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内蒙古后山地区的风蚀景观表明,该区的土壤风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环境问题,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强烈的风蚀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农田与草原的现状风蚀之差异说明,土地开垦是导致区土壤风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用粒度对比分析法对本区现状土训风蚀量的计算结果为,草原平均5cm,农田一般在10cm以上,若将农田与草原现状风蚀量之差视为草原开垦以后的农田风蚀量,并以50年作为该区农田的平衡开垦年限,可以计算出内蒙古后山地区草原农垦区近50年的平均风年风蚀厚度为0.1-0.3cm,风蚀模数约为1500-4500t/(km^2.a),平均为3000t/(km^2.a)。因此,该区属于强烈土壤风蚀区。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发生风硅危害的潜在气候条件;(2)土壤不合理的翻耕是造成农田风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行保护性的留茬免耕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农田土壤风蚀。(3)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条播作物农田风蚀量小于穴播作物。为了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和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达到最大的防风蚀作用。(4)农事操作增大了土壤风蚀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正> 一、风蚀现状及危害 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风蚀十分严重。全区总土地面积470.1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122.47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据调查,全区风蚀面积中有流动沙丘2.93万公顷,半流动沙丘11.38万公顷,固定沙丘13.94万公顷,风蚀耕地51.1万公顷,风蚀荒地40.21万公顷。由于风蚀危害,几乎年年都有大面积的禾苗被风吹沙埋,严重年份,需毁种或补种二至三次。据通榆县统计,在1949~1980年的32年间,总毁种面积21.58万公顷,年平均毁种面积0.73万公顷。乾安县在32(1949~1980年)年中共遭受风灾25年,其中受灾耕地在0.53万公顷以上的有8年,1000公顷以上的有17年,平均每年毁种面积0.27~0.4万公顷。1976年春播后场大风,就剥蚀毁坏耕地1.9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刮走肥沃表土135万公斤,给该县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通榆县1987年4月29日至30日出现了一场连续19小时的大风,滚动的流沙掩埋了该县兴隆山镇永胜屯15户人家的房屋。  相似文献   

4.
5.
以河北坝上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农田与邻近天然草地土壤性质之间的差异,研究了农田土壤细颗粒物的损失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风蚀较轻的天然草地相比,农田土壤中黏粒含量下降30%,粉砂含量下降14%;土壤细粒物质的损失粒径集中在0~40μm,其中1.8~24.0μm的细颗粒损失最为严重。由于土壤细颗粒物的损失,土壤砂粒含量相对增加7%,砾石含量相对增加75%,土壤平均粒径增大16%,农田土壤出现明显的粗化、沙化趋势。同时,农田土壤随着养分含量较高的细颗粒损失而变得贫瘠,表现为有机质含量减少29%,全氮含量减少24%,土壤C/N比明显下降,土壤肥力显著降低。土壤细颗粒物的损失对土壤的可风蚀性颗粒含量无明显影响,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彰武农田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制沙尘采集器,通过对3种自然风速天气下所收集风蚀物的分析,研究了农田土壤风蚀物近地表1.5 m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输沙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且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可以用幂函数近似描绘;风沙流中沙粒的粒径在垂直分布中,随高度的增加,气流中粒径大的颗粒含量逐渐减少,粒径小的颗粒含量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粒径>0.1 mm的颗粒含量与高度在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粒径≤0.1 mm的颗粒含量与高度在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风速在4.8~12.2 m/s范围内,与农田土壤输沙量之间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不同耕作方式对输沙量有较大影响,其中,输沙量最大的是花生茬深翻,其次是秋翻地、春浅旋灭茬、秋浅旋灭茬,最小的是旋耕覆盖。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06年8月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元到会祝贺并讲话。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工藻结皮对土壤起沙风速和风蚀速率的影响及其风蚀防控效果,探索人工藻结皮在农田土壤风蚀防控中的可行性,为农田土壤风蚀防控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了400,600,800,1 000,1 200 ml/m2共5个藻液接种量对农田土壤藻结皮形成的影响,进而采用风洞试验,研究人工藻结皮对土壤风蚀的防控效应,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农田土壤风蚀防控的可行性。[结果]在室外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接种藻液可形成不同盖度的藻结皮。藻接种量为1 200 ml/m2时,培养14 d盖度可达30%,50 d后,其盖度可达60%以上,藻生物量、结皮厚度是对照的52和9倍,均有显著差异(p<0.05)。人工藻结皮可显著提高农田土壤的起沙风速,降低风蚀速率。当藻结皮盖度为30%左右,起沙风速(9 m/s)较裸土增加44%,风蚀速率较裸土降低80%以上。[结论]通过在农田土壤接种藻液形成藻结皮,可显著改变土壤物理属性,增强土壤抗风蚀性。农田土壤接种藻液形成藻结皮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应用于农田土壤风蚀防控。  相似文献   

9.
砾石覆盖对抑制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效果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中国阴山北麓旱作农田风蚀比较严重的现实,将旱作农田地表铺设不同覆盖度和粒径的砾石后进行风洞试验,旨在探索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在抑制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效果方面的作用,为采取合理的防风蚀措施提供技术依据。利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完成了6种风速下对应净风和挟沙风时的不同砾石粒径和覆盖度下的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测试。结果表明:无论净风还是挟沙风,增加砾石覆盖度,旱作农田抗风蚀效率均提高,但当砾石覆盖度超过28%后,其对提升抗风蚀效率作用不大;在相同覆盖度下,随砾石粒径的增加,输沙量、抗风蚀效率略有变化,但不明显;将耕  相似文献   

