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邵维信报道】今年入夏以来,八五二农场的椴树流蜜很少,当地不少养蜂户采不到椴树蜜,而史群师傅却采收椴树蜜超过2 500 kg,令大家称奇。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养蜂户史群师傅,养蜂已有二十多年,目前饲养80多群蜂。近年来,他开始林下放蜂,采集椴树蜜、杂花蜜和益母草蜜等。  相似文献   

2.
去年(2003年)辽西荆条蜜大丰收,群产50kg,高产75kg,养蜂人共享丰收的喜悦,饱经南北转场带有征尘的脸上绽出笑容,一些南方长途跋涉来采荆条的蜂农,都凯旋而归.由于去年荆条大丰收的影子在养蜂人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印象深刻,加之今年又是椴树小年,所以有很多蜂场赶往辽西(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各市县)去采荆条,但今年辽西的荆条使人大失所望,使不少蜂场如同陷入泥潭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这些蜂友们家住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每户饲养蜂群在二十群以上一百群以下,以定地饲养为主,结合小转地放蜂,全部为业余养蜂。以产蜜为主。我的这些蜂友有养蜂50多年的,也有近几年开始养蜂的,年龄最大的蜂友70多岁,年龄最小的30多岁。虽然养蜂时间相差之大,但他们都能将蜂群养的全县大有名气,并年年有效益。蜂群无疾病,都能年年安全越冬,无损失,使外地很多养蜂户前来参观取经,包括专业养蜂场也前来交流。那么,我们这些蜂友们有哪些比其他养蜂人高明之处?那究竟在哪里?通过与其他蜂友交流,结论有了。  相似文献   

4.
胡箭卫 《中国蜂业》2009,60(2):39-40
一、甘肃蜂业现状 1、养蜂数量逐年增加,蜂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全省现有蜂农6600人,饲养蜜蜂近20万箱,外省来甘放牧蜂农6000多人,养蜂约70万箱。特别是2007年适逢洋槐产蜜大年,气候适宜,蜜源稳定,全省蜂业发展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养蜂收益明显提高。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产蜜1.9万吨、蜂王浆150多吨、花粉200多吨,实现产值1.6亿元以上,比2006年增长38%。  相似文献   

5.
在养蜂过程中 ,蜂群产生分蜂热会经常遇到 ,但有强弱之分 ,这与蜜蜂种性有关。优良的品种能维持大群 ,有着积极采集性能 ,就不易产生分蜂 ,反之 ,就容易“逃蜂”。为此 ,浅述几项分蜂管理措施。一、优选蜂种控制分蜂随着蜂种改良 ,品种质量的提高 ,分蜂性会大大降低 ,分蜂控制了 ,会减少许多麻烦 ,使蜜浆产量稳步提高。但还有不少养蜂者还饲养品种较差的蜂种 ,既不泌浆 ,又不采蜜 ,还喜欢分蜂 ,经济效益不高。如 2 0 0 2年 4月 ,油菜大流蜜期 ,我去某蜂场办事 ,他饲养 5 0群蜜蜂 ,当天 ,就有 9群分蜂 ,事后问起此事 ,他说一连几天都这样 ,忙…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见的盗蜂,往往是在缺蜜的季节,一群或几群蜂去别的蜂箱盗取蜂蜜,但在大流蜜期,一种蜂强迫另一种蜂吐出蜜囊里的蜜,喙对喙地吸取,这种盗蜂现象恐怕很少见吧!我的父亲是个老养蜂员,2002年夏天,他就发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我处是一个中西蜂,野生、家养蜂共存的地区,5月初,第一个主要蜜源植物———刺槐开花,在这之前蜜粉源缺乏。刺槐刚开花,蜂场(黑意杂交蜂)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中蜂,开箱检查,箱内并没有1只中蜂。我的父亲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中蜂不同于以前的盗蜂进箱盗取,而是直接骚扰采集回来的工蜂。养蜂者都知道,大流蜜期间,很大一…  相似文献   

7.
我父亲从1989年开始养蜂,是广西贺州地区较早养殖意蜂的蜂农.到了2004年,蜂场由当初的十余群发展到280多群的中、意蜂联合蜂场.一直以来,父亲都是通过厂客、蜂客、顾客面对面销售蜂产品,这与多数蜂农的销售渠道没两样.近年来蜂产品价格低迷,贺州山区交通不畅,上等的蜂蜜总卖不出好价钱.比如贺州特产的冬蜜,自然成熟的波美度在42.以上,可多年的收购价总在9元/kg徘徊,龙眼蜜、荔枝蜜只有8元/kg左右.面对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我从2002年开始通过互联网卖蜂产品.  相似文献   

