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设置了0,2,4,6,8,10,11,12,14 mg·mL-1 9个恩诺沙星浓度,分析24 h半最大效应浓度(24 h EC50)、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和48 h半最大效应浓度(48 h EC50)、48 h半致死浓度(48 h LC50)。结果表明,25℃条件下,24和48 h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最大不致死浓度分别为04和02 mg·mL-1,使卤虫无节幼体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分别为 14 和11 mg·mL-1。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EC50和LC50。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24和48 h的EC50分别为(1066 ± 033)和(1054 ± 033) mg·mL-1,LC50分别为 (946 ± 033)和(771 ± 033) mg·mL-1。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较低,常规使用范围内,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卤虫发育过程中几种免疫相关水解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卤虫发育过程中几种免疫相关水解酶,为卤虫的免疫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年3~5月,用实验室孵化的卤虫,包括卵、无节幼虫、后无节幼虫、拟成虫、成虫5期一定数量的虫体,分别用磷酸苯二钠法、金氏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ase)、碱性磷酸酶(AKPase)、α-醋酸萘酯酶(ANAE)的活性。[结果]3种酶从卤虫的卵到无节幼虫期,再到后无节幼虫期,酶活力是逐渐升高的,到拟成虫期酶活力下降,最后到成虫期酶活力达到峰值。[结论]研究表明,这3种酶活力的强弱与卤虫机体免疫有直接相关性,可作为衡量卤虫免疫功能大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六个地区(河北沧州,河北黄骅,山东无棣,西藏措勒,内蒙锡林浩特,新疆巴里坤湖)所产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营养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六个产地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蛋白含量为46%-53%,脂肪含量为21%-26%,除色氨酸因酸水解未测定之外,六个产地卤虫的无节幼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38%-445,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8%-50%,六个产地卤虫无节幼体均含有较多的20:5n-3,18:3n-3含量很少,为海水型卤虫,其脂肪酸组成因产地而异,其中18:2n-6和20:5n-3的含量受产地的影响最大,西藏措勒的50:5n-3含量最高,达23.52%,内蒙锡林浩特最低为7.90%,六个产地卤虫的无节幼体均缺乏22:6n-3. 相似文献
4.
我国六个产地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我国六个地区(河北沧州,河北黄骅,山东无棣,西藏措勒,内蒙锡林浩特,新疆巴里坤湖)所产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营养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六个产地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蛋白含量为46%-53%,脂肪含量为21%-26%,除色氨酸因酸水解未测定之外,六个产地卤虫的无节幼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38%-445,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8%-50%,六个产地卤虫无节幼体均含有较多的20:5n-3,18:3n-3含量很少,为海水型卤虫,其脂肪酸组成因产地而异,其中18:2n-6和20:5n-3的含量受产地的影响最大,西藏措勒的50:5n-3含量最高,达23.52%,内蒙锡林浩特最低为7.90%,六个产地卤虫的无节幼体均缺乏22:6n-3. 相似文献
5.
6.
沙栖新对虾Metapenaeus maoyebi kishinouye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为我国东南沿海常见虾类之一,一般体长55-90毫米,其中雄性以60-65毫米、雌性以70-85毫米的体长出现频率最高,该虾群体中性成熟比例随体长增加而增大,在繁殖季节内体长在80毫米以上的个体性腺多已成熟。沙栖新个体虽小,但生长发育很快,对环境的适应,尤其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在悬浮式生物反应器中利用养殖固体废弃物产生的细菌悬浊液孵化卤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生物絮凝体悬浊液孵化卤虫的存活率均高于人工海水孵化组,且卤虫个体长度(953.41±55.64)μm大于人工海水孵化组的卤虫个体长度(916.31±73.43)μm。生物絮凝体悬浊液孵化的卤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12.00%±1.28%)和(1.72%±0.07%),均高于人工海水孵化的卤虫。本研究认为,利用养殖固体废弃物生产的生物絮凝体可以用来营养强化卤虫。 相似文献
9.
无齿相手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卿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3):199-206
无齿相手蟹的幼体发育经过4个sou状幼体和1个大眼幼体期。大水温25-26℃,盐度15,光照度200-200Lx的条件下,从第一期sou状幼体出膜到大眼幼体出现历时12d;大眼幼体至第一期幼蟹出现为4-5d。作者观察的无齿相手蟹各期幼体的形态与Baba所描述的有些不同,尤其是各期sou状幼体第1,2颚足的刚体数本文结果均分别为不变的10根和4根,且按2,2,3,3和1,1,1,1有规律的排列,本文还对相手蟹属的幼体形态特征进行讨论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0.
