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俊华  张冰  杨耀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258-9261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和自然格局受到了严重威胁。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水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关键因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针对城市湿地景观所面临的问题,以郑州市为例,计算了不同水平年维系城市湿地健康发展的最低需水量。并据此对城市湿地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建造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对于减少城市雨水地表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万科云城二期北绿廊景观工程和万科云城南绿廊景观工程为例,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分析海绵生态系统在景观工程中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效果,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技术落地应与低维护可持续景观相结合的理念,以真正实现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景观网络结构侧重于反映景观功能,是描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参数之一。将景观网络结构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景观网络结构在淮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认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城市绿地景观的多样性,还应注意发挥城市绿地景观网络结构的作用,以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真正发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导致森林景观连通性降低,进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中某些关键的生态过程。以山东半岛东部地区13个中小城市为例,以1990和2006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图形理论,用森林景观概率连接度指数(PC)和斑块相对重要性指数(dPC)累积值,来研究不同城区森林景观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面积和道路建设为驱动因素,数量化分析城市发展对森林景观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面积扩张和道路建设急剧降低了森林景观连通性。这种连通性的降低对拟合的中尺度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森林景观连接度对于城市化响应的敏感性远大于森林面积。因此,景观连接度可以很好地用来监测和评估城市化发展对于森林景观及生态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因而城市绿地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包括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城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首要功能,起着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增强城市防灾功能、降低城市噪声等作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选择寒地城市绿地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以寒地植物景观配置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讨论植物在绿地景观系统生态化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使其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宏伟 《现代农业》2012,(11):83-84
一、引言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园林绿化建设中存的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生态效益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是一个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因素,也有人工化的组成因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美化景观以  相似文献   

8.
林地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还具备相当重要的人文景观价值。瘦西湖风景区生态景观林的营造特色,表现为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替规律,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层次优美的城市生态林地,以达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镇江北固山湿地为例。对湿地分布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湿地景观设计目标及设计思路出发,探讨了城市湿地生态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以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为指导。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湿地景观格局及其结构进行有效配置。有效利用湿地资源与保护湿地环境,才能确保长江中下游城市湿地生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系统担负着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功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敏感度高、脆弱性大,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迫切而必要。在界定乡村景观内容和外延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究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并以河北省藁城市刘海庄村为例,基于该村自然资源、乡土文化、生态系统等层面提出规划方案,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园林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本文阐述了一些发展生态公园建设的原则和内容.认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朝着人与自然和谐迈进的重大决策,而湖库湿地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武汉市湖库湿地作为切八点,重点分析了湿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对如何加强湿地保护,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众多领域研究的重点。河流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核心空间结构,开放空间作为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二者关系的研究对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河流与开放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含义、功能机制、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南阳市为例,提出河流与开放空间耦合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TOPSIS模型分别评价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综合评分,在此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耦合协调度及演变。结果发现:2007-2016年五大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城市群间差别较小;二者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转变,整体达到基本协调水平,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可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深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促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协调发展,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绿地的破碎化,严重威胁了城市鸟类多样性,河流生态廊道在鸟类栖息地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各类群鸟类多样性受多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针对不同类群的城市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地格局优化与栖息地营造亟待理论研究的支撑。本文在分析北京温榆河生态廊道春季鸟类物种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栖息地斑块和微栖息地3个尺度下的环境因子对各类群鸟类物种构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影响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素,为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和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栖息地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9年春季对温榆河生态廊道内部鸟类物种构成和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流域栖息地类型进行目视解译和格局分析,通过冗余分析法(RDA)对鸟类物种构成特征与多尺度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50 ~ 200 m内的景观格局环境因子对廊道内鸟类总体物种构成解释度最高。鸣禽类群物种构成与微栖息地内的乔木均匀度、小范围内的水体、湿地面积以及较大范围内的草地、落叶林地相关指数相关;陆禽类群物种构成与耕地和灌丛相关;游禽和涉禽类群物种构成与较小范围内的水体面积、湿地面积相关;猛禽与湿地水体相关性强。相同生态类群下不同居留型鸟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多数鸟类的多度与100 m范围内湿地面积、湿地最大斑块占比和湿地结合度以及2 000 m范围内水体分离度等指数正相关。  结论  不同类群鸟类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差异,但水体和湿地相关指数对河流生态廊道内各生态类群鸟类均有影响。在未来的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建议考虑不同类群鸟类的栖息地偏好,注重廊道内部湿地水体格局的优化,针对目标物种开展鸟类栖息地营造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将人地和谐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古代朴素的人地协调理论、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以及现代人地和谐理论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人地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不匹配;耕地数量、质量不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乡村生态景观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进一步从土地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构建人地和谐的土地管理机制,主要有:加强土地承载潜力研究,合理引导人口布局;加强耕地保护,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明晰土地产权,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完善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建设扩张与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以景观指数为基础解析1995—2016年合肥市景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反映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的景观梯度及其动态度,研究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合肥市城市化进程致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5.68%,超过18.41%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近20年间城区以旧城区为中心持续向四周扩展,2005年之前主要往西南方向扩展,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之后南部、北部扩展幅度较大,南、北部郊区的快速建设影响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0年之后外围城镇扩展速度增加,致使城区外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城市扩张致使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持续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超  林彬远 《北京农业》2011,(12):150-15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关中地区为对象,选取社会活动强度、开发建设活动强度、农业活动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四大类11个指标,运用SPSS 20.0的主成分分析法将2000、2005和2010年各种胁迫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矩阵化,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计算出各市(区)人类胁迫综合指数(HPI),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对关中地区生态系统胁迫最大的因子也不同,2000年对生态系统产生胁迫最大的因子为化肥施用强度,2005年为城镇人口密度,2010年为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密度、GDP密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密度;2000~2010年关中各市(区)受人类活动胁迫综合指数影响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杨凌区、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宝鸡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