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方蚕业》2015,(3):50-50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苏超研究员主编的《蚕桑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一书,于2014年12月出版发行,ISBN 978‐7‐81092‐955‐4,16开本,定价32元。该书凝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科技人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集蚕桑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之大成,对解决目前蚕桑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益低及蚕桑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陕西蚕桑“强村大户”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淮阴市蚕桑生产发展较快,全市桑园面积已达30余万亩。蚕桑生产已成为全市农村主要的骨干副业之一。为了开创蚕桑生产的新局面,改变一些社队目前在蚕桑生产上存在的“桑园产叶量低、养蚕张产茧低,蚕茧出丝率低和经济效益差”的三低一差现象,去冬今春以来,市、县、社三级蚕桑技术干部,深入基层和养蚕户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全市370多名市、县、社蚕桑技术干部,已有315人和360多个养蚕户签订了技  相似文献   

3.
南川区蚕茧生产成本核算及稳定蚕桑产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丘陵 《中国蚕业》2009,30(3):54-56,59
通过对成本核算相关指标的分析,发现蚕桑生产由于蚕茧收购价格低,而导致单位面积桑园收入和蚕桑生产效益低,并针对桑树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行蚕桑补贴、培育专业大户、综合利用资源、科学合理施肥、加大扶持力度等促进蚕桑生产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蚕业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自贯彻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浙政办发[2009]105号)以来,我市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蚕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比其他农业产业,仍存在经营主体弱、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运作欠规范等诸多问题,蚕桑对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吸引力不强,经营主体弱质化趋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为了稳定我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通过调研摸清我市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影响培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培育和提升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总体思路、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在世界蚕丝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将广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劳动力结构不均衡、桑园综合管理能力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技术推广不力等问题,提出合理规划生产规模、加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监管、稳定蚕茧价格、多元化利用蚕桑资源、推进产业化及文化传播等对策,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蚕业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镇安县蚕桑发展势态良好,蚕丝业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科技强县的主导产业,但与陕南其它蚕桑发达县相比,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蚕桑综合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然而,镇安县蚕桑可发展资源雄厚,生产潜力大,产业化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新形势和新的机遇下,如能将栽桑建园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加大蚕桑扶贫力度,规范蚕桑实用技术,改变过去示范点"滥",示范性差的弊端,结合地方特点建立蚕桑综合丰产技术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蚕桑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增长。  相似文献   

7.
调查和分析南宁市横县蚕桑生产情况,显示蚕桑生产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存在整体经济效益低,劳动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南宁市蚕桑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桑与养蚕"专业化分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的特点和相关技术,提出了蚕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理念,为今后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新兴优势特色产业,但广西蚕桑生产的现状仍表现为以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种养关键设备普及率不高,蚕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比较低。通过分析广西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加强基地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模式规模化、加快广西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建议,为推动广西蚕桑生产转型升级,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规模经营、良桑嫁接、小蚕共育是实现我县“三高”蚕业的三大突破口。多年来,“三低”即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在规模经营、良桑嫁接、小蚕共育等方面没有取得突破。1994年八月,县委、政府把蚕桑生产列为全县三大致富工程之一来抓,并成立了蚕桑生产指挥部,采取行政强推及大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蚕桑产业取得了实现规模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绿色生产等成效。但当前仍存在蚕桑生产水平低、蚕种市场不规范、鲜茧质量下降、蚕桑生产风险增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全面提升专业养蚕水平;强化蚕种管理,保障蚕农用种安全;提高鲜茧质量,规范鲜茧收购市场秩序;发展绿色高效模式,提高蚕桑生产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1.
白僵病和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对策蒋华堂(修水县蚕桑局)蚕桑生产的最终产品为蚕茧,它是生产效益的具体体现。蚕病则是蚕在转化成茧的过程中一项极其重大的破坏因素,是蚕桑生产夺取高产丰收一道严重的障碍。当前,一我国蚕病的总发病损失率大约在10%左右,低的蚕区约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蚕桑生产如仅靠养蚕,效益偏低,与其它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也低,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与发展.大力开展蚕桑综合经营是稳定蚕业生产的重要举措.根据靖江市近年生产实践,蚕桑综合经营主要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北方蚕业》2015,(1):29-29
<正>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苏超研究员主编的《蚕桑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一书,于2014年12月出版发行,ISBN 978-7-81092-955-4,16开本,定价32元。该书针对陕西蚕桑主产区的生产现状,在对国内外蚕桑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桑园轻简省力化管理、小蚕规范轻简化共育、大蚕省力规模化饲养以及桑园高值化复合经营等生产技术。该书凝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科技人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集蚕桑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之大成,对解决目前蚕桑生产效率低、生产  相似文献   

14.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的传统项目,桑园面积、年发种量历史上最高达到11万亩、28万张。近几年因受茧丝绸市场的冲击,蚕桑生产严重滑坡,桑园面积下降到4万亩,年发种不足10万张。造成蚕桑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茧丝市场的疲软,另一方面主要是蚕桑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效益差、缺乏竞争能力。近两年来我市从加强基地建设着手,积极推进蚕桑生产产业化进程,较好地稳定发展蚕桑  相似文献   

15.
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平 《蚕学通讯》2000,20(4):41-42
1988年以来,黔江县将蚕桑生产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骨干项目之一,加大工作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到1993年全县产茧5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技兴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出现蚕茧质量徘徊,产茧量下滑,已暴露出我县蚕桑生产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除近几年毁桑较多,栽桑建园较少的因素以外,桑树栽得多,管得差,良桑少,低产桑树多,效益低。以下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1 产叶量低、叶质差的原因1.1 重视力度不够 我县在蚕桑生产上普遍存在重蚕轻桑、重育轻栽、重栽轻管的思想,缺乏科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蚕桑生产形势持续低迷,加上我市特色农业如名茶生产、水产养殖等发展较快,地方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蚕桑生产在农业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稳定蚕桑生产,成为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要摆脱蚕桑园,效益最高。根据调查分析:经营规模小的农户,蚕桑收入占其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较小,不能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养蚕生产依赖家中妇女、老人等辅助劳力,投入少,种桑养蚕水平低下,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普及推广,蚕茧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投入,极易形成恶性循环。经营规模过大,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 当前,在深化改革中,广大农村推行农业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蚕桑生产,是农业组成部份,根据我省当前蚕茧单产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也应象农业生产那样,广泛推行蚕桑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更好地调动蚕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广蚕桑科学技术,使之变为生产力,促进蚕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淮阴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蚕桑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有效地改变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而造成的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浪费大、成本高、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提高我县蚕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我县蚕桑生产产业化发展。1我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的可行性我县是工业小县、农业大县,种桑养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曾为推动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1995年蚕桑生产达到我县历史上最高峰:桑园面积13.5万亩,年养蚕发种31万张,年创产值1.5亿元之多。但是在上几年低潮冲击下,也…  相似文献   

19.
蚕桑多元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方向,现主要集中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附加值低,产业水平亟待提高。生物防治的安全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柞蚕卵繁育寄生蜂技术较为成熟,已经大量生产和推广。利用蚕桑副产物生产生物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可成为蚕桑多元化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广西蚕桑产业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叙述了蚕桑生产、茧丝绸加工业、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茧丝贸易的现状;分析了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存在资金投入少、蚕业专业人才匮乏、产业化程度低、茧丝绸加工业滞后、综合利用规模化程度低和蚕茧收购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发展龙头企业和蚕农合作组织、加快加工业发展、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蚕茧收购管理、建立和完善茧丝绸市场流通贸易体系等发展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