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八五”期间寿阳旱农试区以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和超高肥为基本处理的玉米、谷子和大豆作物的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田区定位试验和控制水分条件下的辅助试验,认为:(1)1992 ̄1994年,上述三作物的最高产量均出现在高肥区,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现抛物线关系;(2)三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水分满足率的提高而增大,它们之间大致遵循对数曲线变化。根据试验资料,拟合了潜在水分利用效率与水份满足率的经验式,并依此建  相似文献   

2.
研究丘陵旱区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能够明确饲草种植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指导人工草地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四川丘陵旱区不同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明确了饲草种植对丘陵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地区人工草地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丘陵旱区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0~100 cm土层月均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为88.8、189.3 mm和181.7 mm,其中,1—4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6—9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高,9—12月土壤有效含水量逐渐下降;(2)从第一季度(1—3月)到第三季度(7—9月)土壤重量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第三季度到翌年第一季度土壤重量含水率呈降低趋势;人工草地在第一季度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能得到较好恢复;(3)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的土壤蓄水率均在6—8月最小(71%、64%和68%),11月到翌年3月最大(93%、94%和94%);土壤耗水率在8—10月最大(66%、70%和72%),在11月至翌年3月最小(41%、42%和44%);(4)在绵阳丘陵坡耕地,从鲜草产量角度考虑,菊苣和苜蓿较为理想;从干草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从粗蛋白供应度考虑,苜蓿和黑麦草较为理想;从消化能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四川丘陵区黑麦草、菊苣和苜蓿的种植不会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现象,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从提高饲草产量角度考虑,可以根据饲草生长需要在11月至翌年4月对人工草地进行适当灌溉,尤其是在刈割后,适当灌溉有利于饲草的快速萌发。  相似文献   

3.
利用天水地区2007~2010年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土壤含水量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含量和SPAD值在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了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以及SPAD值与冬小麦生长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地段实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呈现减小趋势,叶片SPAD值则经历了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浅层土壤含水量更易受降水的影响而升高;(2)土壤水分含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主要集中开花期至乳熟期,土壤水分含量高的年份叶片SPAD值较高,反之则较低;(3)中浅层土壤水分含量与10d后冬小麦叶片SPAD值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部分生长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与地段实际产量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4.
基于宁南偏旱区的基本资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该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对策的措施。退耕还牧,改善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综合效益;强化意识,增加畜牧业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调查及对高产果园(≥22 500 kg/hm2)和低产果园(<18 000 kg/hm2)土壤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果园初夏土壤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园和低产园的物理特性和养分状况差异显著。高产园土壤pH显著低于低产园,而电导率及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都显著高于低产园,其养分含量均处于中等到丰富水平,符合高产优质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标准,而低产园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两类果园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层。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苹果的需肥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及有效性,初步提出了低产园的优化施肥结构模式:增施有机肥和补施氮、磷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钾肥和微肥,以保证苹果的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6.
1997年 ̄1998年在半干偏旱区的会宁,对300mm、350mm和500mm不同降水带区地膜玉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了回归模拟组合寻优。初步提出了在正常年份不同降水带区最佳产量;并从不同区土壤供肥状况和肥料利用量化指标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宁南干旱偏旱区作物专用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对针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土壤养分特点研制的小麦,马铃薯,糜谷和甜菜专用肥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作物专用肥中含有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8.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经过5年试验示范,提出了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秋覆膜春播等旱作有效技术,形成了适于该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的专用肥,成功地开发出秸秆微发酵饲喂技术,针对区域生态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技术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大气降水对裸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水平和垂直土壤水分梯度均明显大于草地和作物地;天然草地浅层土壤水分明显受天气状况和牧草生长影响。在牧草返青期,浅层土壤水分明显处于低值期,40cm-60cm土层是土壤水分的高值区,土壤水分不断向浅层输送,可弥补大气降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间作模式及其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宁南国家旱农试区近3年试验和推广的7种间作模式,结合EL-900型自动气象站的纪录,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可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7种间作模式的平均光资源利用率和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达82%和85.7%,分别比单作增加18.8%和18.2%;间作的平均光能利用率达0.98%,为单作平均光能利用率的1.4倍;间作的平均土地当量系数达1.66。上述事实充分说明间作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发展半干旱偏旱区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Copula函数的黄河流域干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黄河流域的典型自然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对该地区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文中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整理流域内及其周边102个观测站点1973-2020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建立月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提取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使用三种单参数Copula模型和两种双参数Copula模型对全流域...  相似文献   