卤虫卵及无节幼体的蛋白质含量高,占干重的40%~60%,脂肪含量占干重的10%~30%。另外,卤虫中还含有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它们对水产幼苗的生长、着色都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卤虫无节幼体具有个体大小适宜(体长450~600μm)、不污染水质和可以进行营养强化等优点,所以已成为水产幼苗不可缺少的鲜活饵料。1海鱼幼苗养殖中对卤虫进行n-3HUFA营养强化的必要性不同品系的卤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所摄取的食物千差万别,导致卤虫体内营养成分,特别是几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等的显著差异,并且所有自然生长的卤虫体内都缺乏二…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肠腺4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4种消化酶在中肠腺、胃、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65、45℃,最适pH分别为6.2、5.5、4.4、7.5;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试验条件下,中肠腺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蛋白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胃〉肠,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肠〉胃,而淀粉酶活性在中肠腺、胃、肠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肠腺4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4种消化酶在中肠腺、胃、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65、45℃,最适pH分别为6.2、5.5、4.4、7.5;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试验条件下,中肠腺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蛋白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胃>肠,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肠>胃,而淀粉酶活性在中肠腺、胃、肠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卤虫各个时期的虫体为实验材料,通过对经典的RNA提取方法的改进与筛选,获得中国卤虫各个时期的总RNA。利用该方法提取的中国卤虫各个时期总RNA质量较高,完全能满足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为以卤虫或与卤虫生物学特征相似的实验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主要消化酶活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瓦氏黄颡鱼胃、前肠及肝胰脏的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胃、前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30、8.50和8.9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8.0、7.6和7.9,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7.2、7.9和7.6.同时研究了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对3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胃、前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 ℃、50 ℃和65 ℃,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5 ℃、50 ℃和35 ℃,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0 ℃、30 ℃和35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最适反应温度与最适pH条件下,瓦氏黄颡鱼蛋白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前肠>肝胰脏>胃;脂肪酶的活力强弱为:前肠>胃>肝胰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枸杞Lycium果实糖积累差异及其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以4种枸杞为试材,在枸杞果实发育期间,测定果实糖质量分数与蔗糖代谢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果实中检测到10种糖,云南枸杞L.yunnanense和中国枸杞L.chinense果实中检测到7种糖,北方枸杞L.chinense var.potaninii果实中检测到6种糖;成熟期枸杞果实以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为主。在果实发育过程中4种枸杞果糖和葡萄糖质量分数整体呈现出逐渐升高趋势,果实发育的后期升高幅度高于初期;而蔗糖质量分数呈现出2种变化趋势,不同发育时期种间有差异。4种枸杞蔗糖代谢酶活性在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差异较大,其中,酸性转化酶(AI)在果实发育的初期活性较低,种间差别小,但在果实发育的后期活性高,种间差别大。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供试种蔗糖合成酶(SS)活性始终高于磷酸蔗糖合成酶(SPS);云南枸杞维持着较低果糖和葡萄糖质量分数。3种枸杞果实中果糖质量分数与AI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转化酶在枸杞果实糖积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3表2参23 相似文献
17.
以白色金针菇菌株为材料,研究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羧甲基纤维素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低,现蕾后活性急剧增强,达到11.43U;半纤维素酶高峰出现于采收期,达到8.13U;漆酶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原基形成后迅速下降到0.15U;中性蛋白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比较稳定,现蕾前相对较低,子实体生长阶段酶活性明显增强;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菌丝培养呈下降趋势,但生殖生长期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18.
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冠梨为试验材料,研究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果皮和果肉中苹果酸、柠檬酸含量及苹果酸脱氢酶(NAD-MDH)、苹果酸酶(NADP-M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柠檬酸合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DH)、线粒体乌头酸酶(Mit-ACO)、细胞质乌头酸酶(cyt-ACO)活性的变化,并分析梨果皮和果肉中苹果酸、柠檬酸积累量与其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中苹果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盛花后80 d时达到最高值;果皮和果肉中柠檬酸在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盛花后20~120 d)中均不断积累。NAD-MDH、NADP-ME和PEPC活性与黄冠梨果皮和果肉中苹果酸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CS、NADP-IDH与黄冠梨果皮和果肉中柠檬酸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Mit-ACO与黄冠梨果皮和果肉中柠檬酸积累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PEPC酶与果皮中柠檬酸积累量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9.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潘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潘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Ⅱ期潘状幼体,Ⅱ期溢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Ⅲ期潘状幼体,Ⅲ期潘状幼体历时5—6d发育至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过5~6d发育至Ⅰ期仔蟹,幼体自然孵化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共需18—22d。幼体大小、第1和第2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目、尾叉棘刺数目、腹部肢芽大小是区分各时期潘状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