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禔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12-11114
[目的]进一步评价戊糖乳杆菌R1作为益生菌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草鱼幼鱼中投喂添加由单一戊糖乳杆菌R1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黄霉素,在60 d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好氧性异养菌的总数、总弧菌数和戊糖乳杆菌R1的数量。[结果]结果表明,在投喂菌液和冻干菌粉后,养殖水体和草鱼肠道的戊糖乳杆菌R1数均呈上升趋势,在30 d后数量达到稳定并在肠道内定植;由于戊糖乳杆菌R1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肠道中的弧菌最明显;乳酸菌对养殖水体和草鱼肠道的好氧性异养菌没任何影响;乳酸菌对养殖水体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结论]乳酸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在草鱼的养殖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稀释定量方法,分别用TCBS、EMB、卵黄甘露醇高盐琼脂、肠道菌计数培养基、BBL、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琼脂8种培养基,分离并计数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菌群的数量,挑选优势菌株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初步分析褐菖鲉肠道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褐菖鲉肠道厌氧菌的数量远远大于好氧菌,并以兼性厌氧菌为主。好氧菌中大肠菌群居多,弧菌不多见;厌氧菌中多见双歧杆菌。葡萄球菌数量稀少,未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3.
投喂添加2种剂量(20 mg/kg、40 mg/kg)甲基盐霉素饲料,对鲤前、中、后肠混合样菌群进行了研究。分别在投喂前(0 d)和投喂后的第14、28、42、56天取样。对鲤肠道好氧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试验的第14天,两试验组鲤肠道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下降,20 mg/kg组有所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40 mg/kg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的28 d后,两试验组鲤肠道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与试验组鲤肠道主要菌群都未发生大的变化,但试验组各优势菌群所占比例发生了一定变化,其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对鲤肠道厌氧菌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整个试验期间,两试验组鲤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占专性厌氧菌总数的百分比变化不显著;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但试验第14天40 mg/kg组专性厌氧菌总数显著降低(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甲基盐霉素40mg/kg对鲤肠道细菌数量有一定影响,但对菌群组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在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影响,以体质量为(0.54±0.06)g幼参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投喂含益生菌(1×105cells/g梅奇酵母C14+1×105cells/g红酵母H26+1×107cells/g芽孢杆菌BC26)饲料(益生菌组)和基础饲料(对照组)后,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以及幼参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第4周和第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幼参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益生菌组幼参比对照组具有较高的体壁粗蛋白质及糖分含量(P0.05);投喂含益生菌饲料的幼参肠道弧菌数量显著低于投喂基础饲料的幼参(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壁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并影响其体壁营养组成。  相似文献   

5.
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360尾体重为50 g左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设立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将蛭弧菌Bdh5221菌液以0、104 、107 CFU/g(饲料)的浓度喷洒于基础饲料上投喂银鲫,于第7、14、21、28天时检测银鲫肠道蛭弧菌Bdellovibrio sp.数量的变化.在两个试验组蛭弧菌数量基本达到稳定(即第28天)时,测定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有上升的趋势,拟杆菌变化不明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及107CFU/g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具有改善银鲫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试验鳖分成5组,分别连续投喂基础饲料、添加酵母细胞壁的饲料、添加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联合添加酵母细胞壁和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间隔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和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然后对其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组成进行研究。[结果]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或低聚异麦芽糖对提高中华鳖体重无显著性影响,但饲料中联合添加酵母细胞壁和低聚异麦芽糖可显著提高中华鳖的存活率,单独添加则对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中华鳖肠道中以弗氏柠檬酸杆菌及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为主,含有少量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或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可显著降低肠道内细菌的含量,其主要减少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含量,而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在中华鳖养殖中的科学应用及开发绿色环保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GMCC1.336)、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CGMCC1.3220)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肝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设T1、T2、T3 3个益生菌处理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7.35×10~9 CFU/kg)、凝结芽孢杆菌(2.4×10~9 CFU/kg)和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7.35×10~9 CFU/kg+2.4×10~9 CFU/kg)的试验饲料,对照组(T0)投喂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将初始体质量为(73.0±2.0)g的虹鳟饲养于水族箱(80 cm×50 cm×60 cm)中,养殖试验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均能显著提高虹鳟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T1和T3组SGR最高,均达1.41%/d,而饲料系数(FCR)则较低,分别为1.08和1.10;T1和T3组虹鳟体成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益生菌组虹鳟肝脏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总胆红素(TBiL)含量和肝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3组效果最好,而胆碱酯酶(CHE)活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T2、T3组效果较好;T3组肠道菌群的Chao1、Simpson、Shannon指数较对照组增加最显著(P0.05);从肠道菌群结构的门水平上看,T2和T3组变形菌门比例明显降低,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则明显提高,T1和T3组梭杆菌门比例明显提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可促进虹鳟生长,改善其机体营养成分,维护肝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d后停3 d菌剂拌料投喂,以此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添加丁酸梭菌。分别于0和60 d取样测定对虾体重和体长,并取对虾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加菌组对虾的终体质量和终体长分别达9.54±0.38 g和9.12±0.12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0.36 g和8.25±0.10 cm (P<0.05,下同)。加菌组对虾的食物肠道饱满,肠道上色素呈稳定规则的星状结构,而对照组出现空肠现象,肠道上色素呈淡红色,且分散无固定的形态。加菌组对虾的肠道上皮细胞高度可达40 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0 μm)。在对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方面,60 d时,加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44%和1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和3.05%,而加菌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03%和15.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38.23%。在属水平上,60 d时,加菌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2.49%和2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和0.03%,而弧菌属(Vibrio)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6%和9.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9%和55.81%。【结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对虾生长性能,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高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9.
