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达白1号和鄂烟1号生长早期烟碱转化诱导后烟叶及调制后烟叶烟碱转化率与生物碱含量和新烟草碱/降烟碱值(Anat/Nnic)的关系.结果表明,烟碱转化率与烟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烟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烟碱转化率的增加,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含量无显著变化.烟碱转化率与Anat/Nnic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早期诱导烟叶的Anat/Nnic在低于0.8时,烟碱转化率开始显著增加,其对应的烟碱转化率为2.5%:调制后烟叶Anat/Nnic在小于1.1时烟碱转化率显著增加,对应的烟碱转化率为2.8%~2.9%.  相似文献   

2.
白肋烟杂交种烟碱转化性状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中国白肋烟主栽杂交种鄂烟1号烟碱转化株比例和烟碱转化率高的问题,进行了亲本改良并配置出改良杂交种LC-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亲本材料(B 21和B 37)的定向选择可以大幅度减少后代群体的转化株比例,降低其烟碱转化率,经过3代选择后,B 21的转化株比例由70.7%降低到0.5%以下;B 37由10.9%降低到0.5%以下.LC-1的总转化株比例为13.7%,显著低于对照鄂烟1号的45.1%,而且所出现的转化株绝大多数为低转化株;混合样品的烟碱转化率为3.25%,比对照的16.31%降低400%,生物碱组成得到了显著优化.  相似文献   

3.
白肋烟不同品种烟碱转化株比例及转化率株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我国不同产区白肋烟及四川不同品种调制后烟叶的生物碱组成和含量、烟碱转化株比例和烟碱转化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白肋烟烟碱转化率显著高于其它产区,四川主栽品种宣汉-5存在严重的烟碱转化问题,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窄叶型品种的转化株比例高达96.0%,平均烟碱转化率为34.8%,宽叶型品种也较高。达白1号烟碱转化问题相对较小,3个地点的转化株比例分别为18.0%、18.0%和52.0%,平均烟碱转化率分别为3.5%、3.1%和14.3%,在经过改良后,有较高利用价值。鄂烟1号和TN90群体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转化株。新配制的杂交种达白3号和达所24烟碱转化问题突出,转化株比例达100%,需要进行系统选择和改良。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烟碱转化表现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白肋烟叶片、主脉及不同叶位间烟碱转化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和温室栽培条件下,以白肋烟TN 90不同程度转化株为材料研究了烟叶主脉和不同叶位叶片烟碱转化率的差异及在烟叶晾制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化株烟叶在晾制后主脉的烟碱转化率远高于叶片,叶片的烟碱转化主要发生在烟叶晾制前2周的变黄阶段,叶脉的烟碱转化高峰发生在晾制的第2~3周.未充分发育的烟叶在晾制后的烟碱转化率低于同株充分发育的烟叶,打顶前的烟株中部以上烟叶随叶位的升高烟碱转化率降低,正常成熟的烟株在调制后各部位烟叶的烟碱转化率没有显著差异.非转化株主脉和叶片的烟碱转化率没有差异,且在烟叶调制过程中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5.
