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瘟病是影响水稻增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条件及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菌源、品种抗性及气象条件既是稻瘟病发病的基本条件又是稻瘟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提倡根据不同发生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及以上时,以化学防控为主;发生程度中等及以下时,侧重于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大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候条件、品种方面、单一追求高产等因素分析了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积极主动预防稻瘟病,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强化旱育“三化”栽培技术普及工作等防治措施,为今后水稻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在水稻各个生育时期都可能发病,是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分析了高升地区水稻稻瘟病的主要发生原因,针对该病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发病特点,采取相应农事、农艺措施,利用好土壤肥水条件及气候因子,培育壮秧,综合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物肥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兴凯湖、850和云山3个农场的不同生物肥对水稻稻瘟病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肥种类和同种生物肥的不同含量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在稻瘟病发生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施用圣丹生物肥、翔宇生物肥、绿农生物肥和地福来有减轻稻瘟病发生程度的趋势。在稻瘟病发生程度较重的情况下,施用圣丹、生物钾、巨微生物钾和世绿生物肥有加重稻瘟病发生程度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瘟病是鞍山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着当地水稻生产发展。通过调查研究,阐述了鞍山地区稻瘟病发生概况,分析了稻瘟病的病原特征,描述了苗瘟、叶瘟、节瘟等各类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总结了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并从选用抗病的水稻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加强栽培管理、适时开展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主要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水稻植保科研人员对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齐齐哈尔和绥化等6个分局有代表性农场进行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和褐变穗等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稻瘟病和褐变穗病情指数较低,没有发现大面积严重发生稻瘟病的地块;纹枯病发生已比较普遍,各农场纹枯病发生程度有一定差异;少数农场鞘腐病发生严重,对水稻产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水稻生产上稻瘟病发生严重这一情况,于2006-2015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进行定点、定期调查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并收集稻瘟病侵染期的气象因子,采用通径分析及的方法对水稻稻瘟病的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明确气象因子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日照时数(X7)、8月降水量(X6)以及7月平均气温(X2)是影响三江平原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明确不同气象因子的作用大小可为三江平原稻瘟病短期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富忠 《北方水稻》2020,50(2):44-46
位于黄海稻区核心地带的丹东地区,是国内稻瘟病重发区之一,水稻生产受稻瘟病影响较严重。介绍了稻瘟病的定义及症状类别,分析了黄海稻区稻瘟病发生因素及特点,提出了农艺措施结合药剂防治的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以期减轻稻瘟病危害,减少稻谷损失,确保黄海稻区水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南充市水稻生产常发稻瘟病,是四川省稻瘟病重发区之一。鉴于此,从1997年开始,笔者对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18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表明,不同生产用品种抗瘟性差异明显,杂交稻与糯稻间栽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杂交稻为45.23%~69.85%、糯稻为61.69%~75.14%,对穗颈瘟的控制效果杂交稻为46.03%~62.41%,糯稻为65.58%~74.82%;搞好病稻草处理和播栽前越冬菌源处理会使稻瘟病发生时间推迟;实施健身栽培的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比采用一般栽培或氮肥偏多的处理轻10.0%~30.0%。并确定了稻瘟病适宜防治药剂和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0.
针对通河县水稻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稻瘟病的发生症状,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我国主要三系及其组合的抗瘟性和抗瘟性遗传的表达特征,讨论了提高杂交水稻抗瘟性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12个优质稻品种的稻瘟病、稻曲病田间抗性调查认为,田间抗性表现与品种抗性和品种种性特征存在相关性。品种在试验阶段表现抗稻瘟病的其抗性强,大穗型,直立密穗型品种易感稻曲病。在生产上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应做到科学栽培,同时注意化学防治,减轻病害发生流行,提高品种产量和稻米品种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3.
稻秆还田对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小区试验,初步探讨了多年秸秆还田对15个水稻品种病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的老稻田15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的病情指数都高于对照稻田的病情指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主栽品种空育131,叶瘟病情指数增加了2.3%,穗颈瘟增加了2.6%,鞘腐病增加了2.2%,纹枯病增加了0.4%。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是最主要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多个特效药剂和广谱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探讨了稻瘟病的最优防治适期和穗颈瘟、稻曲病兼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三环唑仍然是预防穗颈瘟的特效杀菌剂,而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杀菌剂对叶瘟表现出更好的防控效果。始穗期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在齐穗期再施1次药是必要的。如果选用合适的药剂,破口前施药对穗颈瘟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由于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施药时期是破口前,因此,一次施药兼防穗颈瘟和稻曲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  相似文献   

16.
