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决定水稻成穗的分蘖关键时期江南地区连作早,晚稻多通过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此时由于常遇阴雨连绵天气并且早,晚稻生育期短,稻田失晒率高达70%-80%。充分利用降水和拦蓄雨水进行深化水探蘖9-11天,或者利用暗管排水进行晒田控蘖,可使水稻产生较好的生理效应,无效分蘖显著减少,成穗率明显提高,且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农机》2011,(4):43-43
日前,营山县农机局技术人员深入前往全县各个机插秧示范点,对机插秧田间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对长势较好的田块及时灌深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对长势较差的田块应抓住晴好天气追肥促蘖;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烤田措施指的是水稻种植到大田后,开始不断长出新的分蘖,当单位面积上的茎蘖生长数增加到一定量时,彻底将田中的水排干,使土壤中的含水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恢复灌水。这样可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强水稻根系活力。从而提高产量。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到了需要烤田的时候,往往遇到降雨天气,烤田措施不能及时实施.于是有的生产单位便放弃烤田。  相似文献   

4.
玉米全身是宝.籽粒是优质饲料,茎叶可作养牛的优质饲料,玉米芯是食物添加剂——木箱醇的最佳生产原料,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种1季早玉米,再种晚稻,实行水旱轮作,比双季稻的效益好,种过玉米的水田再种晚稻晚稻产量较双季稻晚稻要增产15%以上。我省粮食结构单一、水稻占94%~95%,旱粮占5%~6%。全省饲料粮总需求40亿kg,其中饲用玉米10多亿处已但目前全省玉米种植面积3.3万hmZ,总产量三亿kg左右,且大部分作为鲜棒煮食或炒食,远不能满足本省需要、饲用玉米基本上靠调进.饲粮自给,无疑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条捷径。专家…  相似文献   

5.
1.水稻旱育稀植的优点 水稻旱育稀植工艺,是利用地膜覆盖育秧技术逐步形成的一种适合我国麦茬稻区、双季晚稻及春季不能早栽的单季稻区实施的种植技术新模式,也是近年来推广的重点项目。它与传统的水稻露地育秧密植栽培比较,可省种50%,节水50%、省肥50%~70%、增产30%  相似文献   

6.
丘陵双季稻机械化生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探索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丘陵双季稻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10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H)、中(M)、低(L)3个施肥水平,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其秧苗素质较高,各处理茎蘖数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茎蘖数、叶和茎的干物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穗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以M施肥水平的最大,其产量比H和L施肥水平分别平均增产446.74 kg/hm2和872.16 kg/hm2,增幅分别为6.79%和14.18%。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防城区农机推广中心认真抓好水稻收割机的推广,该中心利用现有的联合收割机和剖晒机各一台,组成机械收割服务队,去年晚稻收割期间,组织召开了两场机收示范表演现场会,会后,为农户进行了为期8大的机收服务,共收割晚稻15.33hm2,深受农民...  相似文献   