白肋烟达白杂交种及其亲本的烟碱转化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烟碱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别方法,对3个白肋烟杂交种及其亲本的烟碱转化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生物碱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迭白1号和达白2号烟碱转化问题相对较小,但群体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转化株,总转化株比例分别为10.9%和23.7%,其中多为低转化株.达白3号问题比较突出,所测烟株全部为转化株,且转化程度较高,多为高转化株,平均烟碱转化率达到38.3%.达白1号的2个亲本MSKY 14和达所26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转化株,对达白1号群体中转化株的产生均有贡献.达白2号的母本MSVA 509多为非转化株,父本达所26对烟碱转化的贡献较大.达白3号父本达所27总转化株比例和高转化株比例都接近100%,是造成达白3号杂交种高烟碱转化株比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4份白肋烟(Nicotiana tabacun L.cv.Burley)品系,按叶片着生部位依次取样,分析了烟碱含量,结果表明,烟碱含量因叶片在植株上的着生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由下至上逐步升高,呈二次曲线分布。降烟碱含量因品系不同差异较大,高转化品系的降烟碱含量高于烟碱含量,随叶位的升高亦呈二次曲线升高;非转化品系的降烟碱含量则低于烟碱,随着叶片着生部位的升高降烟碱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呈直线分布。烟碱转化率随着叶片着生部位的上升而逐步下降,呈二次曲线变化。下中部烟叶烟碱转化率较高,是导致烟碱含量低、香气平淡、品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烟叶生产中应在选用烟碱转化率低的品种同时,结合合理密植、改善光照条件等措施,控制烟碱转化率,提高烟叶香气品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烟草烟碱转化及生物碱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烟草群体中一些烟株会因为基因突变形成烟碱转化能力,导致降烟碱含量显著升高,烟碱显著降低,从而降低了烟叶香味品质和安全性。从烟碱转化对烟叶可用性的不利影响,烟碱转化的发生规律、生化和分子机理,遗传改良进行生物碱组成优化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白肋烟烟碱转化对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及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以不同烟碱转化率类型的白肋烟品系为材料,进行了生物碱、TSNA含量检测和原烟感官质量评吸。结果表明:低转化(LC)品系生物碱以烟碱为主,高转化(HC)品系则以降烟碱为主,LC品系比HC品系烟碱含量高107.78%,降烟碱含量则减少93.74%,烟碱转化率下降93.28%。HC品系以亚硝基降烟碱(NNN)含量为主,LC品系以亚硝基新烟草碱(NAT)为主,LC品系的NNN和TNSA总量分别比HC品系下降86.43%和66.61%,但NAT和4-(甲基亚硝胺)-1-(3-毗啶)-1-丙酮(NNK)、亚硝基假木贼碱(NAB)含量及其占TSNA总量的比例高于HC。LC品系的原烟感官评吸质量在香型风格、杂气等方面均优于HC品系,HC品系怪味突出。TSNA总量、NNN与降烟碱及烟碱转化率呈正向直线相关,与烟碱存在负向对数相关;NNK与烟碱的存在正向相关、与降烟碱及烟碱转化率存在负向对数相关;与降烟碱的相关系数均大于转化率和烟碱。为此认为,积极选育和推广种植烟碱转化率低的LC品系,是降低白肋烟TSNA含量和提高烟叶品质的有效措施,同时兼顾对NNK、NAB及NAT的选择与控制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经连续3 a跟踪筛选获得一个具有稳定高烟碱转化率的株系TS01,其田间生长株型为筒形,初烤烟叶表面具有色度较强的"樱红"色斑块,斑块表面具有明显的小颗粒状物体,烟叶闻香突出.微观下TS01烟叶细胞皱缩严重,表面高低不平,个别区域变形严重.与K326和云烟87相比,TS01烤后烟叶的降烟碱、麦斯明和N-甲酰基降烟碱含量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烟草工业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方式,以工业产生的废烟丝、废烟末为样品。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式(紫外光照射、不同p H的Ca(OH)2溶液浸泡、超纯水浸泡)对样品内烟碱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紫外光照射40 min后,样品内烟碱含量并未降低;而不同PH的Ca(OH)2溶液浸泡以及超纯水浸泡均可使样品内烟碱含量下降96%以上。对废液的研究表明,超纯水浸泡以及pH=8的Ca(OH)2溶液浸泡后废液中烟碱含量分别为110,45.73 mg·100 mL-1。本试验表明,溶液浸泡处理可有效降低烟草废弃物中的烟碱含量,降低幅度受溶液pH影响较小,但浸泡后废液中烟碱含量残留较多,需进一步处理。本研究为烟草工业废弃物的处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不同香气类型烟叶质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松  王正银  石俊雄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319-2326
【目的】研究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质量特征,探讨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化学成分及品质指标特点。【方法】对贵州4个香气类型烟叶366个样品的16个化学成分、4个化学品质指标和6个吸食品质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4种香气类型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化学品质指标和吸食品质差异明显,但各烟叶化学成分的第1主成分组成较为相似,反映烟叶质量主要受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及其比值影响;第2至第7主成分组成差异较大,说明烟叶不同香型与其化学成分组成差异关系密切。4种香气类型烟叶的吸食品质分别与不同化学成分呈显著回归关系,清偏中类烟叶与蛋白质、总氮、氯、氮碱比、磷显著负相关,清香类烟叶与氮碱比、硫和锌显著正相关,偏清香类烟叶与总糖、钾氯比和硫显著正相关,中间香型类烟叶与糖氮比、总氮、还原糖和糖碱比显著正相关,显示在不同生态区域和栽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吸食品质受控的主要因子各异。