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相似文献   

3.
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3-5,在自然光周期条件一萌发较好,以及适宜的营养培养液和浓度,适宜萌发的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特征、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作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6.
玉米丝黑穗病的痛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玉米丝黑穗病在国内各玉米栽培区都有分布,以北方春玉米区受害最重。由于连年大面积感病杂交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丝黑穗病迅速蔓延发展,造成很大危害,曾被列为我国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推广种植高产抗痛杂交种和采用综合防治措施.80年代以后丝黑穗痛的发生得到了全面控制,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发病率有所回升,需要严密注意和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得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  相似文献   

9.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得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直接损坏果穗,造成玉米产量的严重损失.为了获得抗病品种,试验在得到最佳接种条件后,开展了人工接种鉴定玉米抗性.结果表明:在22℃和有萌发的玉米种子及土壤湿度为20%~25%条件下,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但在无玉米种子时,则不能萌发.采用1%冬孢子制作的带菌土接种方法于2007年和2008年在昆明市和施甸县两个病圃鉴定了云南省302份玉米新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其中,高抗、抗病、中抗、感和高感品种分别为65份,118份,27份,86份和6份,各占供试材料的21.45%,38.94%,8.91%,28.38%和1.98%.依据株发病率就是损失率的特点,建议在重病区,只宜推广抗病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该病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条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得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  相似文献   

15.
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reiliana)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此菌厚垣孢子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紫褐色,表面有刺。孢子群中混有不孕细胞。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过程康绍兰,李兴红,郭华强(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张国保,马跃辉(河北省植保总站,石家庄050000)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叶片侵染TheInfectionofSphacelothecaReiliana...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丝黑穗病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乌米或者哑玉米,是玉米种植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大部分玉米种植地区都时有发生。玉米丝黑穗病自首次被报道以来后就迅速扩展蔓延,各玉米主产区每年都有部分不同程度的此病发生。就我国的玉米种植现状而言,北方春玉米区和西南山地玉米区发生尤为严重,一般发病率约为2~8%左右,甚至个别地区能够达到60~7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在近年来的玉米种植中,这一病症基本被控制,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本文就玉米黑穗病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玉米熊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本主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来源,侵袋机制,症状表现及发病条件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钟华 《吉林农业》2003,(5):23-23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玉米的雌、雄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 ,是豫东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主要侵染玉米的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 ,颖片增生呈叶状 ,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 ,内为一包黑粉。黑粉在前期不易飞散 ,后期干燥时易于散落 ,露出丝状的维管束。雌穗受害后果穗变短 ,基部粗大 ,除苞叶外 ,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有时雌、雄穗都受害 ,有时其中之一受害。 1 996~ 1 998年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综合防治研究 ,效果良好。现将该病的防治技术报道如下 :1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 ,种植抗病杂交种。一般双亲抗病 ,杂种一代也抗病 ,双亲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