应用系统聚类方法筛选持久抗瘟性水稻品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etep、Moroberekan、B40为抗、感对照,用8个抗性组分,对47个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较好地将1996~1999年的50、27、16、11个品种分别分成6、6、4、3类。持久抗病对照品种Tetep(感~抗)分布于1、2、4类内,但较集中于第2类内;持久抗性品种Moroberekan(感~中抗)集中于第2类内;云南地方品种大白谷、毫弄早、毫玉浪每年同聚于第1类品种中,经连续几年试验,均表现出比Tetep和Moroberekan较稳定和较强的抗瘟性。第3、5、6类为感病品种,其中第3类感病对照品种B40历年与其他品种间的距离较其他品种相互间聚类距离大,属高度感病。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可作为水稻持久抗瘟性品种筛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辽宁省260份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抗性基因利用价值,为辽宁省水稻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9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特异引物分析辽宁省已审定的260份粳稻品种抗性基因种类、基因组合类型及地域分布情况,基于抗病基因检测条带的有无进行品种聚类分析,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盛期和蜡熟期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9个抗性单基因系的抗病性。【结果】辽宁省粳稻品种中含有抗性基因数量从0~7个不等,抗性基因Pikh检出率最高,其次是Pikm和Pi1;所有参试品种均未检测到Pi9基因,仅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辽粳421中检测到Pi40基因。参试的水稻品种中共有62个基因组合类型。基于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260份粳稻材料分为11个类群。9个抗性单基因系中,Pi40抗性最好;其次是Pi9、Pigm和Pita。【结论】抗性基因Pi40、Pi9、Pigm和Pita在辽宁省粳稻品种选育和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参试品种的80.38%集中在第Ⅴ、Ⅵ、Ⅶ和Ⅸ类群,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参试品种抗病基因组合类型不够丰富,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24个稻瘟病菌([i]Magnaporthe grisea[/i])生理小种的33个菌株,对受体品种南29及其4个转几丁质酶 β-1,3-葡聚糖酶串联基因水稻T5代品系进行了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能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13个菌株也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可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20个菌株一般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抗性范围较受体对照扩大,证明转几丁质酶 葡聚糖酶基因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诱发条件下,转基因品系大田叶瘟病情指数为0~1级,穗瘟发病率为0.3%~10.23%,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表明这些品系在稻瘟病抗病育种中是有应用潜力的。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减少因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携带稻瘟病抗性等位基因Pi25的品系BL108为供体、恢复系恢11-32为受体,应用该抗性基因的连锁标记Si13070C和功能标记CAP3/BglⅡ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携带Pi25抗性等位基因的恢复系R153,经福建省上...  相似文献   

20.
Rice blast caused by Magnaporthe oryzae continues to be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 of rice worldwide, and is a number one disease of rice in Uganda. We present the footprints of M. oryzae importance, distribution, incidence and severity in the rice growing agro-ecologies of Uganda for 2009/2010, and the potential mitigation measures. Our data show that rice blast affects more than 50% of the cultivated rice area on average, and ranks as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encountered in the field. Between and within agroecologies, both incidence and severity varied (P < 0.05) reflec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cropping practices on rice blast epiphytotics. The highest blast incidence and severities were recorded in Bugiri, Butaleja, Mbale and Lira farmlands, which are the ancestral rice cultivation areas in Uganda. These areas showed mean yield reductions of >30% relative to other locations, suggesting that rice production histor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rice blast outbreaks. Broadcasting and drill seeding yielded 42.4% less than transplanted rice. Growing two rice crops per year is one of the methods suggested to increase rice production in Uganda, but there was a higher disease incidence in the late season than in the early season, indicating the need for improved resistant varieties. Four blast resistance genes (Pi9, Piz-t, Pi19 and Piz-5) and the cultivar Tetep had the lowest (≤4) blast severity scores in all the test locations. It could be suggested that these genes are potential resistance sources for developing varieties, which would be more relevant for the double cropp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