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现了以粮食换生态的目的,使北部森林草原区耕地压力下降了75.5%,南部森林区则基本持平.2003年以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随着该工程的结束,复垦现象时有发生.2004-2009年北部森林草原区和南部森林区耕地压力较2003年分别增加了1.8~4.8倍和1.1~1.7倍.南部森林区2007年后耕地压力大于1,应引起重视.今后仍需保证粮食补贴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确保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淤地坝具有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综合效益。建设淤地坝对于保护母亲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符合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广大群众的需求。要抓住机遇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以骨干坝为重点 ,与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工程和当地农业开发项目相结合 ,整体推进淤地坝建设  相似文献   

3.
坡面与沟谷的水土流失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和沟谷淤地坝治理措施的正确选择与配置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退耕还林还草和淤地坝系建设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仍相对薄弱。基于此,在对坡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已有建设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适宜性、淤地坝高效持续利用、坡面退耕还林还草与淤地坝建设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与淤地坝工程的配置研究和坡面沟道耦合的侵蚀产沙关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防洪减灾、淤地造田、巩固退耕还林(草)、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来,黄土高原局部地区强降雨时有发生,极端天气有所增加,淤地坝安全运用问题,尤其是特殊条件下的个别工程损毁案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结合实例,从管理、实践角度客观总结分析了淤地坝工程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量级,提出了加强淤地坝建设及运行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焦峰  温仲明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26-29,78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防洪减灾、淤地造田、巩固退耕还林(草)、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减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手段,结合调研、历史资料分析,总结了下一阶段淤地坝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重要意义,分析了适宜淤地坝修建区域,通过对减少入黄泥沙需求、大型淤地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等方面分析论证,进而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新建规模、除险加固规模,并提出了发挥淤地坝蓄水功能的新思路,旨在为下一步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方塔流域为实例,讨论了退耕还林还草下的坝系及坝系农业发展问题,笔者认为淤地坝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机结合,构成了流域阻止泥沙出沟入黄的稳固屏障。建议在对流域生态经济问题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淤地坝建设及坝系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相似文献   

8.
王茂沟淤地坝坝系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从自然灾害防治条件、林草覆盖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地质量、人类生存和动植物栖息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淤地坝坝系建设前后的变化,分析表明,淤地坝坝系建设在提高流域抗灾能力、促进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局部小气候和人类及动植物栖息条件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认识淤地坝的生态环境效益,对进一步推动淤地坝建设,实现黄土高原秀美山川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延效应,从内生和外延两方面定量对比分析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表明府谷县从2000—2013年实现了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上升,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从2000年的215.88 t/万元减少到2013年的130.59 t/万元。生态经济耦合指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府谷县梯田和坡耕地的变化对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水浇地与坝地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政策的执行不仅让府谷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使其经济耦合内部呈现增益。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建设显著降低黄河输沙量,但暴雨条件下,黄河典型支流输沙量仍然维持在高位。2017年7月26日无定河普降暴雨,白家川站洪峰流量达4 480 m~3/s,最大含沙量达837 kg/m~3,为1975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暴雨后,笔者对典型小流域侵蚀输沙特征进行调查,暴雨情况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仍然很高,但是由于坝系拦蓄,流域泥沙输移比显著降低。暴雨条件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产沙路径为梯田下部田坎寅坡耕地寅土质道路寅沟壁寅淤地坝垮坝寅沟道及河道堆土。针对产沙路径,笔者提出新形势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5条防治对策:1)完善小流域寅一级支流寅黄河干流三级输沙通道,保障排沙畅通;2)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草)和坡改梯工程,加强坡耕地治理;3)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坡面径流调控能力建设,防治道路和沟壁侵蚀;4)加强梯田管护;5)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管控建设项目弃土。  相似文献   

11.
淤地坝属于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以淤地坝为载体,坝地作物种植为核心的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人工修筑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5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推广;(2)淤地坝传统的修筑技术和坝地旱作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准则和先民智慧的生活理念;(3)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与科研价值等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渭北旱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析了陕西省渭北旱塬实施的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五配套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理论基础及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观我国古代和现代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认为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应以“平治水土”为理论基础 ,其方略为 :尽量级级分散拦蓄和充分利用当地水沙资源 ,缓坡耕地及缓坡土地尽量梯化 ,建设集约经营的基本农田 ,因地制宜实施陡坡还林还草 ,建立农林牧草生产在治理单元内能够协调发展的农林牧草水综合体 ,以开发促治理 ,以治理保开发 ,持之以恒 ,努力实现高标准的山川秀美。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关键措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各阶段特点,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和主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1954—2015年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梯田、造林、种草、封禁、淤地坝等5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结果]各项措施的应用面积均随着治理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以造林措施增幅最快,面积最大。各项措施历年增量比重相对稳定,造林措施增量比重最大为58%,封禁治理措施的面积增量比重逐步上升,梯田面积增量比重逐年下降;淤地坝工程数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国家政策的指导性与地方治理需求有关,造林是该区域的最为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封禁保护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淤地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淤地坝是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现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措施。而黄土高原在淤地坝建设中已获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建坝过程中仍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除了工程建设缓慢、标准低和现有工程老化失修等存在问题外,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地质地貌条件是建坝的基础,要根据其条件布设;(2)根据沟谷系统发育的地貌实体及演变规律,构建完整的淤地坝体系;(3)必须了解淤地坝所在地区的地貌发育阶段;(4)区分建坝区的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相似文献   

16.
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务人口变化显著。(2)耕地面积大幅减少,13个乡镇中,耕地减少幅度大于25.37%的有9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69%,并集中分布于米脂县东部。(3)退耕还林对米脂县国民生产总值、林业产品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且随着退耕年数越长,贡献越大。(4)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其中,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53.75%。可见退耕还林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5)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大。全县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提出了加强米脂县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建立退耕还林长期利益保障机制,改进退耕还林操作方式等后续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系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要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就要在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过程中,大力推进以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工程建设,修复沟道生态,从整体上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黄河,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共可建设治沟骨干工程21 000座,淤地坝 242 000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18-21
<正>当从《陕西日报》上见到江泽民总书记在姜春云副总理《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的批示后.我所的科技人员心情待别激动.40多年来,我所科技人员坚持以黄土高原为重点开展水土保待科学研究,1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励 近10余年来承担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些科研成果已在治理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从科技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批示完全符合实际、完全正确.我们通过科技攻关建立的安塞纸坊沟等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示范模型,显示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用20年的时间可以恢复,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证明了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实施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举的综合治理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必须减少黄土高原特别是7 86万km2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的泥沙。为加快这一地区的治理,应实施以支流为单元的淤地坝体系建设新战略。开展以支流为单元的淤地坝体系建设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坝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以支流为单元开展淤地坝建设,要做好重点支流的选择、搞好支流坝系规划、同步开展项目监测、进一步加强对淤地坝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及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