8.
1989年英国西尔索研究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SG—800型梳刷式水稻收获机,该机机型简单,损失低,工效较高。1994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该机,并在浙江省做了大量的试验和性能测定。该所于1995年试制了两轮手拖装配的梳刷式收割机(SG—800,SR—1000型),。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一、梳脱效果前进速度为0.83~1.1m/s作业时,早晚稻的漏梳率分别为0.007%和0.048%。不同作物的梳脱物中已脱籽粒重量占总重量的72%~90%(见表1)。未脱净断穗和短茎叶约占10%(麦类较高)。可见其组成有利于简化梳脱物的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9.
水稻机插侧深同步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机插水稻的同时,利用插秧机配套施肥设备,一次性将基肥、蘖肥定位、定量、均匀地施于距稻苗基部3 cm、深5cm的土壤中,改变了水稻种植基肥、蘖肥的常规施肥方式,有效地将两次粗略施肥变成一次精准施肥。试验结果显示,其具有省工、增产、节本及增效等优点,极具推广潜力,且连作晚稻机插侧深同步施肥量以4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水稻机械化插秧及配套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水稻机械化插种,必须解决机插规格化秧苗培育、机械化插种和大田管理3项技术。浙江省嵊州市于1998~2000年引进日本久保田产SI-6HD步行式插秧机和韩国东洋产P600高速插秧机,并分别在崇仁镇、博济镇、浦口和鹿山两个街道办、农场进行早、晚稻插秧试验。通过几年来的机插实践,基本总结出适应本地水稻机械化插秧的上述3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作覆膜土壤水分控制指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旱作覆膜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土壤水分控制指标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分析得出水稻旱作覆膜条件下的水分敏感期为拔节孕穗期。试验结果表明 :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的适宜灌水下限分别为 70 %、85 %、80 %和 70 %。这为合理灌溉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稻田的水分调节对水稻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水分的不同调节方式对水稻的需水量和产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试验表明,“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优化灌溉模式与合理施肥的“促、控、养”结合可以减少腾发量而不降低产量,使灌溉水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优化灌溉模式能省水增产的原因是可以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水稻的分蘖力和有效分蘖率,改善植株形态和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变化对气孔限制值的响应规律,明确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的综合影响,探寻水稻不同生育阶段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盆栽实验,以常规淹水灌溉模式土壤水分条件作为对照,在水稻分蘖、拔节、抽穗和乳熟期分别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种水平的水分胁迫,共12种处理,每个生育阶段设置正常供水作为对照,并对水稻叶片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正常供水的水稻由于光合"午睡"现象的影响,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M"型。处于低谷时间段的轻度、中度水分胁迫会减轻"午睡",使该时间段的光合速率高于CK,其余时间段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增加,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逐渐降低;重度水分胁迫使光合速率在各个生育阶段处于较低水平。分蘖期、抽穗期、乳熟期进行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增加了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效率;而重度水分胁迫使抽穗、乳熟期的气孔限制值显著降低,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结论】水稻单生育阶段轻度的水分胁迫可以有效减轻"午睡"现象,从而使"午睡"时的叶片光合速率高于正常供水,并保证了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分蘖期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叶片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旱涝交替胁迫处理(旱-涝-旱连续胁迫,其中涝为保持水深10 cm;轻旱(T-LD)和重旱(T-HD)),并以常规灌溉(CK)为对照,研究了分蘖期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叶片含水率、叶面积、叶倾角和不同叶位叶片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受旱后叶片含水率降低,且胁迫程度越大叶片含水率越低;分蘖期旱涝交替胁迫抑制水稻叶片的叶面积增加,在后期复水后叶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T-LD、T-HD处理仅为CK的42.43%、53.90%),但黄熟期T-HD处理叶片比叶质量比CK低1.01%。旱涝交替胁迫下水稻上层叶倾角表现出大于CK的趋势,在抽穗开花期,水稻剑叶和倒二叶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有很大影响。根据大田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在植株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模式显著改善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促进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实地氮肥管理(SSNM)模式有效控制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有效促进了水稻秸秆中累积的氮素参与再分配与再利用;控灌与SSNM联合调控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显著降低秸秆氮素含量,提高了水稻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控灌和SSNM处理节省了水肥的投入,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为南方灌区实现合理的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荧光参数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控制灌排条件下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农田水位为调控技术指标,采用蒸渗测坑进行水稻栽培试验,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分别设置先旱后涝胁迫(HZL)、先涝后旱胁迫(LZH)2种旱涝交替胁迫模式,测定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主要荧光参数及光合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旱涝交替胁迫会减少SPAD,其中HZL处理产生的抑制作用更强;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旱涝交替胁迫光能转化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潜在电子传输速率、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等荧光参数和光合指标可以恢复甚至超过对照水平,而在抽穗开花期、乳熟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旱涝交替胁迫下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在分蘖期、乳熟期受到抑制,拔节孕穗期得到促进;HZL处理提高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其他主要荧光参数和光合指标HZL低于LZH处理。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LZH处理对光合作用的补偿作用更大,抽穗开花期、乳熟期HZL处理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较LZH处理更明显,因此,在水稻生育后期应尽量避免重度的旱涝交替胁迫,尤其要避免发生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寒地黑土区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对耗水过程的响应规律,于2017年在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站的蒸渗仪内进行了水稻耗水试验。采用U7(76)均匀试验设计,深入解析了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对水稻干物质量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决定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抽穗开花期、拔节孕穗期与抽穗开花期的耦合效应、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与乳熟期的耦合效应、分蘖中期与抽穗开花期的耦合效应、分蘖中期与拔节孕穗期的耦合效应、分蘖中期。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各阶段耗水量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进入快速增长的时间和最快增长速率,进而间接影响干物质积累量,分蘖中期耗水量每增加1 mm,将提前0.459 d进入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阶段;拔节孕穗期耗水量每增加1 mm,干物质积累的最快增长速率提高0.011 3 g/d。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各阶段耗水量对干物质积累量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排序相同,由大到小依次为:抽穗开花期、拔节孕穗期、分蘖中期、乳熟期、分蘖前期、分蘖后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耗水量与水稻经济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寒地黑土区水稻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和美香占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分蘖期水分对香稻香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25±5)kPa时,显著增加了二香稻品种糙米的香气成分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以及成熟期叶片、茎鞘和籽粒的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分蘖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50±5)kPa时,降低了二品种籽粒脯氨酸氧化酶活性、糙米的香气成分和有效分蘖。因此,适当的分蘖期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提高香稻香气成分,且不影响水稻后期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受涝模式下水稻抽穗开花期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分蘖期到抽穗开花期设置4种不同模式的受涝处理(分蘖期到抽穗开花期3个生育阶段连续受涝、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2个生育阶段连续受涝、抽穗开花期保持较小渗漏量受涝、抽穗开花期保持较大渗漏量受涝)来研究农田不同受涝模式对水稻抽穗开花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日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荧光值Fo、最大荧光值Fm、原初光...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产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为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水稻品种吉粳8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S0);副区为氮肥运筹处理,在总施纯氮量为200 kg/hm~2下,设置基肥、分蘖肥、穗肥质量比分别为7∶2∶1(N1)、6∶3∶1(N2)、5∶3∶2(N3)、4∶3∶3(N4)4种氮肥运筹比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氮肥运筹能够有效增加水稻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基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降低,水稻产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N1处理下水稻每穗粒数显著提高,增加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提高水稻产量,且其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条件下产量最高的N3处理高7.50%。在同一氮肥运筹模式下,秸秆还田处理水稻分蘖至拔节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不还田处理,拔节至抽穗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不还田处理,而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只有高基肥处理(N1、N2)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高于不还田处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间表现为随基肥占总施氮质量比例的降低,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逐渐降低趋势,N1处理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秸秆还田处理的平均氮素积累总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间表现为随着基肥所占总施氮量比例的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呈逐渐降低趋势,N1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最高。【结论】在秸秆还田为8.0 t/hm~2条件下,氮肥运筹以基肥、蘖肥、穗肥质量比为7∶2∶1时能够有效增加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水稻产量,为最佳氮肥运筹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