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年来高温热害对潜江市中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愈来愈明显,成为制约潜江市中稻单产上升的因子之一。分析了高温热害对中稻生产的影响因素,阐述了中稻生产的主要措施,并研究应对策略,为水稻耐热性育种提供依据,对潜江市粮食生产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2016年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7月22至8月2日、8月10-25日湖北省先后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对湖北省中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调查,湖北省大部中稻都遭遇了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明显.部分中稻灌浆期再度遭遇高温热害,千粒重也有所下降,2016年夏季高温热害对湖北省中稻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除了高温热害,前期的梅雨期暴雨洪涝也对中稻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分蘖期受淹.有效穗减少,也是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湖北省荆州市中稻种植的最适播期,利用DSSAT模型评估荆州市中稻生长季内高温和低温灾害发生变化规律及高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拟通过播期调整降低该区域水稻生产的高低温灾害风险。采用DSSAT 4.5模型和近36年来逐日气象资料对1971—2006年荆州市中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高温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估,并确定该区域中稻种植的最适播期。结果表明,与1971—1986年相比较,1987—2006年荆州市中稻种植的发生热害与冷害的频率有增大趋势,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稻有减产趋势;相比较1971—2006年7个播期的减产率以及原始模拟产量与调整模拟产量,最适播期选择在4月20—25日可一定程度上避开中稻在孕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荆州市中稻最适播期为4月20—25日可有效避开中稻孕穗—扬花期的高温影响,为该区域中稻抗避高温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6年麻城市中稻生产前期遭遇低温阴雨和2次洪涝灾害,后期遭遇高温热害,严重影响产量。结合仲衍种业中杂品种绿色通道试验数据加以分析,探讨灾害性天气对中稻性状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关于江淮稻区2003年早中稻花期热害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面积现场调查、天气及气候等资料 ,论述了安徽江淮稻区 2 0 0 3年早中稻花期持续高温的特点、花期热害的特征及其防御途径 ,并探讨了中稻花期热害的气温指标、花前耐热锻炼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及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光敏  陈再高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94-194,84
本文分析了高温热害对中稻造成的损失情况及发生原因,提出了高温热害避灾防御方法和灾害发生以后的补助措施,这对沿江地区中稻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贡地区水稻生长经常遭受高温热害的影响。介绍了自贡市水稻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其结实的危害机理,初步分析了2017、2018年自贡稻区高温热害对该区域水稻生产影响特点。综合已有研究,提出应对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及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8.
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德花  蒋跃林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80-9682,9716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30-8531
为了研究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与历史对比分析,得出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规律。针对江淮之间2003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水稻所处发育期的适宜温度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阐述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机理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从农业气象角度提出了防御措施。江淮之间夏天高温天气频繁。200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江淮之间出现持续高温,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危害,中稻空壳率大于20%,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秕谷率达10%以上,合肥、滁州、六安、寿县中稻减产率(2003产量与2002年相比)分别为13%、58%3、1%、48%。增施肥料、合理灌溉和喷洒适宜的化学药剂都可减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夏季和县遭受了几十年未遇的持续高温天气,在田农作物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和高温热害。该文从不同播期、栽培方式、品种等方面详细地调查了2013年高温热害对一季中稻产量、结实率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6-2017年中稻开花灌浆期,麻城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水稻高温热害严重。利用仲衍种业中稻绿色通道试验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观测,将观测资料采取归一化处理,分析了杂交中籼稻不同品种在高温胁迫下的表现差异,对计算结果用图示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耐高温品种的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中稻生产期间,遭遇了梅雨期持续近1月的暴雨洪涝、盛夏持续近1个月的高温。通过狠抓田间管理和抗灾补救,中稻总体减产达10%以上。本文对2016年仙桃市4—9月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中稻生育期有影响的重要天气过程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苗期雨日偏多、光照偏弱;大田分蘖、拔节期遭遇暴雨洪涝是导致中稻单产全面降低的原因,孕穗、抽穗开花期的高温热害是中稻平均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稻高温热害与避灾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稻高温热害及其补救措施的调研和总结 ,提出了科技抗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温热害是影响水稻单产的重要影响因子。2013年晚稻生产期间婺城区出现十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天气。为了解和评估高温热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开展了晚稻生产中高温热害调研。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对连作晚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减少,减幅为2%~10%;高温热害造成单季晚稻出现不同程度的颖花退化,"甬优"系列品种受影响较大,播期越早,影响越大;不同受旱程度下,高温热害影响程度不同,受旱较重,单季晚稻株高降低、穗型变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可通过及时灌深水降温、科学施用保花肥、根外喷施叶面营养肥、合理追施粒肥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减缓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17.
开展中稻在不同密度情况下的栽插试验,分析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潜江市中稻栽插密度以22.5万穴/hm2为宜,以21.0万~24.0万穴/hm2为最佳,既减轻劳动强度,又可保证水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我省迟熟早稻及中稻中、后期的高温伤害是影响生产的一大障碍。高温对水稻的影响早已引起国内、外水稻育种和栽培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关于水稻抗热性的研究却开展得较迟,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不多,并且大多数研究工作都停留在形态学水平上。对于热害的研究进行较早且比较系统的是日本学者佐藤庚、西山岩男、松岛省三等,随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物系等单位也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对水稻热害的敏感期,临界温度,热害机理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和笔者的一些看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根据调查,总结出中稻高温热害成因,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区中稻大面积空壳形成的原因及防止途径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 90多个中稻田块空壳率的调查 ,结合武汉市 3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 ,认为 2 0 0 3年中稻空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热害所致 ,品种间空壳率有明显差异。提出中稻抽穗开花时≥ 37℃持续 5d以上为本地大田空壳致灾的热害指标 ,指出武汉地区中稻 (一季晚稻 )抽穗期在 8月中下旬较安全 ,要求播种期在 5月中下旬为宜 ,同时应选择耐高温性好的品种 (杂交组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