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多菌灵在稻田水、土壤和稻秆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多菌灵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甲醇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提取,经液-液分配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田水、土壤、稻秆、谷壳、糙米中多菌灵添加浓度为0.05~1.0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3.16%~95.44%,变异系数在1.23%~5.32%之间,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田水0.005mg·L-1,土壤0.005mg·kg-1,稻秆0.050mg·kg-1,谷壳0.050mg·kg-1,糙米0.025mg·kg-1。多菌灵在田水、土壤和稻秆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2.53~3.41d、6.20~7.27d、3.27~3.91d,原始沉积量与施药量、施药次数密切相关。以231g·hm-2和346.5g·hm-2间隔7d施用多菌灵2次和3次,末次施药21d后多菌灵的最高残留量为:土壤未检出(≤0.005mg·kg-1),稻秆0.524mg·kg-1,谷壳0.528mg·kg-1,糙米未检出(≤0.025mg·kg-1)。多菌灵在稻秆和谷壳中的残留量相对较高,以该稻秆和谷壳作为饲料有一定的风险;多菌灵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林丹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在自然状况下,林丹在土壤中的降解很快,20d后,灌淤土和灰漠土中降解率分别为3991%与4122%,两个月后降解分别达9959%和9969%。棉花种子及油菜种子经林丹拌种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很低,与不拌种的土壤残留相近。用干种子重量的015%林丹拌种,拌种棉田土壤中林丹的平均残留量为00042mg/kg,不拌种土壤中为00027mg/kg;油菜种子拌种土壤中平均残留量为00038mg/kg,不拌种的土壤中为00010mg/kg。棉花、油菜采用林丹拌种对土壤的污染是微不足道的。试验结果还表明,林丹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用药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吸水树脂(SAP)和农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水及虫害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措施,研究并阐明SAP与农药共存下的农药环境行为规律以保障环境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具有缓释特性的水凝胶包覆多菌灵(H-MBC)为研究对象,应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14C标记H-MBC在水中的释放特性及其与原药(14C-MBC)在土壤-油冬菜体系中的结合残留、可提态残留、矿化及挥发物总量的异同性,同时考察油冬菜对14C标记H-MBC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H-MBC可以实现多菌灵缓慢释放,48 h释放了总量的60%,至360 h时释放量达到了总量的96%;14C标记H-MBC及14CMBC在土壤中可提态残留均随着时间递减,至培养34 d时分别占引入量的10.70%和6.95%;14C标记H-MBC及14C-MBC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随着时间先增后降,其拐点分别出现在28 d和14 d,其中14C标记H-MBC的结合残留约占引入量35.71%~52.51%,而对照14C-MBC的结合残留约为引入量的23.87%~43.26%;油冬菜对14C标记H-MBC和14C-MBC的吸收均较少,仅占引入量的0.08%~1.64%,表明2种施药方式下多菌灵均不会在植物中产生大量残留。根据质量平衡得到的14C标记HMBC和14C-MBC降解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为14C-CO2和/或14C-甲酸)的量分别为30.17%~52.66%和32.26%~65.75%,凝胶的包覆减少了多菌灵挥发性物质的产生。本研究为干旱地区安全、科学使用SAP和农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赛丹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本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赛丹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消解速度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6.3d和15.0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说明,赛丹在棉籽中无残留。  相似文献   

6.
安琼  钱文恒  靳伟  徐瑞薇 《土壤学报》1989,26(2):173-178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不同时期土壤和植株中三氯乙酸残留动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在试验条件下三氯乙酸在田间土壤中最长可持留7个月;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中,以三叶期植株中三氯乙酸检出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植株中三氯乙酸检出量迅速减少,但最终仍可从成熟的籽实中检出微量三氯乙酸.本文阐述了影响作物对三氯乙酸吸收的若干因素,并对土壤中三氯乙酸残留量与植株中三氯乙酸检出量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处理,可供有关人员在研究土壤中农药及其它有机污染物对农作物毒害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绿磺隆在麦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样经溶剂浸泡捣碎振荡提取、净化、浓缩,用液相色谱法定量。本方法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53%-101.23%、85.41%~95.47%和77.71%~85.19%;土壤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24%~80.23%、75.61%~80.09%和78.08%~84.46%。试验结果表明,XDE-175及其代谢物在甘蓝和土壤中消解速率较快,在天津和安徽两地甘蓝中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9和2.83d,土壤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8和1.80d。在甘蓝上使用5.87%XDE-175悬浮液,按照推荐剂量2.0倍(75.00ga·ihm^-2)最多施药4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1d,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均小于1.0mg·kg^-1。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t1/2〈30d),按推荐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是安全的,该项结果的获得为制定XDE-175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准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氟氯菊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明  张沁 《农业环境保护》2001,20(3):155-157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氟氯菊酯(天王星)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本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氟氯菊酯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消解速率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8.7d和11.8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说明,氟氯菊酯在棉籽中无残留。  相似文献   

