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寄生于马铃薯廿八星瓢虫幼虫和蛹的姬小蜂,与原产印度的瓢虫姬小蜂不存在生殖上的隔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上述来源不同姬小蜂的同工酶作比较:两姬小蜂的乳酸脱氨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醇脱氢酶(ADH)同工酶谱均无差异,酯酶同工酶酶谱基本一致,表明两姬小蜂在上述同工酶的基因控制上,具有同一物种的遗传特征。根据杂交试验和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可以推断北京地区的姬小蜂种名应为瓢虫姬小蜂(Pediobius foveolatus(Crawford)。  相似文献   

2.
几种杀虫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及其优势寄生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红  李火苟 《昆虫天敌》1998,20(4):164-168
室内初步试验了敌敌畏等5种杀虫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毒力效果,并从中挑选出杀虫效果较好的敌敌畏、速灭杀丁、害极灭3种杀虫剂,研究其对茄二十八星瓢虫优势寄生蜂-瓢虫柄腹姬小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瓢虫柄腹姬小蜂在南昌室内,5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可繁殖11代,每代需12~46天。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28℃。有效积温296.85日度。在28℃下,饲以10%蜂蜜,成蜂平均寿命为5.52天,不喂蜂蜜平均约缩短3天。该蜂能寄生28星瓢虫幼虫的各个龄期,但更喜寄生高龄幼虫,以4龄幼虫作寄主,每雌一生能寄生幼虫6.21头,子蜂数平均为74.57头。可行孤雌生殖产雄。在马铃薯上的自然寄生率以6月份最高,平均为28.47%。在龙葵上以7月份最高平均达64.5%。7月中旬由于高温的影响,寄主和寄生蜂的发育受到抑制,寄生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杀虫药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及瓢虫柄腹姬小蜂的选择毒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室内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及其主要天敌瓢虫柄腹姬小蜂的毒力。结果 表明,阿维菌素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和瓢虫柄腹姬小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氰戊菊酯次之,而氟虫腈等则无选择性,建议在天敌较丰富的季节,优先选用阿维菌素防治茄二十八星瓢虫,氰戊菊酯可与阿维菌素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和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乙醇提取物以及机油乳剂对美洲斑潜蝇两种主要寄生蜂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iris pentheus((Walker)和丽潜蝇姬小蜂Neu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上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上述两种寄生蜂的成、幼蜂无毒杀作用,对底比斯釉姬小蜂和丽潜蝇姬小蜂的寄生行为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开展对椰心叶甲的饲养及其两种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培育繁殖研究。采用室内饲养培育为主,野外采集补充为辅的方法。饲养培育从原来采用的“两室繁蜂法”改进为现在的“五室繁蜂法”,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日产量分别是原来的3倍和4倍,而且蜂种质量优良、寄生率高,能保证大田释放控制效果。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大田寄生率一般为40%~50%,最高可达100%。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大田寄生率一般为20%~30%,最高可达47%。  相似文献   

7.
椰心叶甲是棕榈植物上的重要入侵害虫.释放天敌寄生蜂可有效控制其对寄主的危害,是目前防治椰心叶甲最有效的手段.为验证杀菌剂对椰心叶甲天敌寄生蜂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杀菌剂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咪鲜胺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蛹初期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甲截脉姬小蜂经百菌清处理后,二者的羽化率都有...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 Huang对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寄生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干扰作用, 于室内观察了寄主不同成虫阶段(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量(3?10?20头和30头)?两种蜂接蜂间隔时间(2?4?6 d和8 d)等因素对两种寄生蜂寄生率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主发育阶段对蓝色长盾金小蜂产卵量和寄生率均无显著影响?随着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增加, 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产卵量有所增加, 但增加不显著?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为3~30头时, 蓝色长盾金小蜂寄生率均高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 接入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再接蓝色长盾金小蜂时, 两种寄生蜂接蜂间隔时间对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寄生率及产卵量影响明显, 间隔2 d时蓝色长盾金小蜂产卵量最高, 为21.3粒; 间隔4 d时, 蓝色长盾金小蜂寄生率最高, 为58.89%; 但间隔8 d时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产卵量和寄生率下降至最低?研究结果表明, 接入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再接蓝色长盾金小蜂时, 间隔时间在4 d内对蓝色长盾金小蜂没有影响, 间隔时间超过4 d时对蓝色长盾金小蜂有明显干扰, 试验结果可以为合理避免这两种寄生蜂种间竞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弯尾姬蜂与菜蛾啮小蜂的种间竞争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室内25℃下,同时让弯尾姬蜂和菜蛾啮小蜂寄生或只让其中一种蜂寄生3龄小菜蛾幼虫,研究了两种寄生蜂间的竞争关系。两种蜂均可产卵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过的寄主幼虫。当寄主先供弯尾姬蜂寄生,然后于0~4d内再供菜蛾啮小蜂寄生,所育出的蜂几乎全部为弯尾姬蜂。当寄主先供菜蛾啮小蜂寄生,然后再供弯尾姬蜂寄生时,若后者产卵发生在前者产卵后1d内,育出的仍基本上是弯尾姬蜂;随后随时间间隔的延长所育出菜蛾啮小蜂的比例增加,3d以后全部为啮小蜂。结果表明,两种寄生蜂间可以发生直接食物资源竞争,竞争结果依两种蜂的产卵先后顺序及时间间隔长短而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述了桔小实蝇寄生蜂印度实蝇姬小蜂Aceratoneuromyia indica(Silvestri),该蜂隶属膜翅目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研究标本保存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同时在温度25℃、RH75%、光周期L:D=16h:8h的条件下,研究了印度实蝇姬小蜂对桔小实蝇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幼虫的密度变化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可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0.2528N0/(1+ 0.0090N0)。通过该方程可明确一头印度实蝇姬小蜂在24h内最多可寄生28.24头桔小实蝇幼虫;其寄生一头寄主幼虫所需的时间为0.85h。印度实蝇姬小蜂成虫的自身密度对寄生也有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a=0.0556P^-0.2427。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啮小蜂Tetrastichus sp.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 of urnacalis Guenoe和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eslanrm两种昆虫的蛹。但是,前者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种寄主蛹的三氯甲烷提取物均能诱导啮小蜂雌蜂加强搜索,滞留和敲打等行为。但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尚能诱导雌蜂刺探行为,棉褐带卷蛾提取物则没有这种行为反应。提供寄主前,啮小蜂先经受玉米螟蛹提取物刺激4小时,即可提高其对棉褐带卷蛾的寄生率。在产卵活动期间,持续存在提取物的刺激可以增强啮小蜂雌蜂的学习反应。  相似文献   

