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提高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抵抗能力,将带有BmNPV晚期表达因子基因(lef-1)dsRNA表达盒和新霉素抗性基因(neo)表达盒的转基因载体pigA3-LEF-Neo通过精子介导法导入家蚕卵,经G418和GFP双重筛选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获得了转基因家蚕。对G6代转基因家蚕2龄幼虫接种BmNPV,结果显示转基因家蚕的死亡率比正常家蚕(对照组)下降了10~30个百分点,表明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有所提高;对接种BmNPV的5龄转基因家蚕A、B系统的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2个系统体内的lef-1 mRNA转录水平比对照组平均降低了72倍和26.5倍,最高下降了104倍,进一步表明表达lef-1 dsRNA的转基因家蚕抑制了BmNPV lef-1基因的表达。转基因家蚕的饲养成绩显示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主要经济性状与正常家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养蚕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选育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对于稳定蚕桑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优质高产家蚕品种菁松和皓月作为受体,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基因载体品系N作供体,采用杂交、回交(受体作回交亲本连续回交4代)和显性基因纯合固定技术将抗性基因导入受体品种;通过系统选择提高、稳定后代的综合经济性状,育成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的家蚕新品系并组配成优质、高产新品种菁松N×皓月N(华康3号)。新品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能力比原品种菁松×皓月高10 000倍以上,综合经济性状与原品种菁松×皓月相仿。该品种于2018年3月通过四川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他区域饲养。  相似文献   

3.
转EGFP基因家蚕是西南大学转成的新型绿色茧转基因新品种材料,由西南大学与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对转基因家蚕绿茧品系进行r系统分离纯化和综合经济性状的杂交改良,以期实现家蚕转基因绿茧品系的实用化,开启家蚕转基因品种实用化探索的先河。本文将该品种材料的安全饲养技术要点做一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包涵体亚科,它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是蚕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RNAi技术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RNAi技术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探讨利用转基因RNA干涉技术使家蚕获得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的目的,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蛋白激酶(PK1)基因以及bro-d和orf1629基因的部分编码片段,分别以其反向重复的形式与家蚕Actin3启动子连接,构建了基于piggyBac转座子载体的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于家蚕卵,获得了36~107个G1蛾区,得到了20~23头转基因阳性家蚕。经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析表明,BmNPV的4个反向重复片段都已经导入家蚕基因组中,并且可以进行转录。攻毒实验结果表明,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和PK1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家蚕对BmNPV具有一定抗性;而BmNPV的bro-d和orf1629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针对特定病毒的转基因RNAi技术有望使家蚕获得对该病毒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严重危害家蚕的病原之一。为了探究通过转基因干涉BmNPV非必需基因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家蚕抗性的可行性,选择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作为靶标,构建转基因干涉载体,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家蚕系统A4Pie2H-A和A4Pie2H-B。3龄幼虫添食感染BmNPV后,A4Pie2H-A与A4Pie2H-B的幼虫死亡率分别比非转基因对照品种降低19%和24%;定量PCR结果显示A4Pie2H-A与A4Pie2H-B的幼虫体内的ie-2 mRNA表达量分别为非转基因对照品种的50%和20%,病毒DNA含量分别为非转基因对照品种的32%和12%。此外,2个转基因家蚕系统的全茧量和茧层率与正常家蚕品种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干涉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可以显著抑制转基因家蚕体内病毒的复制增殖,使幼虫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数量遗传学在家蚕育种上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蚕学通讯》2005,25(3):17-22
通过查阅家蚕经济性状遗传研究文献,概括叙述了数量遗传学在家蚕数量性状常规研究、品种稳定性分析、抗性遗传研究、饲料效率遗传研究及QTLs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8.
家蚕病毒病的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程度高。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浓核病病毒和软化病病毒方面的抗性品种选育、抗性功能基因、抗性功能蛋白、表观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运用多手段进行家蚕病毒病防治和抗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抗病毒药物、抗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蚕业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蚕病,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蚕业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筛选抗性家蚕品种资源、阐明抗性分子机制和发现抗性基因,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RNA干涉技术等现代分子育种手段选育抗性新品种,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家蚕新品种苏荣×锡玉已经获得江苏省蚕品种证书,为进一步检验该品种在如皋地区的农村适应性,对该品种进行试养调查。通过对家蚕新品种苏荣×锡玉试养并与现行品种菁松×皓月进行比较分析,调查该品种蚕期发育表现、主要经济性状和抗性,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蚕期发育表现、主要经济性状和抗性无明显差异,该品种在如皋地区适应性较强。认为该品种适宜在如皋市农村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家蚕夏芳、长灰A和大造各品种血液、消化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及家蚕秋白、夏芳、长灰A和大造各品种天冬酰胺酶性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血液、消化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天冬酰胺酶活性变化随发育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血液中,4龄第3d、5龄第3d这两种酶均出现峰值,4龄眠前活性较低,消化液中,5龄第3d这两种酶活性均较高,不同品种这两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各品种血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天冬酰胺酶性均明显高于相应品种消化液中这两种酶活性;各品种之间血液、消化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家蚕RAPD的扩增条件、重复性及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5,他引:21  
发现当PCR体系中Mg ̄(2+)为2mmol/L、dNTPs为150μmol/L、Tag酶为1U、引物为0.2μmol/L时,以40~42℃退火可得到稳定结果;8%的DMSO对提高扩增特异性有利;分别从蚕卵、蚁蚕、5龄蚕丝腺、体壁及生殖腺、蛹、蛾中提取模板DNA,其RAPD结果一致;以C_(108)×大造为材料,发现其F_1RAPD为共显性。  相似文献   

