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农民,把农民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切依靠农民,把农民塑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做到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戚中美  陈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02-10603,10609
从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要求出发,论述了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制约农民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充分、正确的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差距,以及培育新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5个"结合"论述了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就是"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条件;"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农民为本",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并尊重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并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将注意力转到人的身上。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为例,探讨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困难,并对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满足农民的需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7.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富农"与"教农"为两翼.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富农"是激发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动性的基本要求,"教农"是提高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现实需要.两翼齐飞方能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继而以中央有关"三农"的系列文件为根据,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说明必须依靠农民自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知识水平、文明程度和民主法治意识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凸显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阐述培育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新农村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由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对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创新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该文就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出具体措施,以更好地助推新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关系,阐释了新型农民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快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以农民为本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1.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城乡等值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农民的利益至上,确保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农民能够接受、能够承受的,是有益于农民、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有损农民利益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农民不接受以及目前还不能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做,确保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民的偿债能力不足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研究农民的偿债能力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已经成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国示范点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进行解析。以传统农民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农民在“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传统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向新型农民转变的历程;传统农民在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最终实现了内源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这也彰显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生命力。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途径—走“内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论农民素质偏低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民。但是,从农民素质现状来看,当代中国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农民素质偏低既影响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也制约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因而,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新农村,是伴随现代化建设进程,要到本世纪50年代才能基本实现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一项改造神州大地、装点祖国山河、振兴中华民族的世纪工程.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功能.本文从确立农民主体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民主体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功能,农民主体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让政府与农民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这对于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 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但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 意味着就可以忽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是有利有 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农民是农民的先锋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潜力巨大;主体性特征丰富了新型农民内涵,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方向。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理顺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注入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激活内部劳动力存量,多层面系统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农民的主体作用,清楚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让广大农民明白,自已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搞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以科技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等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的素质。文从分析我国农民素质状况入手,明晰高校优势,研究其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