朱士利  王景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15-13116,13137
[目的]阐明鸡源芽孢杆菌与抗生素配伍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鸡肠黏膜上分离得到6株芽孢杆菌,均为G+菌。生理生化鉴定表明,B2、B4为蜡样芽孢杆菌;B1、B3、B5、B6为地衣芽孢杆菌。在肉鸡雏苗中投喂添加由B2、B5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金霉素,在55d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好氧性异养菌总数、鸡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2、B5的数量。[结果]在投喂饲料的30d后B2、B5数量达到稳定并在肠道内定植。同时,由于B2、B5的抑制作用,肠道中鸡伤寒沙门氏菌数量下降最明显。B2、B5对鸡肠道的好氧性异养菌无明显抑制作用。芽孢杆菌与抗生素配伍使用时,应先用抗生素对消化道内致病菌进行清理,再投喂含芽孢杆菌的饲料。B2、B5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结论]芽孢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在肉鸡养殖中。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临床健康肉羊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概况,于2018年4-6月选择江苏地区肉羊养殖场30个,采集3~5月龄肉羊肛拭子样品892份.所有样品接种至梭菌增菌液,于厌氧条件下增菌培养后,以PCR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并对部分检测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结果表明:175份(19.62%)肛拭子样品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提示临床健康肉羊的消化道可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数据分析表明,3、4、5月龄羊差异不显著,免疫羊与未免疫羊差异不显著.通过对分离的68株产气荚膜梭菌进行α、β、ε和ι毒素基因检测,确定了其中43株(63.24%)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25株(36.76%)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提示A、D型是江苏地区肉羊感染的主要产气荚膜梭菌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酶制剂、植物精油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鸡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648只1日龄肉鸡,采用小麦-豆粕型基础日粮,2×2×2因子设计,试验处理为植物精油(EO:0、60mg·kg~(-1))、复合酶制剂(CSM:0、500mg·kg~(-1))、细菌感染(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未感染)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感染产气荚膜梭菌提高肉鸡21日龄时血清尿酸水平,提高28日龄时血清IL~(-1)β水平。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提高21日龄时血清IL~(-1)β、IL~(-1)0及尿酸含量,降低28日龄时血清IL~(-1)β水平。日粮中复合酶制剂或植物精油的添加还可提高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复合酶制剂或植物精油可提高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仔鸡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面包酵母硒和酪酸梭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20羽8日龄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硒组饲喂含有0.25 mg·kg-1面包酵母硒的基础日粮,酪酸菌组饲喂含有0.1%的酪酸梭菌制剂的基础日粮,富硒酪酸菌组饲喂含有0.1%酪酸梭菌制剂和0.25 mg·kg-1面包酵母硒的基础日粮。肉鸡饲喂35 d后,检测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结果表明,3个试验组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富硒酪酸菌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酵母硒组(P0.05);富硒酪酸菌组的料重比对照组下降了4.46%(P0.05);酵母硒组、富硒酪酸菌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4.59%和13.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22.35%,25.63%(P0.05);富硒酪酸菌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酪酸梭菌能显著促进空肠和盲肠中的双歧杆菌数量(P0.01),降低盲肠中的肠球菌数量和大肠杆菌数量(P0.01)。结果表明,面包酵母硒和酪酸梭菌制剂联合使用,既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又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所以富硒酪酸菌组肉鸡比各自单独应用组的生产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3.
