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圣树崇拜是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树木象征着世界之树(生命之树),成为了某种超越性的存在。圣树之所以成为神圣的显现,是因为它不仅再现了宇宙,而且展现了宇宙永不枯竭、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以及重生的过程。人们通过攀爬、触摸和拥抱树木等行为,力图与树建立密切联系,从而获得升天、再生和不朽等神力,分享树木的永恒生命。现代社会的林木保护意识可以说是古代圣树崇拜的延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世界树的原始信仰。  相似文献   

2.
善等古树     
善等古树古树历经宇宙间的变迁,浓缩着一切生命的哲理,积贮着亿万年的奥秘,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珍贵的历史遗迹。一棵古树,犹如一个历史悠久的气象站,它的年轮是自然而忠实的气象仪,保留着千百年间的气象资料。美国科学家对穴居科罗拉多州南部山崖的印第安人搬迁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谁来“修地球”何青国语滑稽幽默,恐怕世上无以伦比。把农耕形象称之为“修地球”,便是妙语一则。土地,乃万物之母,从古至今视为生命、财富与根本。难怪国人建“土地庙”,信奉“土地神”,沿袭几千年,迄今风俗依旧。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此举封建迷信也罢,愚昧无知也罢...  相似文献   

4.
《绿色中国(A版)》2005,(19):36-39
19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给皮吉特湾印第安人酋长写信,要求给到达美国的移民购买部落的土地,西雅图回信说,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动物和植物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怎么可以出卖它们呢?印第安人说出了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自然情感,保存了被现代文明斩断和葬送的真正的人类传统。  相似文献   

5.
甘薯传奇     
万多年前,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甘薯。从此,人间多了一份美味,少了许多疾苦。甘薯不仅是富含淀粉、营养均衡、食味甘美的一种美食,而且它适应性强、易于种植、产量高,在动物疾苦的年代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1963年,在甘薯传入中国370周年之际,郭沫若曾写下一首《满江江》,盛赞甘薯:  相似文献   

6.
老树 《森林与人类》2002,22(8):10-13
“江河是我们的兄弟,奉献给我们以甘泉。江河承载我们的船只,抚育我们的儿女。我们必须像善待我们的亲兄弟一样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也将因巨大的心灵孤独而消亡。今天在动物身上发生的一切,很快将在人类自身再现。世上万物皆相连”。印第安酋长西雅图著《珍爱地球》  相似文献   

7.
生活调色板     
生命的刻度年龄是生命的刻度,生命是多维度的,人也便有了多种年龄。自然年龄。一张张日历使是生命的刻度。从表面上看,人生拥有时间、消费时间,从而享有年龄。其实对个体生命而言,时间不在身外,而在身内。过去的时间,融铸在我们的记忆和灵魂之中;现在的时间,正推动我们拼搏和奋进;而将要到来的时间,则包容在我们的希望和期待之中。说到底,时间是生命的轨迹,人在时间中表现着自己、展开着自己。对于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正可以这样来表白:若是生命灿烂时,又岂在长命百岁。社会年龄。社会化程度便是生命的刻度。父母养…  相似文献   

8.
周志新 《森林与人类》2003,23(11):44-47
艺术是自然,历史、哲学和想象的窗口。美洲的民间艺术渊源可以在全球范围的各民族文化中找到呼应,它们凝结成这块神秘大陆的艺术精华。我们可以发现美洲民间艺术创作下潜伏着的一种意识。对自然世界每况愈下的焦虑;对以往原生态自然的强烈怀旧与留恋。这种焦虑感在其整体氛围中挥之不去,怀旧的情结也始终贯穿在其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在很多作品中,自然生态、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我来自森林     
这是一个10来岁的印第安小姑娘。不需要古老的典籍,不需要晦涩的教义,一个种族的丰厚历史,都在她的身上流溢。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我们必须仰视。她的眼睛犀利而温暖,神情中有着帝王一样的伟岸,这些一定是大地山川的赐予。这是真正的自然之子才会有的神采和气概。我猜她一定在说:我来自森林,我视大地每一方土地为圣洁。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根晶亮的松板,每一撮幽林里的气息,每一种引人自省的、鸣叫的昆虫,都是神圣的。树液的芳香在林中穿越,也渗透了我们种族亘古以来的记忆。我们的眼睛只要一看见城市就觉得疼痛。白人的城市里…  相似文献   

10.
明天粮食够吃吗何青菁,皇黎耕地逐年减少,撂荒日渐严重,种粮面积己跌至警戒线,若不从根本上扭转局势,我们忧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最大功绩之一,是解决了近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农业是根本”,特别是粮食生产这是泱泱大国的基本国情。土地,作为万物之母,是农...  相似文献   