10.
风蚀作用下农田土壤碳损失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风蚀作为土壤侵蚀的形式之一,是在风力作用下对地表物质进行迁移,成为土壤表面碳损失的动力之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风洞试验,结合青海共和盆地沙沟河流域气象资料,研究沙沟河流域农田土壤碳密度、碳库及在风蚀作用下土壤碳损失量。结果表明,沙沟河流域农田0-20cm土壤碳密度约为47.56t/hm2,碳库约为139.19×104t,年平均土壤碳损失为2.47×104t。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农田土壤碳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风蚀作用成为沙沟河流域土壤碳损失不可忽视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及细颗粒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北京周边农田土壤风蚀及颗粒物释放的影响,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比不同风速和不同覆盖度下农田土壤风蚀速率及TSP、PM_(10)、PM_(2.5)、PM_1的释放差异,并分析了4种细颗粒物在风蚀物中的占比。结果表明:(1)当风速12 m/s时,秸秆覆盖度达到20%能显著降低风蚀速率,当风速16 m/s时,秸秆覆盖度需达到40%才能达到理想的防风蚀效果。(2)TSP、PM_(10)、PM_(2.5)、PM_1 4种细颗粒物的释放量与风速呈正指数函数关系,与覆盖度呈负指数函数关系;随风速的增加,4种细颗粒物的释放能力为AB1B2B3B4B5,当覆盖度10%或60%时,细颗粒物的释放量随风速增大差异逐渐减小;覆盖度达60%以上时,细颗粒物的释放量基本达到稳定值。(3)TSP、PM_(10)、PM_(2.5)、PM_1 4种细颗粒物在风蚀物中的占比随风速的增加而降低,当覆盖度60%时占比接近稳定。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田风蚀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土壤风蚀是全球性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简要回顾了国外对土壤风蚀发生机理、防治理念和技术的研究,提出林业上植树造林,牧业上防止草原退化,农业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是人类可以用来治理和控制土壤风蚀的3个重要原则。我国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应在全国进行大力宣传,转变土壤风蚀治理的观念,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风蚀防治要从植树、种草、农田保护3个方面综合进行。同时,国家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保证,促进保护性耕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建立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标尺法对3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和对照地的土壤风蚀量进行观测,测定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可明显减少风蚀损失,其中,13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土壤风蚀量81%,26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78%,300m×4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75%,即随着网格面积的增加对风蚀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土壤风蚀程度与测定期间日平均风速>4 m/s的出现频率有密切关系,土壤风蚀量与风速之间的最佳拟合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5以上。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农田防护林网对5.0~5.9 m/s范围内的风速引起的土壤风蚀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土壤风蚀过程中土壤抗剪强度的变化,以河北坝上干扰破坏地表及未干扰破坏地表的典型翻耕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抗剪强度野外原位直剪试验测定了土壤抗剪强度在风蚀事件前后及风蚀季的变化,结合室内试验分析了土壤抗剪强度与土壤干团聚体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受到干扰破坏及受到干扰破坏2种类型农田地表土壤抗剪切强度与作用在土壤表面的法向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抗剪强度随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抗剪强度变化与风蚀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除2021年4月27,28日风蚀事件后表层土壤受含水率影响外,其余2次风蚀事件后土壤抗剪强度均发生明显增大,整个风蚀季的土壤抗剪强度变化也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小最后略增大的趋势;在风蚀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农田地表对于土壤风蚀过程的响应更为敏感,其抗剪强度变化较未受干扰破坏地表抗剪强度变化更为剧烈;土壤抗剪强度随土壤干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大而增大。为减少坝上地区风蚀的危害,应合理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风蚀季减少对农田表层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葡萄种植区土壤风蚀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怀来县种植葡萄,入冬前须将葡萄枝埋入葡萄沟中以保证其越冬,春季又须将葡萄枝挖出来上架,如此反复导致了土壤严重侵蚀和土壤颗粒粗化,结果使土地生产力降低。据观测,风障在一定范围内削弱风势明显,怀来地区所建的风障应为西北向或北向;防雹网的减风效果显著,宜在怀来地区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秸秆覆盖优于小麦秸秆覆盖,防治中应尽量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地表。  相似文献   

16.
17.
作物残茬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田间扬沙,抵抗土壤风蚀,是比较适宜的留茬高度;留茬(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田间扬沙情况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在60cm高度以内,留茬比常规翻耕减少田间扬沙量34.9%,比旋耕方式减少61.5%,因此,留茬(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防止农田土壤风蚀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风蚀沙化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蚀沙化现象在河北山区普遍存在 ,在 2 0 0 0年的沙尘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了河北省风蚀沙化的原因 ,结果认为是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了植被的严重破坏 ,发展为风蚀沙化。提出了防治沙化的 5大措施 ,即增加人工降雨改造利用沙地、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种植结构、立体开发、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9.
垄作对旱作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风洞实验,在5个风速下对6种不同结构的垄作及平作对照地的土壤风蚀速率、O~20cm风沙流结构进行了模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垄作下平均土壤风蚀速率较平作下降低20%~60%。垄作和平作下土壤风蚀速率均随风速的增大呈幂函数递增,但平作下递增较快。风速为15m/s是早作农田土壤风蚀加剧的转折点,当风速大于15m/s时垄作下风蚀速率较平作下明显降低。0~20cm内,平作和垄作下输沙率与高度分别呈负指数和负线性关系。垄作下0~4cm输沙量和输沙量百分比(Q0~4/Q0~20)均低于平作。不同结构的垄作间进行比较,垄脊高度相同时,垄沟比(垄脊高度与垄顶距的比值)越大,土壤风蚀速率越小,而Q0~4/Q0~20越大;垄沟比相同时,垄脊越高,土壤风蚀速率越大,而Q0~4/Q0~20越小。  相似文献   

20.
土壤风蚀预报方程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