以鲫鱼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添加黄芪、乳酸杆菌和未添加佐剂的一般饲料后,检测各组鲫鱼肠道内乳酸杆菌数量、饲料系数、增重率和成活率等。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黄芪和乳酸杆菌后,鲫鱼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多,而病原菌明显减少;也有利于鲫鱼的生长和成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β-葡聚糖诱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响应机制,为β-葡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00 mg/kg β-葡聚糖进行养殖试验,饲 养8周后采样分别进行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转录组测序和肠道菌群组成分析。【结果】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研究了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均体质量为(1.07±0.3) g幼鱼1050尾,分别投喂添加不同含量β-葡聚糖0、0.1%、0.2%、0.5%、1.0%、1.5%和2.0%基础饲料,试验周期60 d。【结果】随着β-葡聚糖含量不断增加,特定生长率(SGR)呈先递增后降低变化趋势,0.5%试验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β-葡聚糖含量对肠道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胰蛋白酶活性0试验组与1.5%和2.0%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脂肪酶活性0试验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淀粉酶活性0.5%试验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β-葡聚糖从0至0.5%,GSH含量和GSH-Px、SOD活性依次递增,说明适量β-葡聚糖能够提升亚东鲑幼鱼抗氧化能力。【结论】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β-葡聚糖能促进亚东鲑幼鱼生长,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测定膨化壳聚糖铜微粒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96头28日龄断奶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 01%、0. 02%、0. 04%含量的膨化壳聚糖铜,预试期7d,正试期40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 02%膨化壳聚糖铜具有显著降低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和摩氏变形菌等有害菌菌群数量(P 0. 05),显著提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菌群增殖的作用(P 0. 05)。表明膨化壳聚糖铜微粒可以通过影响有益菌与有害菌菌群数量改善仔猪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一株饲用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菌株编号为YNAU 5517)对畜禽肠道主要有害菌(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猪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及肠道有益菌(罗伊氏乳酸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试验设计无菌蒸馏水组、土霉素组、凝结芽孢杆菌组等3个处理组,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法,以抑菌圈直径值(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DIZ)判定该株凝结芽孢杆菌对以上7个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及效果。结果显示:该凝结芽孢杆菌对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达到高敏感;对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鸡白痢沙门氏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均为敏感;对罗伊氏乳酸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为不敏感。以上结果提示凝结芽孢杆菌具有抑制肠道有害菌、维持肠道有益菌、平衡畜禽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禽共患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的急性食物中毒和慢性肠道感染,或导致动物的坏死性肠炎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采用对长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方式,研究表乳糖及其同分异构体乳糖、乳果糖等特异性碳源对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及其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能够在以表乳糖为碳源的m TPY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显现出与乳糖相似的生长趋势。在与产气荚膜梭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长双歧杆菌能够显著地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且表乳糖相较于乳糖和乳果糖,能显著提高长双岐杆菌的存活率。还利用牛津杯法对长双歧杆菌培养上清液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证明其培养上清液对于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上述结果为应用长双歧杆菌抑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对深入研究表乳糖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选用50头体重相近的三元杂交断奶健康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全程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1、2、3、4组在试验第1天到第28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质量比为1∶1∶1、1∶2∶1、2∶1∶2、1∶1∶2)的混合益生菌制剂,在第29天到第42天饲喂基础日粮。饲喂28 d后计算各组仔猪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仔猪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均低于对照组,腹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1、3组仔猪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试验1组仔猪的日增重又稍高于试验3组;试验1、3组仔猪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试验1组仔猪的料重比又稍低于试验3组;试验1组和3组仔猪的腹泻率相同,且低于试验2组和4组,表明4种比例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均能促进仔猪生长,且以质量比1∶1∶1、2∶1∶2混合的益生菌制剂促进仔猪生长的效果较好;对试验1组和对照组仔猪在试验0、7、14、21、28、42 d肠道内菌群的定量PCR结果表明,试验1组仔猪肠道内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数量在饲喂益生菌制剂期间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对照组3种菌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在停喂益生菌制剂2周后,3种益生菌仍呈规律变化,表明饲喂益生菌制剂能够调节仔猪肠道相应菌群的生长;对仔猪肠道粪样菌群的16SrDNA的特异序列的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抠胶测序的结果表明,仔猪在饲喂益生菌制剂7 d后,肠道蜡样芽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双歧杆菌、戊糖乳杆菌、大肠杆菌、鼠李糖乳杆菌菌群数量均下降,到第28天时,各种菌群数量均上升,表明饲喂益生菌制剂不仅能调节仔猪肠道相应益生菌的生长,还能调节肠道肠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与双歧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脂质微胶囊缓释包被复合酸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微生物菌群数量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三黄鸡240只,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3个重复为公,3个重复为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包被复合酸化剂800 g·t~(-1),试验期为84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包被复合酸化剂可提高黄羽肉鸡体重(P0.05),降低FCR(P0.05,P0.01),减少死淘;饲粮中添加包被复合酸化剂显著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P0.05,P0.01);饲粮中添加包被复合酸化剂对黄羽肉鸡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包被复合酸化剂能够改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减少粪便中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减少死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