走向纳什均衡的过程,也是各方个体利益向社会利益收敛的过程。最终的制度格局取决于各方权利结构和影响力的消长。现行的农地产权处于何种状态?如何评判一项农地制度的效率?农地流转应坚持什么原则?农地制度变迁具体如何推进?此类问题的理解是否清晰明了,关乎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权利的分配是否公平,决定了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能否实现帕累托改进,是论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