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快速染色鉴定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微粒子病是唯一一种可经胚种传染给后代,造成家蚕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为了防止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在蚕种制造过程中采用母蛾镜检法进行控制.为了更有效、精确地镜检母蛾,提高镜检的准确度与灵敏度,国内外有关学者进行了荧光抗体识别法、血清学凝集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单克隆抗体法、PCR法等检测方法探索研究.虽然这些方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但因其检测条件要求较高的技术工艺,一般的母蛾质检部门不易达到,故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相似文献   

2.
SPA—协同凝集反应快速鉴别微孢子虫孢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SPA-协同凝集反应是一种敏感性好,特异性强,快速而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作者用此方法鉴别家蚕微孢子虫、桑尺蠖微孢子虫和柞蚕微孢子虫的孢子,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对家蚕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崔红娟  周泽扬 《蚕业科学》1999,25(4):261-2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通过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引起的,对蚕业生产影响很大,历来是蚕种的检疫对象,为此对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除Pasteur(1870)提出的母蛾检验外,相继出现了双向免疫扩散法,凝集法,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酶标抗体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及单克隆抗体法等方法[1],这些方法各有特色。但基本上都是以识别检测微孢子虫的表面抗原蛋白为基础。河原勇[2]根据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的不同将家蚕Nosema属分为3种类型,即Bombycis型、M11型、M12型。本文以家蚕微孢子虫的表面抗…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检验技术识别微孢子虫。对种茧养蚕分离的微孢子虫(NIS—741,NIS—3922,NIS—388,NIS—2624,NIS—4141)与Nosema,bombycis进行了血清学性状的比较,且对危害家蚕的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进行了荧光抗体的鉴定观察。实验表明:从家蚕分离的不同形态差异的微孢子虫分离株与家蚕微粒子(N.bombycis)孢子虫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荧光抗体观察没有看到特异性荧光,不能判断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与N.bombycis具有相同的表面抗原。另一方面,对微孢子虫的发育前期裂殖体和孢子体的荧光抗体法观察表明:从染病组织中能够识别出裂殖体和孢子体,但要区别N.bombycis的裂殖体和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裂殖体则比较困难,对此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6年,笔者所在病理室从局部蚕区由种茧养蚕分离的微孢子虫(IS-741、IS-3922IS-388、IS-2624、IS-4141)、其孢子形态和 N.bomb-ycis 保存株具有差异,但是和保存株一样,对家蚕具有较强的病原性,全身感染性及胚种传染的性质;分离株的发育形态为Nosema 属的特征,血清学反应表明和 N.bom-bycis 保存株具有相同的孢子表面抗原(笔者用荧光抗体法鉴定结果,拟在另文报道)。因此应作为严重危害家蚕的微粒子病病原孢子而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诊断的研究:玻片凝集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微孢子虫种间孢壁抗原的差异性,用本法制取的抗N.bombycis孢子血清,对N.bombycis孢子有特异性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为2048.应用玻片凝集法试验表明,抗Nb血清对同源微孢子虫的反应明显,对异种微孢子虫无反应,用2%KOH(10小时)、2%HCOH(10小时)、高温(100℃2小时)处理N.bombycis孢子,其孢壁抗原性未受破坏.应用玻片凝集法鉴别蚕微孢子虫,有特异性强、反应快、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从广州石牌省蚕种繁殖试验所桑园中收集到的剑纹夜蛾亚科的一种昆虫分离到的微孢子虫(暂命名N.a)。通过它对家蚕的病原性、超微结构、微孢子的形态大小、在蚕体内的发育周期、血清学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N.a微孢子虫与近年来困扰省蚕种所蚕种生产的MG_1微孢子虫可能是同一种微孢子虫,揭示了MG_1微孢子虫是来自野外昆虫。切断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传播是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对其中肠和血液蛋白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剂量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家蚕中肠和血液中蛋白酶的变化.并对不同浓度剂量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对家蚕发育的影响和不同组织中所含微孢子虫孢子的浓度等作了初步的研究.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感染不同浓度微孢子虫的家蚕,体内相同组织的微孢子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感染相同浓度微孢子虫的蚕,不同组织中微孢子虫的数量也有差异,中肠的微孢子虫数量远高于其他部位.感染微孢子虫后,家蚕血液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中肠的蛋白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而感染微孢子虫的数量对血液和中肠中的蛋白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蚕病,被列为蚕桑生产唯一的检疫对象.分子伴侣协助底物蛋白折叠、装配和转运,但目前对家蚕微孢子虫分子伴侣CCT(chaperonin containing tailless complex polypeptide)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克隆了家蚕微孢子虫NbCCTθ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NbCCT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NbCCTθ在家蚕微孢子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表达,但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不同;在成熟孢子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质膜上,在裂殖增殖期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孢子形成期后期定位在细胞核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NbCCTθ的具体功能奠定了基础,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孢子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微孢子虫是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的、原始的、形成孢子的、缺乏线粒体的真核生物,可广泛寄生于动物.近年来,也有爱滋病患者被微孢子虫感染的报道.自然界,微孢子虫是控制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人们希望通过用微孢子替代化学农药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在蚕业生产中,由于微孢子虫寄生所引起的疾病,有部分能够胚种传染,给蚕种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文想就感染家蚕的微孢子虫的种类、增殖、鉴别、分子生物学以及该病的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合.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孢子虫PCR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蔡平钟  徐兴耀 《蚕业科学》1997,23(4):207-210