8.
奕徐 《中国蜂业》2005,56(4):39
2004年11月12日,海南省媒体纷纷报道外省民工制作冒牌蜜出售的恶劣事件.才过两天,邻近几位渡海来琼放蜂的蜂农跟笔者诉苦,意蜂散装蜜从9元/kg一下子跌到7元/kg,降幅超两成,要不是有几箱海南东方蜜蜂(岛民俗称为海南神蜂)撑着,真要败走天涯了.蜂友梁定光说:"海南神蜂现取鲜蜜价钱200元/kg.你们海南养蜂的人太少了,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条件,不养蜂太亏了!"  相似文献   

9.
在五十年代以前,长白山的养蜂者取的就是成熟蜜。后来由于长途转地放蜂,蜂螨危害,蜂群的群势削弱,单产下降;加上稀蜜与成熟蜜差价不合理,挫伤了生产成熟蜜的积极性,使蜂蜜的质量下降。近年来,为  相似文献   

10.
养蜂生产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产业,多年来,养蜂人采取传统的作业办法,产量较低,质量较差,劳动强度很大,80年代以来,新蜂药、新蜂具的不断推出,迅速提高了蜂农的作业水平,加上<中国蜂业>杂志等对于养蜂技术的不懈传播,更成为蜂农接受新发明、新技术的桥梁和纽带.蜂友们通过媒体,购买自己需要的蜂药或蜂具,极大地方便了养蜂生产.  相似文献   

11.
<正>我自1972年养蜂以来,除2019年外,都有收益。1983年后,农田由个人承包,红花草种植绝迹,主要蜜源有荔枝、龙眼等。我地荔枝、龙眼流蜜分大小年,一般大年摇5~6次蜜,小年摇2~3次蜜。而2019年,我地区荔枝、龙眼开花极少,定地饲养的蜂群都没有摇过蜜,我的蜂群只勉强摇过1次蜜。转地饲养的蜂群能摇2次蜜。定地饲养的蜂农因为没有收入,经济困难,没有钱买糖喂蜂,很多蜂群饿死,如刘蜂友原来有130多群蜂,现只剩20群;韦蜂友原有40多群蜂,现全军覆灭。转地饲养的蜂群虽然摇2次蜜,如黄蜂友饲养300多群蜂,摇1000kg蜜,大部分蜜卖不出去。我摇1次蜜后,就买白糖喂,10天左右喂1次,蜂群飞逃2群,饿死1群。2020年,我地荔枝、龙眼流蜜是大年,养蜂有希望丰收,但2020年是闰年,多阴雨天气,加上倒春寒,养蜂人要有思想准备,谨慎管理。  相似文献   

12.
荆条是辽宁主要蜜源之一,荆条的丰歉对全年养蜂生产影响很大.因为今年春季刺槐绝收,所以蜂农期望荆条丰收.蜂农在刺槐花期后都加紧繁蜂,准备采荆条蜜. 辽宁荆条主要集中在锦州、葫芦岛、朝阳地区各市县,而辽东、辽南、辽北无大面积荆条.今年是椴树小年,一些南方大蜂场来辽宁采刺槐,由于刺槐绝收,都在当地繁蜂和采蜂王浆,到7月份转至荆条场地.今春多雨,水分充足,荆条生长特别旺盛.但由于前期气温偏低,荆条花期比往年推迟,始花期7月13日~15日,止花期8月15日左右,正常年景,辽宁荆条开始流蜜日期为7月3日~5日,根据记录最早有6月20日开始流蜜.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是蜂农效益最好的一年,原因是蜂蜜涨价和辽宁刺槐、荆条蜜丰收。蜜价上涨幅度达到一倍,如刺槐收购价每吨1.4-1.6万,荆条蜜每吨8000-9000元,椴树蜜每吨7000-8000元,向日葵蜜每吨6000元,荞麦蜜每吨3500-4000元。蜜价上涨,蜂蜜变成抢手货,是蜂农意料不到的。笔者看到浙江来东北放蜂的蜂农,每卖1次蜜就进帐万元以上,全年总收入8-10万。养蜂人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如转地放蜂时用液化气做饭,用太阳能电灯,在帐逢中看电视,新鲜水果、蔬菜和肉蛋奶,各地均有小卖店或小超市,购买容易。蜂农都喜笑颜开,养蜂前景看好。2006年东北(包括辽宁、吉…  相似文献   

