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灌区的水盐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灌区总体上、灌区内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上的盐分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土壤盐渍化的灌排措施,论述了控制土壤盐渍化对灌排措施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的灌排模式、生物排水和排水再利用、排水出路和盐分去处及灌区水盐动态监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尺度灌区进行准确灌溉预报过程中存在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和预报实时性的问题,设计了通过对灌区合理划分基本单元及优化布置土墒采集节点,应用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分区域采集土壤墒情,由水量平衡方程对各单元实测数据进行预报,并逐层汇总、分析得到灌区总预报。通过GPRS无线网络实现远程PC机与区域Zigbee网络的数据连接,不仅实时监控灌区土壤墒情而且可执行远程灌溉控制,提高了灌区灌溉管理效率,对于灌区灌溉管理的数字化、实时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津灌区缺水状况浅析1灌区发展概况河北省石津灌区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兼以发电和城市工业供水的大型灌区。地处河北平原中南部,工程控制土地面积4144km2,设计效益面积16.7万ha,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三个市(地)的14个县(市)。主要灌溉作...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变化对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区通过农田水利体系把灌区范围沟通成为一个整体, 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交叉融合作用下,使灌区生态系统有了良好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小开河引黄灌区建设前后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分析,探讨了水资源对灌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系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建设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与控制,会增加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使生态经济系统日趋稳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灌区灌溉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纪晓华  汤方平 《灌溉排水》2002,21(4):25-27,52
介绍了1种灌区灌溉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实现方法。系统利用田间传感器实时测量田间参数,通过网络传送给控制计算机,由控制计算机根据决策模型自动控泵房电机起停、渠首闸门启闭实现灌区内农田自动灌溉,系统具有实时控制、实时数据采集与保存,现场实时视频监视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渠南灌区农田灌溉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先进的优化调度决策软件技术,灌区自动化综合数据采集DCS、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讯、计算机及控制等技术组成了一个高可靠性的科学管理系统。依据在江苏渠南灌区的建设经验,介绍了灌区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组成,硬件设备及关键技术,基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及非恒定流理论的灌溉仿真决策软件。  相似文献   

7.
洪金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 《节水灌溉》2008,(5):34-37
洪金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是通过2 MB数字网、光纤混合局域网、RS485总线网组成的一个集数据采集、图像传输、闸门自动控制为一体的系统。系统包括灌区实时水情预报与分析、灌区远程监控、灌区远程监测和实时水情语音查询等5大部分。目前,共建成1个中心控制站,9个现地控制与远程控制站。实现了对整个灌区的现地控制与远程控制,可以对灌区渠首闸以及干渠沿线9座节制闸的上下游水位、每孔闸的闸位、过闸流量、实时图像进行实时测量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塘堰工程在淠史杭灌区的调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淠史杭灌区实际情况,对灌区小水库和塘堰的控制运行和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对小水库和塘堰的认识和加强塘堰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渠道自动控制技术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灌区自动化系统中灌溉渠道的自动控制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其控制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按照控制变量、控制逻辑和设计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不同控制类型的优点和缺点,预测了渠道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下游控制为主、前馈与反馈结合、利用现代控制理论(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系统识别理论及遗传算法等)与计算机非恒定流模拟技术溶为一体的综合控制系统,使之能够适应多闸门复杂渠系的多目标、多用途的灌区自动化工程。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灌区普遍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机井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从而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土壤荒漠化加剧、植被枯死等现象。因此,做好灌区机井的合理布局成为控制地下水位下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总结现阶段机井布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