12.
2015年黑龙江省发生大面积干旱,为了对此旱情进行动态监测,采用6—9月的MODIS数据,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过去15年(2000—2014年)的全省40个旱作农业站点以旬为单位的TVDI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壤相对湿度的农业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制定TVDI的干旱监测等级,利用2011年实地测取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该等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验证结果准确度达到83%。结果显示:TVDI被分为5个等级,TVDI0.46为无旱,TVDI在0.46~0.57之间为轻旱,TVDI在0.57~0.76之间为中旱,TVDI在0.76~0.86之间为重旱,TVDI0.86为特旱,用此标准对黑龙江省2015年的旱情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黑龙江省整体的实际旱情。在监测中2015年7月份全省旱情最为严重,持续到8月中旬,到8月下旬省内各地陆续降雨,重旱区域减少,整体旱情减轻。  相似文献   

13.
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壤磷累积状况及磷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灌淤耕地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平均含量由1985年的16.3 mg/kg增加到现在28.04 mg/kg.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磷肥肥效试验研究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在50~60 mg/kg高水平下,小麦套玉米施磷效果较低,小麦玉米总产量肥料函数效应达显著水平.施P2O5最大量1...  相似文献   

14.
渭河入黄河段水污染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5-2009年渭河潼关断面水质数据对渭河入黄河段水质进行分析,主要污染指标为COD和NH3-N.分析结果表明渭河入黄水质总体有所好转.关停造纸厂、浓缩果汁处理新技术等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是渭河潼关断面水质好转的主要原因.根据渭河河段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保障生态基流、产业结构调整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柏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措...  相似文献   

15.
运用3S技术,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1989年和2010年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两期Landsat-TM影像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了该区域22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矢量图和定量统计数据,并利用不同时期该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农业种植结构、城市用水、天然植被用水,分析该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和水资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耕地面积逐年增加,22年来增加耕地面积141 573.4 hm2,平均每年增加6741.59 hm2;天然植被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7 682.38 hm2,城市用水由0.41亿m3增加至4.26亿m3,加之机电井数量骤增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了2.34 m;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增高,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流域下游生态问题极其脆弱。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亚州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09年600、850hPa 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的降水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反映亚洲地区各个季风特征的指数序列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黄河流域降水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关系密切,而与西北太平洋季风的关系不显著;印度季风偏强的年份,黄河流域降水偏多,而在印度季风偏弱的年份,黄河流域降水偏少;近59年来,印度季风指数与黄河流域降水同样具有2~3年、9~10年和21~22年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MODIS资料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对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2004年7月上旬的旱情进行了动态监测,同时利用各气象台站实测的地面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法对青海高寒区进行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1644-1911年宁夏西海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对1644-1911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级序列以及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44-1911年西海固地区有记载的干旱灾害82次,平均3.27年发生一次;旱灾以春旱和夏旱最多,占发生次数的38.5%和25.3%;西海固地区的干旱灾害划分出四个等级序列,共发生轻度旱灾24次,占旱灾总数的29.3%;发生中度旱灾50次,占旱灾总数的60.97%;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共8次,占旱灾总数的9.73%;西海固发生干旱灾害可分为5个阶段:旱灾的多发期包括:1710-1770年代、1800-1860年代(1820年代除外)。少旱灾期包括:1640年代-1700年代、1780-1790年代、1870-1910年代(1890年代除外);这一时期的中期西海固发生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旱灾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海固与陕西交接的南部,其中固原发生干旱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影响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包括气候、生态和人口因子,其中气候因子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扬黄新灌区影响春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气侯资料,分析确定了影响扬黄新灌区春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并对近40年来相关站点这些因子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春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伊犁河谷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分析和地统计学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以及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为2.37 g/L,pH值平均值为7.63,地下水中各阴离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l->SO42->HCO3->CO32-,阳离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a2+>Na+>Mg2+>K+,地下水属于Cl--Ca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