11.
善待古树     
古树历经宇宙间的变迁,浓缩着一切生命的哲理,积贮着亿万年的奥秘,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珍贵的历史遗迹。 一棵古树,犹如个历史悠久的气象站,它的年轮是自然而忠实的气象仪,保留着千百年间的气象资料。美国科学家对穴居科罗拉多州南部山崖的印第安人搬迁历史的探讨,是古树年轮研究中很有戏剧性的一页。大约在2000年以前,穴居于山崖的印第安人在大峡谷两岸险峻的地方建立村落。当时这一带草木繁茂,雨水充沛,印第安人在此安居乐业。但好景不长,约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200年,该地连续24年发生灾难性的干旱,印第安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这些史实的获知,除采用一般的考古手段外,关键是研究现在尚存的古树年轮。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全部哲学是围绕“道”这一最高概念展开的。老子认为“道”即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起点,又是世界万物变化的终点,自然万物的始基是“道”,万物依“道”平等的处于世界之中,并且按照“道”的规律展开,使万物达到自然而然的平衡状态。老子的生态观是立足于宇宙生成转化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思想中先天的包含着自然主义,他比较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后来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说奠定了基础,老子开启了道家生态思想的先河,使之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春季养生     
《内蒙古林业》2008,(4):39-39
春三月起于立春,经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止于立夏前一日。《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春季为推陈出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人在春季也应顺应自然,推陈出新,可早起晨练,活动肢体,调养肝脏。  相似文献   

14.
重新认识自然万物──由食叶昆虫带来的思考张福增去年第三季度,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证实,食叶昆虫对水稻产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亚洲各国在水稻田喷洒农勇基本是多余的。这一结论是经过大面积多次试验证实的。这个研究所的洪昆仑说:“我们摘掉了一半叶子,大米...  相似文献   

15.
恋杉林     
那片藏挺拔的山林,她异常妮妮,妩媚得象少女那脉脉含情的服波;她特别温柔,温柔得似拥抱、亲吻的情人;她格外纯洁,纯洁得对大山的精感家无暇的王肇;她十分倔强,倔强得九龙屯拉不曲她的宁劲.大山的)L予,我恋那片杉林,恋山林的纯正无邪;恋杉林的生机盎然;恋杉林的坚强无畏;恋杉林始终不渝厮守着故土的痴。C和情怀.离开那片杉林,进着大山的嘱托,我把乡音移栽到边任、戈壁荒滩、大漠深处、边塞小城—…·那里便长出杉衫的枪慢,任漠雨去抚摸,任漠风去剪彩.想念那片杉林,会想起我们的信念之树、理想之果;会想起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用钟声,用狂欢,用新的打算、新的谋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来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的时候,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会谛听到一个共同的声音:环境保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宇宙中穷尽我们的智慧也还未发现任何一个星球能像我们的地球一样,让生命之树开放出如此...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的巨大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环境的巨大价值王国聘自然环境有广大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整个宇宙。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环境,特指地球的自然条件,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以及土壤、阳光、森林、水、空气和矿藏等自然物。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夏天的奉献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花香,有春雨,田野里透着丝丝的甜意。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奉献的季节。夏天把满腔热血化为甘露,滋润万物。夏天敞开胸怀拥抱艳阳,用火热去催生万物成长。  相似文献   

19.
大漠肆虐的风一度刮来,深深地刺伤我们的眼睛。林丛稀疏的叶隙间,缕缕阳光,穿越长空,折射出我们齐声高唱着的歌。生命与土地之间,那血与肉的联结,情与爱的牵缠,如一个执拗的少年深情的爱抚,拥抱、喃喃。心与心之间燃灼着熠熠的生命光环。山一样巍峨的英姿,晨露洗濯的灵魂。那不是由虚幻的雾障,浓墨重彩的涂抹,斑澜的线条所组成的彩虹。根与根的交错中凝结的是无声的呼应,枝叉与叶系间组合的是力量的象征。生命中的契机,注定有那么一天,山洪欲来,大漠携着飙尘的飓风而来。你这个人类的精灵,就会挺起高山的头颅,长城的胸怀,…  相似文献   

20.
神殿之恋     
神殿之恋林美芹自然是一座神殿。森林、自然的神秘,像神殿一样,都不仅仅是单纯靠直觉所能完全领悟的。求道的圣人苦行禁欲,以求感悟三昧;求真的诗人,寻着感应和谐的小径,以内在感知的过程,探求美。对诗人波德莱尔来说,森林、自然、神殿,像直觉的交相感应一样,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