14.
蔡呈贵 《蜜蜂杂志》2021,41(4):I0015-I0015
在养蜂界,传统纯粹的养蜂采蜜已经很难发家致富了。养蜂的人多,就船多碍港,争蜜源,堵销路,竞争激烈,蜜贱伤农。蜜多难销,是大场的通病,蜂难养强,是小场的共性。笔者平时与一线蜂农交流较多,见一些养10~20箱的蜂友,养着,养着,偃旗息鼓了;一些信心满满的企业老板投资养蜂,三五年后纷纷抱怨养蜂的钱难赚。  相似文献   

15.
《蜜蜂杂志》2014,(1):43-43
<正>河南省长葛市有蜂农140多户,饲养蜜蜂6 000多群,年产蜂蜜250 t、蜂花粉40 t。被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新乡综合试验站确定为示范点。2013年12月3日,该市80多户蜂农欢聚在一起举办一场养蜂技术经验交流会。十多位蜂农根据自己多年养蜂总结出的经验,在会上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广大蜂农进行交流,并积极解答蜂农们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会上蜂友们发言积极,互相交流的饲养管理技术实用。  相似文献   

16.
小继框养蜂跟小继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小继框是在同一个箱内,上框与下框之间没有隔王栅。小继框养蜂蜂蜜产量高、质量好,长年不用饲喂,取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会失王;没有“分蜂热”,逃蜂少、省工时、易管理。1 小继框与平箱混养产蜜量高、质量好我总结:100群平箱的蜂场,取1次蜜约250 kg,而在100群蜂中养小继框70群、平箱30群,单取小继框的蜜就可超过325 kg,而30个平箱群不取蜜,为繁殖群,专为70个小继框群“服务”,取蜜比平箱群多75 kg以上,少取30个平箱既省工又省时。小继框养蜂非常适宜生产巢盒蜜,1个小框能生产1.25 kg巢盒蜜(500 g巢蜜盒2个,250 g 1个)。  相似文献   

17.
<正>提示:乌克兰共有专业和业余养蜂者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无论是养蜂人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乌克兰都居世界第一。我们参观的2个蜂场养蜂60群和66群,按其巢脾面积和蜂箱容积,折合我们的100群左右;小转地饲养,每群蜂年单产蜂蜜50~55 kg,全天然成熟。蜂蜜以蜂场  相似文献   

18.
我养蜂30来年,近几年连续3年夺得荆条蜜大丰收,群单产平均80公斤,产量超过外来和当地的蜂场,原因是多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多读蜂书,吸收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学习知识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摸索,形成了自己的养蜂技术套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5,(4):43-44
<正>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饲养的蜂群数量超过800万群,蜂蜜和王浆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由于我国蜜源品种繁多,分布地域性强,不少养蜂场或养蜂户常年转地放蜂,追花夺蜜。例如,南方的油菜,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的刺槐,吉林、黑龙江的椴树,内蒙古的荞麦、葵花等,包括中蜂在内每年约有500万群蜂转地放蜂,有在本省小转地,也有省际大转地。但由于蜂农个体对整个环境不熟悉,普遍存在盲目放蜂、盲目流动的情况,经常会出现放蜂场地一边蜂群扎堆,一边无蜂采蜜,造成蜂农之间矛盾,蜜蜂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管理问题,蜂  相似文献   

20.
林龙 《蜜蜂杂志》2022,(12):40-4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蜂农的转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用拖拉机配合货运火车的方式转场,逐步升级到多户蜂农拼货运汽车方式转场,如今有些蜂农已经配备了专门的养蜂车,转场更加便捷、安全。促使蜂农转场方式的巨大变迁主要内因是由于转场距离远、耗时长、工作量繁重、环境差,风险高。蜂农有强烈改善的意愿。外因是由于公路网的建设让汽车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养蜂专业车的使用减少了蜂农的工作量、丰富了蜂农的业余生活、提高了蜂蜜产量。众多因素促成了蜂农转场方式的改变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