13.
筛选家蚕分子标记的有效方法—SADF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品种 C108 和大造后部丝腺提取的基因组 D N A 用 Pst Ⅰ酶解后与自行设计的人工接头相连,并用与人工接头序列相匹配的选择性引物进行选择性 P C R 扩增( Selective Am plification)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用 S A D F 法在两品种中能检测到稳定的 D N A 多态性片段,表明此方法可用于分子标记的筛选。经研究发现:当 P C R 反应体系中 Mg2 + 为15 m m ol/ L,d N T Ps 为200μm ol/ L,引物为1μm ol/ L 时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在热循环过程中,以56 ℃退火为宜;扩增反应对模板 D N A 质的要求远胜于量。  相似文献   

14.
家蚕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研究家蚕遗传、变异和基因定位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用Luc ia染色体分析软件对家蚕品种大造卵母细胞粗线期染色体的长度和染色粒分布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总长度差异较大,同一细胞内各染色体绝对长度也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细胞相同序号染色体之间的长度差异也很大,但不同细胞相同序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比较接近,差异较小,适合作为建立核型模式的参数。对家蚕粗线期染色体的染色粒分析表明:染色粒在整个染色体群的各条染色体中含量均较高,染色粒相对长度在1%~3%之间的染色体比例最大。综合4种参数,建立了一个家蚕粗线期染色体的核型模式图,初步反映粗线期每条染色体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前馈神经网络(BPANN)建立了家蚕杂种一代的6个经济性状的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得出,以双亲成绩作为输入神经元,利用BPANN模型预测杂种一代6个经济性状的平均预测误差均在5%左右。表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用来预测杂种一代成绩具有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家蚕抗高温冲击的生理机制,比较了高温(36℃)冲击对家蚕二化性品种7532和大造5龄幼虫死亡率和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自5龄24h起,供试家蚕品种大造经高温冲击24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就显著升高;而7532经高温冲击48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才显著升高。高温冲击48~72h,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且随高温冲击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SOD的活性较低,且高温冲击时间延长后的变化不显著;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冲击48h后显著升高,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在高温冲击24h后显著下降,直到72h后才显著升高,并且7532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在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2个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分别在高温冲击24h和48h时达到峰值,在高温冲击48~72h期间,7532中肠组织中的GST活性显著高于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上述结果提示,家蚕品种7532抗高温冲击能力较家蚕品种大造强,与其中肠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合成滞育激素对家蚕卵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滞育激素在诱导滞育卵发生以及对蚕卵滞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 ,对低温 (16℃ )暗催青的二化性品种大造 ,在化蛹初期注射合成滞育激素 ,诱导其产下滞育卵 ,然后将这种滞育卵分别用 2 5℃和 5℃保护 ,调查其在滞育过程中糖元、海藻糖、山梨醇和甘油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从化蛹第 3天开始 ,每天注射 15 0pmol/头合成滞育激素 ,连续 3次 ,可得到 70 %左右的滞育卵。这种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的含量与自然滞育卵相似 ,但山梨醇的含量仅有自然滞育卵的 5 0 %左右。诱导滞育卵在 5℃中保护时 ,解除滞育的时间比自然滞育卵提前 ,孵化率比自然滞育卵低 2 0 %左右。未孵化卵大多在转青期死亡。由上述结果推测 ,这种诱导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与山梨醇的代谢间存在某种障碍 ,从而影响山梨醇的合成 ,导致滞育的提前解除和胚胎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8.
不同蚕品种的饲料效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调查分析了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春用蚕品种和夏秋用蚕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变迁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蚕品种与五十、六十年代推广的品种相比较,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量、茧丝长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茧层量、茧层率的增长更为突出.但5龄经过和食下量也相应地增加,蚕的消化率以及饲料效率几乎没有提高。从而认为,在今后蚕品种改良过程中,应重视提高饲料效率的研究,并通过桑品种改良、饲育技术等途径,提高饲料效率,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N-甲基-N-亚硝基脲(MNU)是一种能诱导生物体产生随机点突变的烷化剂。为了完善利用MNU诱导家蚕突变的实验体系,用MNU处理家蚕品种大造的5龄第3天幼虫、化蛹第5天蛹、羽化当天的雄蛾及产后4~6 h的受精卵,通过Bliss法计算MNU对家蚕的半致死剂量(LD50)。结果显示MNU对不同发育时期家蚕的LD50值存在一定的差异:MNU对家蚕5龄第3天幼虫雌雄个体的LD50分别为28.735、20.157μg/头;对化蛹第5天蛹雌雄个体的LD50分别为56.466、54.672μg/头;对羽化当天的雄蛾的LD50为273.94μg/头;对产后4~6 h的受精卵的LD50为7 288.8μg/mL。实验数据表明,家蚕幼虫对MNU的毒性耐受能力差,蛾和卵的耐受能力较强;雌性个体对MNU毒性的耐受能力比雄性个体更强。  相似文献   

20.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内外源有毒物质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家蚕既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家蚕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研究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于阐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杀虫剂抗性的关系,防治农林害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就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家蚕中的研究现状作了归纳,希望对今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