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开展鱼类种质保存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且也是对鱼类种质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目前鱼类种质保存包括分子(DNA)保存、细胞保存和活体保存等。其中,分子(DNA)保存按照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基因组DNA保存、基因组文库保存、cDNA文库保存、DNA芯片保存4种;细胞保存一般可分为配子保存、胚胎保存、细胞系保存3种;而活体保存按鱼类生长环境不同可分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2种。综述了多种海、淡水鱼类种质保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鲤科、鲆科、鲷科、鲱科以及鲽科等科鱼类种质保存的具体情况,为我国鱼类种质保存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今后鱼类种质保存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RAPD技术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鱼类种质资源现状,系统地介绍了RAPD技术的原理、优势及不足,并且归纳和总结了RAPD技术在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并完成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低温超低温保存鱼类种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于1990年12月1日至2日在湖北沙市通过了技术鉴定和验收。该课题对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精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及其应用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筛选出三种理想的精子冷冻保存稀释液,首次以塑料管为容器冷冻精液,建立了效果稳定,操作简便的降温模式和冷冻授精技术,达到了生产应用水平。这一研究为建立鱼类种质资源冷  相似文献   

4.
<正>温海深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海水鱼产业园体系海鲈种质资源鱼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鱼类繁殖生理与种子工程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鱼类繁殖生理、鱼类生殖调控与品种改良研究,为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的建立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鱼类种质鉴定技术与渔业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鱼类种质资源的研究,如李思发等进行“三江”原始种群收集与考种和10种淡水经济鱼类种质标准的研究[1,2];对一些主要经济淡水鱼类的同工酶、mtDNA以及RAPD也进行了初步研究[3~8]。但我国鱼类种质鉴定与渔业管理的研究与发...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的生长与繁殖力的标准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尼罗罗非鱼引进我国已有十多年,目前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养殖,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一个重要养殖对象。要使该鱼在生产中继续发挥其增产的优势,保持其各项优良性状,经久不衰,制订出一套该鱼种质标准,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摆在我们鱼类育种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是鱼类种质鉴定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我们就尼罗罗非鱼的生长与繁殖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  相似文献   

7.
8.
1未来10年山东淡水渔业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 1.1主要养殖鱼类选育和提纯复壮技术研究对草鱼、鲢、鳙、鲤、罗非鱼等我省的主要养殖鱼类引进原种,通过选育和提纯复壮,提高其种质纯度,优化其品质,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应用于生产。同时,运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对鱼类进行选育,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鲂属鱼类有4种,分别为团头鲂、鲂、广东鲂和厚颌鲂.从分类、形态、生态、遗传育种和增养殖等方面,综述了国内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并就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加强对厚颌鲂天然资源的保护和养殖开发;鲂、广东鲂的大水面增养殖开发应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指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种质与资源保护研究、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渔业资源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10,(9):71-71
7月19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白俊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鱼类种质分子鉴定研究”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多种鱼类的分子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1.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12.
团头鲂及其胚胎耗氧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鱼类耗氧率的测定,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团头鲂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地的重要养殖鱼类之一,其耗氧率目前尚未见报道。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作为团头鲂原产地之一,已建立了其天然种质资源库。在1987~1989年间,我们以淤泥湖团头鲂为材料,测定其耗氧率,为团头鲂种质鉴定建立其种质资源库的数据库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3.
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生生态系统、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高,目前对重要养殖鱼类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尚有大量野生种质资源未开展保护。水环境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等对鱼类资源造成严重威胁。针对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AFLP技术在鱼类种群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程序,概述了AFLP技术在鱼类种质资源、种群鉴别和地理分化及种群自我恢复能力等分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期望AFLP种群分析技术也将在鱼类洄游、捕捞量配额分配及生态学等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产》2009,(2):67-68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完成了“鲷科鱼类种质资源与利用”科技项目,并通过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鉴定。该项目采用RAPD,AFL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我国近海黄鳍棘鲷、二长棘犁齿鲷、黑棘鲷、黄牙鲷和真赤鲷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采用RAPD技术、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近海主要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和分子系统;  相似文献   

16.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而在种属数量上最占优势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广泛,起源演化复杂。研究其种质资源,阐明其亲缘关系和演化途径,引起许多鱼类学工作者重视。鱼类种质研究方法主要有形态特  相似文献   

17.
一、几种环境因素对鱼类免疫机能的影响 影响鱼类免疫功能的因素有许多,既有内因,如病原入侵、种质退化、年龄及代谢机能下降等;也有外因,如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营养、密度、水体污染等.了解鱼类的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功能,进而提高鱼类的健康水平.其几种环境因素对鱼类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分布着众多河流、湖泊等水域,其中孕育着极富区域特色的鱼类物种,如扁吻鱼、塔里木裂腹鱼、准噶尔雅罗鱼等。有些鱼类仅在新疆分布,研究保护意义重大,还有一些鱼类经济性状突出,开发潜力较大。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水域原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对土著鱼类生存产生了显著影响,亟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保护当地鱼类种质资源。本文就新疆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进行阐述,以期为新疆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鱼类配子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02,26(2):161-168
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生产、优良品种培育及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水生生物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无序利用及人工放流等 ,造成了某些鱼类资源的衰退和濒临灭绝 ,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若干年后 ,在自然界中将难以找到上述鱼类原种、良种的遗传资源 ;由于忽视鱼类种质保护及品种选育的工作 ,养殖鱼类近亲交配越来越严重 ,造成种质退化 ,遗传多样性减少 ,生长速度减缓 ,品质下降 ,对病害…  相似文献   

20.
丰富的鱼类种质资源是宝贵的生产资料,是发展渔业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保护鱼类天然群体的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是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主题之一。在现代鱼类保护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