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碱化土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周琼  李述刚 《土壤通报》2001,32(Z1):147-150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和天山北坡灌区为荒漠碱化土区域. 通过我们在干旱区点面结合的多年研究,现提出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1.以生态学观点 进行综合治理:对生态系统各部分进行人为调控.2.次生盐渍化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主要是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土壤无效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3.生物改良为主, 水利改良为辅.4.农牧结合,草田轮作,实现绿洲农业良性养分循环;该系统与连作对照比 较,其光能利用率可由0.48%提高到1.00%,良性养分循环指数(MN)由0.204%提高到0.607%.创新的提出良性养分循环指数(MN),用来衡量农业生态系统是否向良性循环发展的一个数量化的综合指标.5.从系统外加大有机无机复合肥投入,研制成功草炭复合生态肥.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丘陵区人多地少,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率先把桤木(Aluns cremastogyne)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成功,到80年代末,川中丘陵区营造了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林。在过去的30多年里,有关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混交林的机理和模式、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产力和物质循环,以及混交林的生态效应。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的总结,作者剖析了目前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桤柏混交林的研究应该围绕:(1)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与演替趋势;(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结构和模式的优化改造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汾西县坝系农业建设成效、做法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汾西县打坝淤地已有400年历史,20年来坝系农业得到迅猛发展,截至 1999年,已建成骨干坝 8座、生产坝(含谷坊)11 961座,淤成坝地0.35万hm2,坝地利用率达94%,人均坝地0.03hm2,个别地方人均坝地达0.1hm2。全县已利用坝地0.33万 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15.8%,而粮食产量却达总产量的 47%。实践表明,坝系农业建设在汾西县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汾西县在坝系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河溪近自然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河溪近自然治理从河溪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地貌特征和水体特征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特殊的经济情况和复杂的水域特点,提出了由11个因子组成的河溪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河流的平面形态:(2)河流的横断面形态:⑶河流的水深:(4)水体宽度:(5)岸坡的结构:(6)水流的流速:(7)缓冲带植被宽:⑻水体与河床的接触情况:(9)河道粗木质情况:(10)水质:(11)底栖大型动物。再根据评价结果将河溪生态系统健康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对北京市怀柔区的典型河溪——怀九河进行河溪近自然治理评价,发现其处于河溪受到微小的人类活动的侵扰阶段,需要利用河溪近自然治理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5.
克什克腾大东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什克腾旗低山丘陵区由于长期的垦草造田活动,已使自然环境恶化,为了恢复与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当地人们群众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通过对流域的综合治理状况,环境改善状况,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该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对克什克腾旗大东沟小流域水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方程(Cobb-Douglas),选取人均水浇地面积、林草植被盖度和水土流失治理率3个影响因子,进行生产弹性与边际变化额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影响因子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其中,水浇地面积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这表明以上3个影响因子均对农业生产总值起重要作用,水浇地面积的变化在影响农业生产总值中占首要地位.经过治理,该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成效.植被盖度增大,水土流失治理率增加,人均产值,人均纯收入以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均有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6.
金华市山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基地环境质量优良:水质综合污染指数0.37(I级),大气质量几何均数指数0.68(Ⅱ级);各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浙江省土壤元素变化范围内;土壤中六六六、DDT,As的含量和基地内主产蔬菜的抽检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卫生标准。当地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  相似文献   

7.
摸清生态系统敏感性时空演变格局,对其驱动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测是修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内容。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探究该地区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科学划分生态敏感性治理分区对于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框架,耦合空间距离指数和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构建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使用地理信息演变图谱和地理探测器研究黄土高原2000—2020年5个时间点生态敏感性时空格局和驱动力,最终划分生态敏感性治理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土高原生态敏感性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时间上先增加后下降。2)研究期内黄土高原生态敏感性转移类型以波动稳定型为主,生态改善区面积占比最大(35.17%),变化0次和1次的面积占比62.06%,生态环境演变稳定向好。3)生态敏感性的各驱动因素中,NDVI和降水量以及两者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黄土高原生态敏感性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4)2030年低度敏感将成为黄土高原的主要敏感类型;沙地和农灌区以及黄土高塬沟壑区的中西部是生态敏感性治理的重点地区。整体来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生态治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贡嘎山区主要植物群落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远长 《山地研究》1994,12(4):201-206
选取贡嘎山区35种主要植物群落,对它们的垂直分布与水分、温度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贡嘁山区水分条件较好,温度条件是植物群落垂直分布的限制因子,亚高山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分布上限,其温暖指数,和这温度分别为8-12,40,60-68(℃,月)和3.0-3.5,6.5-7.0,9.0-10.0(℃)。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筛选原则,结合福建省农业生产特点,邀请省内外农业生态环境专家对19个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建立了由13个因子组成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计算公式。利用GIS技术制作了不同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1-2005年)福建省分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布图,计算各年代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福建省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年代逐渐变差,各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1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县数随年代减小,5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县数随年代增加;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或较差,西北地区较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陕西省绥德试验基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为基础,考虑到土地面积、劳动力(人口)、畜力、社会需求、饲料供给等因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种养结合优化方案,优化后的产业结构比优化前的纯效益提高145%,系统综合效益指数提高49.72%。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恢复与重建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极炒迫切的任务,研究者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对未治理的侵蚀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村边残存的乡土林(风水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各种指数最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植被覆盖恢复,植物种类增加,区组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各多样性指数增大,乡土林物种最为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最大,因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经封禁管理措施恢复后,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与乡土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系统。