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0.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与胡麻鲐Pneumatophorus tapeoinocephalusBleeker:两者粗看甚相似,但仔细鉴别,则可觉察到如下几点差别:前者第一背鳍的硬棘偏少,为9~10,侧线鳞数又偏多,为210~220,体较侧扁,横断  相似文献   

2.
鲐鱼     
名称 鲐鱼,学名Pneumatophorus japonjeus(Houttuyn)。地方名:青花鱼、鲐巴鱼(辽宁、山东);青占、油胴、花蜊、台鲅(江苏、浙江);花鲱、花铅、花鲲、华鲱(福建);花鲛(广东海南)。属鲈形目,鲭科,鲐属。  相似文献   

3.
黄渤海区日本鲐的洄游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黄渤海区日本鲐(Pneumatophorus japonincus Houttuyn)洄游分布的问题,朱树屏等已有报道。但自六十年代后期该海区鲐鱼资源回升以来,又有许多新的情况供人们探索。本文仅将1971-1979年我所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4.
福建近海中北部鲐鱼生长和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是太平洋西部诸海域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最高可达40万吨。鲐鱼在我国海域的分布,主要在黄,渤海和东海的近海区,南海也有分布,但数量较少。我国鲐鱼渔业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渤海区捕获的鲐鱼年渔获量最高曾达7.3万吨(1974年),  相似文献   

5.
<正>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又名青花鱼、鲭鱼、鲐鲅鱼等,鲈形目、鲭科、鲐属。身体粗壮,呈纺锤形,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尾鳍基部每侧有两个纵隆起嵴。鲐鱼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游速快,并且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鲐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鲐鱼  相似文献   

6.
一、中上层鱼类生产和加工利用的简况 中上层鱼类自五十年代以来产量不断增加,目前约占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5。主要是:鲐鱼类(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沙丁鱼类(Sardinia melanosticta)和竹篓鱼类(Traehurus Iaponica)。此外,数量较大的还有日本鲤鱼、玉筋鱼、秋刀鱼等。  相似文献   

7.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言鲐鱼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和蓝圆鯵 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均系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是我国东、黄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浙江省1984年产量已上升到83.3万吨,仅次于带鱼、马面鲀。鲐、鯵鱼营养价值可与鲣、鲔、沙丁鱼媲美。据文献记载,鲐鱼肉还可以治疗慢性胃肠病和肺痨虚损等症。在加工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大多以原条鱼鲜销为主,市场上仅有少量鲭鱼罐头。我们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从事鲐鱼和蓝圆鯵鱼加工、保鲜试验,选用中、小条为原  相似文献   

9.
东海南部鲐鱼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1999年~2003年7月、8月在东海南部进行的4次鲐鱼围网调查资料,对东海南部海域的鲐鱼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鲐鱼最小叉长为15.4cm,最大为28.8cm,平均叉长22.1cm;优势叉长组为19~25cm,其出现频率为80%。2002年、2003年鲐鱼叉长组成个体比1999年、2001年大;鲐鱼叉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拟合后的关系式为:W=0.0034L^3.3404;鲐鱼胃饱满度以0级为主,占70%;年龄组成以当龄鱼为主。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汕头~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初级生产力和资源生物含碳率及其转化为基础,根据鲐黪鱼类体内含碳率的测定结果,估算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和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并运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显示: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为33.7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6.875万吨:渔场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20.2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0.2万吨。近十年来全渔场实际年捕捞量在5.5—10万吨之间,中上层鱼类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1992年12月14日海上大风过后,日本以西围网船分别在东黄海四个渔场(济州岛、五岛、对马、东海南部)作业。以济州岛附近渔场的鲐鱼生产为好。12月15~19日有10~15组以西围网船在济州岛渔场作业,在5日间共捕到鲐鱼14,550t,其中15日捕到鲐鱼3,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技情报》1979,(5):28-28
日本北海道钏路外海的道东近海是众所周知的鲐、鲲鱼优良渔场,渔期为7~10月,至今的捕捞方法仍以围网为主。据报道该地区1977年的鲐、鲲鱼产量为50万9干吨,1978年的产量为47万9干吨。表明该地区鲐、鲲鱼的资源丰富且稳定。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近钏路机轮拖网协会提出在今年的渔期中,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细角螺(Hemifusus termatamus)腹足部肌肉的氨基酸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并与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管角螺(Hemifusus tuba)、棘角螺(Hemifusus kawamurai)和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细角螺肌肉中检出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肌肉干重的81.03%,高于鲐鱼(79.86%)、方斑东风螺(66.45%)、管角螺(56.94%)和棘角螺(64.42%);肌肉中4种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为38.49%,占氨基酸总量的47.50%;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含量为38.49%,占氨基酸总量的46.94%。细角螺肌肉中共检出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5.2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4.75%,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0.53,低于方斑东风螺(1.15)、管角螺(1.13)和棘角螺(0.69),高于鲐鱼(0.37)。结果表明,细角螺肌肉中必需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物蛋白与脂肪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东海南部鲐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南部的鲐鲹鱼类的叉长、体重及性腺成熟度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1999年5月份东海南部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6~28cm,优势体重组为200~300g;7、8月份优势叉长组为24~26cm,优势体重组为100~200g。蓝圆鲹优势叉长组为20~21cm。2000年7、8月份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4~26cm。1999年鲐鱼叉长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2000年鲐鱼叉长组成明显存在两个峰值。2000年相同叉长的鲐鱼体重要略低于1999年,认为跟1999年、2000年海洋环境因子变化有关。从相关系数来看,2000年的曲线更贴近实际情况。并认为5月份北上参加产卵洄游的鲐鱼群体、其性腺已开始发育成熟,并沿途产卵。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5,(7):62-62
近日韩国鲁梁镇水产市场上的鲐鱼(冷藏品)的平均价格为813韩元/千克,而上个月中旬时的价格还为4000韩元/千克,价格降低了70%还多。进入六月,每天平均上市量约为5O吨,这是价格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五月份鲐鱼的日平均上市量仅为10吨左右。上市量大量增加的原因是东海岸一带鱿鱼和鲐鱼的捕捞作业情况良好,因此价格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0~2004年7~12月东、黄海鲐碜鱼生产统计以及表层温度和盐度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鲐碜鱼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层温度、盐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鲐碜鱼高产(20000区域主要在122~125°E、26~28°N和123~125°E、32~38°N之间的海域。整个渔场的产量分布呈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的态势。南北渔场汛期差异明显,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8~9月份,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10~11月份,且北部渔场高产期的产量比南部渔场高出22.7%。鲐碜鱼适温范围为9.5~29.5℃,最适范围为28.5~29.5℃;适盐范围为30.9~34.4,最适范围为32.8~34.2。经非参数统计K—S检验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鲐不同脱脂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汉民 《水产学报》2001,25(1):69-73
重点对日本鲐鱼片和鱼糜分别用扩展青霉PF868产生的碱性脂肪酶酶解法与漂洗压榨的理化法脱脂工艺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鲐鱼片,理化法(残脂率11.01%,按干基计,下同)优于酶解法(残脂率19.48%),而对鱼糜,酶解法(残脂率3.49%)大大优于理化法(残脂率7.52%),筛选出的脂肪酶的适宜酶解条件为pH8.7-9.2,温度32℃,酶液活度40U.mL^-1, 酶液与底物比为5:1,脱脂时间50min,鲐鱼糜在上述酶解条件下,残脂率可达4%以下,而采用理化法脱脂,残脂率只能达到8%左右,无论酶法还是理化法,均难使鲐鱼片残脂率达到1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