10.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行研制的原状土淋溶柱,研究了多菌灵在蔬菜地酸化黑土中的迁移规律,并通过调控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探讨了抑制多菌灵在黑土中迁移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添加消石灰,土壤值由5.1上升至6.2,多菌灵淋出量峰值较对照延迟出现,总淋出量较对照处理减少了31.3%;当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1.2 g/kg提升至30.7 g/kg时,多菌灵的总淋出量减少了23.7%;当同时添加消石灰和秸秆后,土壤中多菌灵的淋出峰值出现延迟,总淋出量较对照处理减少了46.0%,效果优于消石灰或秸秆单施处理,但混施处理的效果略低于二者单施处理之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噻菌茂在烟草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建立了烟叶和土壤中噻菌茂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山东和湖南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噻菌茂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水(70:30,V:V)提取,石油醚、二氯甲烷萃取,弗罗里硅土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UV)测定,在0.01~5.0mg.kg-1添加水平下,噻菌茂在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50%~93.84%、88.19%~91.90%和88.34%~93.0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72%~2.79%、1.83%~4.13%、2.00%~2.71%。噻菌茂的最小检出量为1.4×10-12g,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鲜烟叶0.01mg.L-1,干烟叶0.01mg.L-1,土壤0.005mg.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菌茂在烟叶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2.85~3.44d和2.77~3.26d。噻菌茂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250g.hm-2(推荐高剂量)和375g.hm-(21.5倍推荐高剂量)于烟草旺长期-成熟期兑水施药3~4次,烟叶中噻菌茂最终残留量随采收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距末次施药后间隔7d采收的烟叶中噻菌茂的残留量为1.102~4.230mg.kg-1,21d残留量降为0.082~1.813mg.kg-1;而土壤中噻菌茂最终残留量均未检出(≤0.005mg.kg-1)。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动态,建立了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和安徽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黄瓜和土壤中的苦参碱,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净化,甲醇定容,气相色谱带氮磷检测器(NPD)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25-1.0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32%-98.06%,变异系数为3.72%-7.44%;黄瓜和土壤中苦参碱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6×10-12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 mg·kg-1(黄瓜)、0.008 mg·kg-1(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0e-kt;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19-7.24 d和6.70-9.18 d。在黄瓜中施用0.3%苦参碱乳油,其制剂施药量为0.18-0.27 g·m-2,施药3-4次,两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收获期为1 d时,苦参碱在黄瓜中的残留量为0.125 6-1.207 1 mg·kg-1,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45 0-0.183 7 mg·kg-1。目前,国内外尚无苦参碱在黄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该试验研究成果为0.3%苦参碱乳油在黄瓜上的登记、安全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建立了氟啶虫胺腈在土壤、棉籽和棉叶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和杭州两地开展了氟啶虫胺腈在棉花中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萃取,氟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正己烷/丙酮(体积比6∶4)混合液洗脱,减压浓缩至干,甲醇定容,高效液相色谱配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当分别在空白土壤、棉籽和棉叶样品中添加浓度为0.05~2.5mg·kg-1的氟啶虫胺腈标准品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6.81%~94.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4%~7.20%之间;氟啶虫胺腈的最小检出量为1 ng,在所有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5mg·kg-1。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在土壤和棉叶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e-kt,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6~5.10 d和6.13~9.37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棉花田手动喷雾施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兑水喷雾处理2~3次,每次施药间隔7 d,在距最后1次施药7、14 d和21d时,氟啶虫胺腈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小于方法最低检出浓度0.05mg·kg-1。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田间试验方法,建立了乙嘧酚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乙嘧酚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对影响残留分析方法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黄瓜和土壤样品分别用乙腈和丙酮提取,硅胶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3.5×10^-10 g,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和0.005 mg.kg^-1。乙嘧酚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0.5%~103.1%,变异系数为2.10%~3.74%。消解动态试验表明,乙嘧酚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和9.9 d,属于易降解性农药化合物。乙嘧酚在黄瓜中消解速率高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这可能是由于黄瓜生长稀释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Soil water content, θ,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residue decomposition, but simple formulation of this factor is often lacking. We observed that θ significantly (P < 0.001) affected the residue decomposition constant, k d. When θ varied from 0.09 g g?1 to 0.23 g g?1, k d ranged from 0.009 to 0.013 d?1 and from 0.009 to 0.022 d?1 for residues with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C/N) > 30 and C/N < 25, respectively. A θ factor wa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the field capacity θ FC and the air‐dry θ d in the form f w = (θ ? θ d) / (θ FC ? θ d), and this was used to modify the potential k d as θ varied. Coupling f w with a first‐order residue decomposition equation resulted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four residue types in the greenhouse (R2 = 0.94;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RMSE, = 0.06) and in the field (R2 = 0.93; RRMSE = 0.11).  相似文献   

17.
菌渣还田对稻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菌渣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菌渣(F)与化肥(C)配施对水稻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菌渣与化肥配施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处理C100F100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水平作用最强,处理C100F50次之;处理C100F50提高土壤碱解氮的能力最大。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处理C100F50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节约化肥施用及降低成本,实现废弃菌渣还田资源化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