为更好地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变化特点,了解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间的关系,选取唐山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通过编制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状况、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人均能值用量、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较差,农业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有待提高;以农业用电、农机动力、柴油和化肥为代表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逐年增加,使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有一定下降趋势,且增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研究建议唐山市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应着眼于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突出农业生态内涵,进而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汾河水库担负着太原市和晋中地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任务,汾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事关全省大局的问题。经过我年的治理,取得了可喜成效。截止1999年底,共完成水充失初步治理面16.87万hm^2,累计治理度达到40%,治理区农业人均纯收入由206元增加到1064元,提高了416.5%,农业人均产粮由202kg提高到468kg,提高了131.7%。汾河上游水土流失成功的治理也启示人们:加大投资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能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黑龙港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壤质潮土上连续3年的耕作试验,研究在不同耕作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与能量分配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制度相比,保护性耕作(免)耕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率,能量投产比间的差异显著(P<0.01);不同耕作农田生态系统 和自由能绝对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免耕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有序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相对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固原土黄试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上黄试区土地类型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制图方法,对近13年土地利用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995年林地和基本农田,分别比1982年增长14.4倍和2.1倍,人均林地0.29hm^2,人工草地0.08hm^2,基本农田0.3hm^2,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土地生产力成倍提高,从而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江苏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状况,实现科学的农业发展路线,该文从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价江苏省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从单要素评价结果来看,江苏省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水平优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水平,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偏低;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弱支撑区域的评价单元达15个,今后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关注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苏中地区大部分县市的土地资源可以较好地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江苏省最适宜发展农业可持续的区域,苏南和苏北地区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而苏北地区的支撑能力又优于苏南地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土地资源禀赋差异,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途径,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维持地区的农业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高温夏季(1993年7月1日~9月30日,合肥地区,开放式鸡舍,舍温27.9~38.7℃,平均32.3℃),用6种不同配方的日粮饲喂处于相同生境的6组23~36周龄罗曼蛋鸡。按罗曼公司推荐的饲养标准配制第1组日粮;对第2~6组日粮养分浓度作适当调整。饲养结果表明:各组间罗曼蛋鸡产蛋率、饲料转化率和产蛋饲料成本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第5组鸡产蛋率(83.93%)和饲料转化率(43.64%)均为最高(P<0.01),比第1组鸡产蛋率(78.91%)和饲料转化率(41.26%)分别提高6.36%(P<0.05)和5.77%(P<0.05);第5组鸡产蛋饲料成本(2.55元/kg)比第1组鸡产蛋饲料成本(2.92元/kg)降低14.51%(P<0.01)。第5组日粮配方(%)为:玉米61.0、小麦麸3.0、大豆粕17.0、鱼粉4.0、菜籽饼4.3、蛋氨酸0.14、赖氨酸0.05、骨粉0.8、石粉8.5、磷酸氢钙0.8、食盐0.31、禽用微量元素添加剂0.12、罗曼多维素0.018。  相似文献   

18.
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为区域耕地合理利用和耕地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县域尺度,采用基于熵权的改进TOPSIS模型测度洞庭湖平原2007—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 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整体耕地生态安全程度处于临界状态,整体安全指数在研究期内波动上升但增速缓慢;不同县(区、市)耕地生态系统安全变化特征不一;中低产田改良比例、秸秆还田比例、测土配方施肥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地膜使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业自然灾害成灾比例等是制约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 为改善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应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定量评价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使用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渔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了4种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线性响应,最后通过构建非线性概率评估框架,定量评估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耕地、林地和草地是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林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他土地利用面积均有所增加。2)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西部和重庆市等地区多年平均景观分离度指数较大,景观破碎化严重。长江经济带43.97%地区景观分离度指数和64.28%的区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地区景观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发展,城市化会降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3)景观分离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可能加剧景观破碎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4)根据概率评估框架,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景观分离度指数或香农多样性指数比较敏感,林地和草地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的主导景观。研究成果有助于掌握长江经济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从而进一步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究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耕地利用高效低碳、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8-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可视化制图和总体分异测度指数刻画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序特征、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进而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驱动因素并剖析各因素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并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由分散转向集中。2)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水平较低且逐步缩小,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总体分异测度指数由0.185 4下降至0.141 8。不同地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程度为中部>东部>西部。其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差异分别呈现"W"形波动式下降、"U"形先降后升和持续下降趋势,总体分异测度指数分别由0.159 8、0.261 1和0.131 6降至0.154 1、0.198 3和0.075 0。3)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受自然环境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共同影响。其中,复种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灌溉指数驱动力分别由0.367 2、0.374 5和0.469 8降至0.339 4、0.129 1和0.397 7,人均耕地面积驱动力由0.302 4升至0.403 1。各因素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正向强化了单因素对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对于深化耕地利用效率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