【结论】不同香气类型的烟叶与不同的化学成分、化学品质指标及其组成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烟草漂浮育苗不同光环境下炼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清泽  杨兴有  靳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58-8859,8862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条件下炼苗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幼苗植物学性状和生理指标,比较不同光环境条件下漂浮育苗的炼苗效果。[方法]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85。烟苗生长60 d后炼苗10 d。设4个炼苗处理,处理1:B棚(光强约为自然光的75%)育成的苗在自然光下炼苗,处理2:B棚育成的苗到A棚(A棚光强约为自然光的50%)里炼苗,处理3:A棚育成的苗到自然光下炼苗,处理4:A棚育成的苗在A棚(50%自然光)里炼苗。[结果]在自然光下炼苗后的烟苗鲜重和茎叶重比都比在较低光强条件下炼苗的烟苗小,但干鲜比、根冠比和根重比是自然光下炼苗的成苗较高;在自然光环境下炼苗后的烟苗叶片转换酶活性高于较弱光环境下炼苗的烟苗,烟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以自然光环境条件下炼苗的烟苗较高。弱光环境条件下炼苗效果差。[结论]该研究可为烟草培育壮苗育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向日葵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展  刘培  安胜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82-17185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向日葵遗传转化研究的受体系统、研究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发展限制问题和策略,并对今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向日葵遗传转化研究的发展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花椰菜花球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花椰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花椰菜花球性状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球重、球径、球高均主要受制于基因的显性效应,分别达69.1%、59.0%和60.2%.笔者还对各研究亲本加性效应值和F1组合显性效应值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低钾土壤上研究耐低钾基因型玉米植株茎秆长度性状和苗期叶片耐性指数的遗传模型及其关系。结果表明:耐低钾基因改变了植株高度、穗上茎长和穗位高度的各遗传效应;在所有遗传效应中,降低玉米耐性的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玉米耐低钾特性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是由增强耐性和降低耐性的两种基因类型构成,其互作增加玉米耐性,微效基因及其互作降低耐性。  相似文献   

16.
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为正确评估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标记组合(每条染色体2个),分析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亲本(2002年推广面积达6.67×104 ha(100万亩))的遗传变异。【结果】共检测到1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5.6个;多态性频率(frequency of polymorphisms, FP)变动范围为0.486~0.840,平均0.682。水稻恢复系比保持系/不育系遗传差异大;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中国籼稻品种主要来自华南稻区和长江流域稻区,粳稻品种则分布于北方稻区和太湖流域(江苏和浙江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结论】作者认为,应用微卫星标记所作的中国水稻品种聚类分析与传统系谱分析趋势一致,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玉米自交系为代表,对株型和产量组成两类共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改良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α=0.01)。影响玉米自交系耐肥、抗倒伏性的穗位/株高性状以及决定玉米耐密植性的叶向值等性状的改良效果最显著,改良趋势最明显。而穗部性状的改良趋势只有穗粗比较明显。本文还对两类性状不同改良效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研究已经证实水稻线粒体基因组异常嵌合基因orf H79和orf79分别为HL-CMS和BT-CMS基因。为探讨orf H79在水稻资源中的遗传及变异,对来自不同稻作国家的124份水稻材料进行orf H79特异性PCR检测。有18份水稻材料检测出含有HL-CMS基因orf H79及其同源序列,结果表明HL-CMS基因orf H79及其同源序列在稻种资源中具较高频率的分布(14.5%)。DNA序列分析显示HL-CMS基因orf H79及其同源序列和BTCMS基因orf79具有非常保守的遗传特性(97%),共检测出6个多态性碱基位点,6个位点碱基的变异导致多肽ORFH79产生了5个位点氨基酸的变化。基于orf H79DNA序列的聚类分析显示18份含orf H79的水稻材料被分成了4个类群。多肽ORFH79的氨基酸序列变异分析表明HL-CMS胞质在稻种资源中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至少存在3种以上的变异类型。研究结果为新型水稻CMS胞质的发掘与培育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概述国内外针叶树种遗传改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贵州近30年来在马尾松种源选择、优树选择及种子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对马尾松种质保存利用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贵州马尾松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