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鼻咽癌(NPC)病人与不同IgA/VCA抗体滴度者对EB病毒(EBV)的免疫反应功能变化关系,本文用EBV体外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早期反应综合检测观察系统,测定了NPC病人,IgA/VCA高滴度者、低滴度者和阴性者的PBMC体外感染EBV时的早期反应变化.结果发现,NPC组的EBV核抗原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本室建立的EB病毒(EBV)体外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早期反应综合检测观察系统,测定了鼻咽癌(NPC)患者、IgA/VCA高滴度者、低滴度和阴性者3组人的PBMC体外感染EBV的早期免疫反应。发现在EBV感染PBMC早期,NPC组的EBNA阳性细胞数、~3H-TdR掺入量和免疫球蛋白(IgG、IgG、IgG)分泌量最低,IgA/VCA低滴度和阴性组最高,两组间所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而IgA/VCA高滴度组的多数指标与NPC组接近.结果表明,在EBV体外感染PBMC所引起的早期免疫反应中,NPC患体者和IgA/VCA高滴度者EBV活化的B细胞功能较IgA/VCA低滴度和阴性者降低.这对了解NPC发生发展过程中EBV感染活化B细胞的功能在体内外变化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细胞培养、抗补体免疫酶、液体闪烁计数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建立了EB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变化的综合检测观察系统.结果表明,本系统可综合观察EB病毒体外感染B细胞早期的激活、增殖和分化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从而可反映EB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过程中,免疫因素对其影响.本系统的建立,对EB病毒感染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有关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鼻咽癌病人、IgA/VCA阳性和阴性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HA和ConA诱导后对EB病毒(EBV)感染自身PBMC早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PHA诱导细胞对EBV感染自身PBMC后的EBV核抗原(EBNA)阳性细胞数和~3H-TdR掺入量均有抑制作用,但对Ig分泌多数有促进趋势,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对鼻咽癌病人及其患病风险者EB病毒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关系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主要观察分析了鼻咽癌病人、VCA/IgA阳性者与阴性者EB病毒引起的T调节细胞与B细胞的变化.(1)VCA/IgA阴性者、阳性者与NPC病人的EBV相关抗体(EA/IgA、VCA/IgA、VCA/IgG)的阳性率和GMT是由低至高的关系,T调节细胞的数量是:T_4自高向低、T_8自低向高呈交叉发展。(2)体外感染EBV的PBMC的变化。前期  相似文献   

6.
已感染EB病毒(EBV)者,如再次用EBV刺激,可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细胞团的退变。本文观察阳性正常人20例、VCA—IgA阳性鼻咽癌(NPC)病人11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这种转化和退变,全部阳性组受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BV)的激活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环境因素在其中可能有一定作用.作者利用Raji细胞系统和间接免疫酶法测定了广东省常见的50种中草药和33种海洋生物对EB病毒早期抗原(EBV—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EB病毒(EBV)体外感染鼻咽癌(NPC)病人,IgA/VCA阳性者,IgA/VCA阴性者和新生儿的PBMC,其上清(SN)对CNE-2Z和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NPC病人对CNE-2Z有明显抑制作用,生长指数(GR)为0.67—0.74,IgA/VCA阳性和阴性者无明显作用.对Raji细胞则三者均有抑制作用,生长指数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MTT法、ELISA和细胞病变抑制(CPE)等方法,对鼻咽癌(NPC)病人,IgA/VCA阳性者与阴性者,以及新生儿,用EB病毒(EBV)感染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所诱生的上清(SN)中的IL-2、TNF和IFN水平的变化.IL-2的水平以NPC病人最低(11.69±8.49与19.83±11.66U/ml),新生儿最高  相似文献   

10.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SPF雏鸡血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1日龄SPF雏鸡为实验动物,应用细胞培养和免疫酶技术,通过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Igs)含量、T和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增殖功能的检测,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禽流感病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血清IgG和Ig...  相似文献   

11.
本项研究对人工感染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1日龄雏鸡和未感染 IBDV 对照雏鸡的免疫器官组织——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和法氏囊中 ANAE~+淋巴细胞总数、颗粒型 ANAE~+淋巴细胞、弥漫型 ANAE~+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 IBDV 后,免疫器官组织中 ANAE~+淋巴细胞总数、颗粒型 ANAE~+淋巴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雏鸡,淋巴细胞总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ANAE~+淋巴细胞的上述变化在胸腺髓质、脾脏动脉周围鞘和红髓,盲肠扁桃体弥散区、哈德尔腺集合小管和排泄管周围及法氏囊淋巴小结皮质等区域较明显。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 IBDV 后,机体的细胞免疫机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la、CD80、CD86、SLAⅡ、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 DC)体外培养模型,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经体外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脂多糖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未经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增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Mo 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我国3~5岁儿童VCA-IgG阳性率达90%以上[1]。该病毒感染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重不一,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往往不能早期诊断,典型的小儿EBV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年来,随着EBV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EBV感染的非典型表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非典型表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对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后,1~8周外周血液的 ANAE~+淋巴细胞(T 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 IBDV 后,其血液中 ANAE~+,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雏鸡,表明其细胞免疫机能降低;4周龄雏鸡感染 IBDV 后,其 ANAE~+淋巴细胞数量呈一过性降低,变化不如1日龄感染雏鸡明显,说明 IBDV 对雏鸡存在感染年龄差异;对 ANAE~+淋巴细胞绝对数的检测较百分比能更真实地反映 IBD 鸡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用EBV、DNP及PMA分别或协同对人胚鼻咽粘膜裸鼠移植物进行诱癌研究,探讨上述因素在人实验性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经B95—8上清液体外及体内转染的人胚鼻咽粘膜上皮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miR-21在调节性B细胞诱导中的作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正常小鼠和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B细胞中miR-21和IL-10的表达;体外免疫磁珠分选正常小鼠脾脏CD19~+B细胞,分别用脂多糖(LPS)和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SEA)刺激72 h后, qPCR检测miR-21和IL-10 mRNA水平。MiR-21抑制剂及对照瞬时转染B细胞,再用LPS和SEA体外刺激培养,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L-10~+B细胞比例, 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和SEA体外刺激均能使小鼠脾脏B细胞中miR-21和IL-10表达水平显著增高。MiR-21-Inhibitor转染B细胞, SEA和LPS体外刺激后IL-10~+B细胞比例和IL-1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一研究提示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可通过诱导miR-21的表达产生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  相似文献   

19.
通过PCV2病毒感染猪髋动脉血管内皮细胞(PIEC)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变化,探讨PCV2感染诱导炎症产生的免疫机制。将PCV2病毒体外接种PIEC,感染不同时间后,收集样品,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8及IL-18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PCV2感染PIEC后,对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及趋化因子IL-8主要起上调表达作用。由此推测细胞因子在体内的综合效应会导致PCV2感染早期机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并趋化中性粒细胞,引发机体免疫抑制,影响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正常运转,为PCVD的发病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猪细小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尚不清楚,为了更好的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PBMC后引起猪白细胞介素18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PV感染PBMC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猪IL-18的分泌水平。结果猪IL-18的表达量在3,6,12,24 h增加,1,48,72 h下调。可见,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PBMC分泌猪白细胞介素18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