根据家蚕微孢子虫(Nosemebombycis,N.b)孢子的DNA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及其近缘种孢子的DN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家蚕微孢子虫孢子DNA获得特异性扩增区带,大小为317bp,可以区别于Nosemasp.MG1和MG2、柞蚕微孢子虫、Vairimorphanecatrix及Pleistophoraanguillarum等。对N.b孢子DNA检测灵敏度达1ng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广州市石牌地区捕捉的菜粉蝶(Pieris rapae L.)成虫分离到微孢子虫,1995年春期检出率高达51.3%,秋期检出率亦有20.0%。微孢子虫孢子略有差异,绝大多数为长卵形,极少数为椭园形。长卵形孢子长径为3.76±0.120μm,短径为2.50±0.021μm,长短径比为1.50,体积为12.30μm~3,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感染家蚕后可经卵传给子代。以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特异抗体致敏的胶乳颗粒行凝集反应呈阴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探明广东省蚕区的家蚕新型微孢子虫来源 ,开展了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的调查及昆虫间微孢子虫交叉感染的研究。先后从广东省蚕区家蚕体内分离到 8种新型微孢子虫 ,与家蚕传统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相比 ,不论是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家蚕的病原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对广东省不同地区捕捉的 389种昆虫进行显微镜调查 ,从 5 1种昆虫体中检到微孢子虫 ,其中 ,2 8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 ,18种对家蚕具胚种传染能力。调查了 9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 5种昆虫的病原性 ,也见明显的交叉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说明了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孢子蛋白质,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在寄生过程中将许多孢子蛋白质分泌到宿主体内。初步探讨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检验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原种及交杂种补正检查,已取得初步的成绩。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年复一年的蔓延,特别是1989年有微原种及交杂种烧种数猛增,对我省蚕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研究者均想尽快的寻找出一种检出率高的方法使有毒种漏检接近于零,拟似微孢得到判断或找到有效口服防微药物经过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与蚕种公司的合作研究,四年来血清学检测微孢技术的应用研究及1990春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蚕病组,北碚蚕种场、永川蚕种场的多点试验,血清学检微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蚕种补正检查,灵敏度高,准确性大,并能克服有毒蚕种漏检的难题,在原种及交杂种的补正检查上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孢子虫是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具有食下传染和胚胎传染两种途径,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危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从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序列分析、侵染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家蚕微孢子虫不同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阐明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的侵染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种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及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湖南蚕区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分离到的2种微孢子虫感染家蚕,观察微孢子虫的寄生组织、生活史以及原代微孢子虫与在蚕体侵染繁殖的第1代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作为探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关系的病原生物学依据之一。用Giemsa染色镜检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可在家蚕幼虫体内全面寄生,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脂肪体、生殖腺、肌肉组织、气管丛等组织中均能检出。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并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结果显示在家蚕体内继代的源自菜粉蝶和桑尺蠖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与Nb基本一致,孢子壁由3层组成,极体分为前后2部分,极丝同型,核成对出现,核形不规则,核膜双层,粗面内质网附含大量的核糖体,孢子后部有后极泡。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的发育过程较为相似,所有时期的核都成对出现,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分别为72、96 h。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孢子虫原位杂交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家蚕微孢子虫rRNA基因高度保守的特点,设计合成了1对PCR引物,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上扩增出1个12kb片段,用同位素标记后作为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家蚕卵及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家蚕单粒卵内检测到296粒孢子,对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均有阳性杂交信号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