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的球孢白僵菌对草地螟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6个分离自内蒙古地区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致病力作了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6个菌株对草地螟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率,但毒力强弱有所不同.通过对16个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1个毒力相对较强,有效死亡率(僵虫率)仍较高的菌株S3.同一个菌株处理下,草地螟幼虫的累积死亡率随孢子浓度增加而上升,接种后的幼虫死亡数逐日减少.说明累积死亡率是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升;菌株的半死亡时间(LT50)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室内测定了28、21、16和11℃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成蚜的毒力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各温度折合和对桃蚜的毒力。结果表明,28和21℃下,桃蚜开始死亡的时间较早,而且很快达到较高死亡率。包子/ml浓度下,桃蚜接菌后3~4天开始死亡,第6天死亡率达100%。在21℃下,白僵菌对桃蚜的致死力比28℃下更强。用同样浓度处理,在16和11℃下,桃蚜分别在接菌后么2天和第11天开始死亡,第10天和第  相似文献   

3.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球孢白僵菌(Beauweriabassiana)的6个菌株(bbsg8702、bbsg8701、bb-sg8801、bbdnu8803、bbdn8804和bbdn8806)对桃蚜(Myzuspersicae)的生物测定证明,所测朱对桃蚜具有毒力。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分析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趋势,菌株bbsg8702对桃蚜的毒力最强,其次是bbsg8801、bbdn8806、bbdn8804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脂肪酸、酯酶、脂肪酶及其与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12株球孢白僵菌脂肪酸、酯酶和脂肪酶的产生水平及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毒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酯酶产生水平(E)、脂肪酶产生水平(L)及豆蔻酸百分含量(X)等与白僵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LT50)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方程分别为:LT50=2.0931/(lgE-5.1165)+0.4091;LT50=-6.68L^2+31.9886L;LT50=13.5192-8.7042X。  相似文献   

5.
球孢白僵菌对稻水象甲成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philus Kuschel是我国检疫性水稻害虫,主要以幼虫食根致害。化学防治是该虫田间治理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其施药时间较早(一般在移栽后2周内),不利于稻田早期天敌群落的建立,故有必要探讨其它治理途径。在生物防治方面,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浸虫法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对1日龄葱地种蝇(本文称葱蝇)成虫的毒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的菌株,描述了感染症状,测定了其亚致死剂量LC20和LC50对存活1日龄葱蝇成虫生物学参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并比较了5.8×103和5.7×105孢子/mL对1日龄和10日龄葱蝇成虫死亡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葱蝇成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1.76×106孢子/mL,其次为菌株Bb03和Bb02,其LC50分别为4.05×106和1.86×107孢子/mL。与对照相比,菌株Bb01亚致死剂量处理1日龄成虫后,明显延迟了葱蝇成虫的产卵前期,降低了单雌产卵量,LC20浓度处理时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51.9%,LC50处理下降92.2%,明显缩短了雌成虫寿命,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虽然菌株Bb01对1日龄成虫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在5.7×105孢子/mL下,10日龄成虫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82.5%,对种群控制效果仍较强。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浓度为4.0×104、4.0×105、4.0×106、4.0×107、4.0×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是(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是(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其致死中浓度(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为(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HFW-05的诱变筛选及其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田间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进行孢子紫外诱变选育,获得一毒力较高、性能稳定的突变株HFW-0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SDAY、PDA、PCA平板培养基上8d内的平均菌落直径生长速度分别为3.13、2.25、2.75mm/d。在感染浓度(1×10^8孢子/m1)下,HFW.05菌株对2龄烟粉虱若虫的6d平均累计致死率为96.4%;对1、2龄烟粉虱若虫的LC50分别为1.87×10^6孢子/ml、2.09×10^6孢子/ml,其毒力分别为出发菌株的2.68和3.2倍。  相似文献   