12.
啮小蜂视觉和触角在交配中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啮小蜂Tetrasichus,sp.视觉和触角在交配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视觉对雄蜂起重要作用,对雌蜂作用则不显著;触角在啮小蜂求偶识别和接受中起重要的作用,雄蜂柄节具有一分泌小孔,求偶的雄蜂遇到雌蜂后柄节能分泌大量的膏状渗出物,雌蜂是靠接触雄蜂触角来识别和接受雄蜂。  相似文献   

13.
许再福  李雪英 《昆虫天敌》1999,21(4):170-173
本文记述了采自广州芒果瘿蚊ErosomyiamangicolaShi的寄生蜂三种,姬小蜂科的桑氏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sankaraniBoucek,缨小蜂科的纳氏柄翅小蜂Gonatocerusnarayani(SubbaRao&Kaur)和广腹细蜂科的芒果瘿蚊广腹细蜂Synopeassp.。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啮小蜂雄蜂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啮小蜂(膜翅目Hymenoptera啮小蜂科Tetrastichinae)Tetrastichus sp.雄蜂触角及其表面的化学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表面存在板形感器和坛形感器两大类,两者数量和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这两类触角化学感器的形态差异以及在寄主接受和交配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种类及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和描述斑港蝇的7种寄生峰。  相似文献   

16.
小菜蛾重要寄生蜂——半闭弯尾姬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一种主要寄生蜂,在气温较温和的地区可对小菜蛾种群起到明显控制作用.文献中未见该蜂在中国自然分布的记录.在北京、山东、河南、山西、宁夏、新疆等地采得的一种弯尾姬蜂与澳大利亚引进的半闭弯尾姬蜂形态特征一致.对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昆士兰两地的弯尾姬蜂种群进行了杂交试验,种群间正交、反交和回交的子代数和雌性比与种群内交配的无显著差异,表明这两个地理种群在生殖上完全亲和,属同种.这是首次以形态学和遗传学证据证明半闭弯尾姬蜂这一重要天敌在中国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现两种蚊体寄生索线虫,在同一孳生地内生长繁殖,分别寄生于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等幼虫体内,自然寄生率为5.48%、4.32%、5.8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感染率均较高,可达61.5%~95.7%。试验证明两者对按蚊和库蚊具有显然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两种罗索线虫在稻田、田沟等多种水体内均有孳生,宿主范围广泛,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rthropods fauna collected by bait and pheromone traps and categorized during one-year study in a Central Italy feed-mill. A total of 17,919 Arthropods were collected: Arachnida, Isopoda and Insecta. In the Arachnida we found mites, pseudoscorpions and mostly spiders; while in the Isopoda the only species noted was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 in the Insecta 9 orders and 33 determined spec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feed-mill: Collembola, Thysanura, Dermaptera, Psocoptera, Rhynchota, Lepidoptera, Coleoptera, Diptera and Hymenoptera.  相似文献   

19.
A new species of Anagyrus Howard (Hymenoptera: Encyrtidae), A. pseudofuscus Zu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China as a parasitoid of the mealybug, 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 (Hemiptera: Pseudococcidae).  相似文献   

20.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防治霜霉病主要依赖化学药剂,其中羧酸酰胺类杀菌剂是一类重要药剂,然而病原菌抗药性对其防效有重要影响。2015年本实验室首次在中国检测到抗烯酰吗啉的葡萄霜霉菌,并开发了Tetra-Primer ARMS PCR快速检测法来检测抗药性。本研究利用此技术对采自山西省清徐县60株葡萄霜霉菌进行了烯酰吗啉抗性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株具有抗药性,其他59株均为敏感菌株,说明该地区霜霉菌已经开始产生烯酰吗啉抗性,但尚未大范围扩展,需要进行持续监测以指导杀菌剂的使用,这也是首次报道山西省葡萄霜霉菌存在烯酰吗啉抗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