9.
球孢白僵菌不同世代菌株胞外蛋白酶与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蝉蜕、蝇明壳两种培养基培养球孢白僵菌不同世代菌株分析其类枯草杆菌蛋白(Pr1)和总胞外蛋白酶的产生水平及其与菌株毒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的Pr1产生水平达到最高的时间较总胞外蛋白酶早1~2天,在单蜕培养基中,菌株Pr1产生水平较高,而总胞外蛋白产生水平大大低于蝇明壳培养基中的产生水平。随民代数的增加,Pr1和总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与其毒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9,高于 包外蛋白酶与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室内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CYT4菌株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的致死作用,并电镜观察分生孢子在西花蓟马成虫体表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的致死率随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109、1×108、1×107和1×106孢子.mL-1的孢悬液接种试虫第6d的致死率分别为83.57%、66.08%、49.78%和20.22%;0.04μL.mL-1和0.06μL.mL-1的多杀菌素与1×108孢子.mL-1白僵菌孢悬液混合后对试虫接种第5d的致死率分别为89.42%和95.76%,而单独施用菌液为58.19%,单独施用多杀菌素仅为45.55%和61.33%,表明二者混合能提高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白僵菌孢悬液处理的西花蓟马成虫虫体,在触角基节、复眼、足部褶皱区、刚毛窝、翅、产卵器和各体节连接处均有大量孢子附着和萌发,但腹部孢子量很少,尤其在节间膜处几乎无孢子;孢子在1h时即附着在体表,12h时已萌发,36h时有穿透体壁现象,48h后整个虫体被菌丝包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室内评价了5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常用化学农药(辛硫磷、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与高毒力球孢白僵菌YB8的相容性,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5种农药对菌株YB8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供试浓度下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5 d时能促进菌株YB8菌落生长,且随着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加强(抑制率为-2.26%~-15.69%),10 d时对菌株YB8生长略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0.29%~8.33%);高效氯氟氰菊酯(16.7 mg/L)和高效氯氰菊酯高浓度(30 mg/L)均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6.87%、86.82%),而低浓度(1.67、3 mg/L)则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24.96%、104.10%);二者不同浓度对菌落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在低浓度3 mg/L时,5和10 d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64%和-13.11%;辛硫磷与菌株YB8相容性差,随着浓度增加,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菌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5种农药与菌株YB8联合使用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联合作用时农药的LC50值降低,菌株YB8对韭蛆的LT50缩短。因此,生产上推荐菌株YB8与噻虫嗪和噻虫胺联合使用,而避免与高浓度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以幼虫蛀食韭菜根茎造成危害,为使毒力测定方法与田间幼虫受药方式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建立了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分属三个类别的4种杀虫剂即毒死蜱、辛硫磷、丙硫克百威、吡虫啉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以辛硫磷为标准药剂,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10.36、2.61和2.30。田间达到50%防效所需药剂浓度以辛硫磷为最高,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对辛硫磷的防效比值分别为9.58、1.88和2.05。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得的药剂毒力高低排序及相对毒力倍数与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与常规的单一触杀法比较,该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并且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相关性高。同时讨论了不同操作方法对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Y\" 形嗅觉测定仪,测定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4种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以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几种药剂对成虫和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新鲜韭菜植株、大蒜乙醇提取物、大蒜素及多硫化钙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均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在最佳味源浓度条件下,选择系数分别为0.77、0.78、0.46和0.36。8种药剂对成虫的击倒毒力,以顺式氯氰菊酯最强,KT50为7.9382 min;丁硫克百威和辛硫磷次之,KT50分别为14.285 min和20.465 min;氟啶脲对成虫的击倒毒力最低,KT50仅为94.210 min。6种药剂对4龄幼虫的毒力,以毒死蜱最高,氟啶脲和辛硫磷次之,二嗪磷最低。针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和幼虫的活动习性以及不同药剂的杀虫特点,提出了地上地下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并根据外源挥发性物质对成虫的引诱效应,探索了实行定向防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桃小食心虫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于不同地点或寄主的14株球孢白僵菌进行僵虫率、在虫体上菌丝生长时间、产孢时间及单虫产孢量测定,综合评价各菌株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致病力,选择较好的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基于僵虫率、菌丝生长时间、产孢时间及单虫产孢量4个指标,筛选出 3 株具有较强致病力的优良菌株Bb7、Bb9和Bb14;在孢子浓度为1.0×107 孢子/mL时,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3.33%、77.78%和80.00%, LT50分别为8.45、7.49、8.42 d;LC50分别为1.76×105、3.03×106、2.10×105孢子/mL。  相似文献   

15.
韭蛆——韭菜迟眼蕈蚊 ( Bradysia odoriphaga)是为害韭菜、葱、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 [1~ 4]。各地防治韭蛆均以灌施化学农药为主 ,使用的品种主要为有机磷农药 ,如辛硫磷、毒死蜱等。在河北省不同韭菜主产区 ,同种药剂使用量相差很大 ,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韭蛆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 ,然而尚未见有关不同地区韭蛆对各种药剂敏感性的研究报道。为了探明河北省不同地区韭菜田韭蛆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作者于 2 0 0 0年 4月对保定市郊区、定州市、肃宁县和永年县韭菜田韭蛆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 ,同时测定比较了韭菜田和…  相似文献   

16.
50%毒·氯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50%毒·氯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室内毒力测定LC50= 44.42mg/L;田间防治效果理想,且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其中3 000g/hm2剂量, 药后3d的防治效果达到79.26%,药后20d防治效果仍然可以维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韭菜迟眼蕈蚊是韭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实验室从河南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1株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高毒力的Bt新菌株JQ23。经BiologGENⅢ细菌鉴定系统分析菌株JQ23为苏云金芽胞杆菌,相似率为0.596;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明确菌株JQ23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72h的LC50值为8.38×106芽胞/mL;经室内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Q23在1×107芽胞/mL浓度下,采用滴灌法连续用药3次,间隔7d,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到86.28%;经春季田间小区试验,再次验证菌株JQ23在1×108芽胞/mL浓度下,采用滴灌法连续用药3次,间隔7~10d,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到66.75%。由此可见,菌株JQ23能够有效地控制韭菜迟眼蕈蚊的虫口数量,减少作物的受害率,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白僵菌分生孢子急性毒性及其在动物体内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证明:白僵菌分生孢子的LD_(50),通过腹腔注射小白鼠为181.78mg/kg,大鼠为116.92mg/kg。大鼠气管注入白僵菌混悬液,除肺脏在接种1和3天培养出白僵菌孢子外,心、肝、脾、肾和血均未培养出白僵菌。由此结论,白僵菌分生孢子不能经肺脏进人其他器官。  相似文献   

19.
球孢白僵菌经不同基质继代移殖后对松墨天牛毒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得到的分离自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B5、Bxs、低毒力菌株B11和分离自松毛虫的球孢白僵菌低毒力菌株BZ为出发菌株,记为B0。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分别获得H1、H2、H3、H4;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分别获得R1、R2、R3和R4,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分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各菌株毒力均逐代下降,原始菌株、各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差异显著。分离自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毒力逐代提高,逐代之间的LT50差异显著;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的LT50差异不显著,这可能跟球孢白僵菌对寄主的专化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