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宪佐 《植物保护》1979,5(5):20-22
用性外激素监测害虫发生和消长情况,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虫情测报新技术。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特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许多昆虫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异性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叫昆虫性外激素或性信息素,用性外激素或其类似物防治害虫时通常叫性引诱剂,或简称性诱剂。目前,性外激素最重要的应用是作害虫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 性外激素测报法以诱捕器作虫情监测工具。诱捕器是由性外激素诱芯和捕虫器两部  相似文献   

2.
生物农药是指从动物、植物、细菌或矿物质等天然物质中衍生出来的某些农药。美国环保局(EPA)把生物农药分为三类:一是生化农药,以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物质作为有效成分,这些物质不是利用毒性的机制控制害虫,一般包括半合成化学品(干扰交配的昆虫性信息素和益他性外激素)、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天然产生的驱避剂和引诱剂(带有香味可以引诱害虫的植物提取物)、酶等。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性引诱剂田间防治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常年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本研究采用大面积诱集法对二化螟性引诱剂防治第2代、第3代二化螟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与未放诱捕器的对照区相比,二化螟性诱剂释放区每代防治效果分别为33.3%和37.5%。  相似文献   

4.
合成性激素已有期望成为化学杀虫剂的替代物。本文就性诱剂对害虫的密度监测,大量诱捕控制种群数量,干扰交配影响靶子害虫种群构成等方面作了介绍;并指出了交配干扰技术的前景和问题,列举了在日本可获得的用于监测、控治虫口的商品性诱剂。  相似文献   

5.
为顺应生态旅游要求,促进河南省新密市生态园核桃无公害产业的发展,经过调查和走访,针对新密市实际情况,对高密市核桃树上常见且为害较为严重的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作简要介绍,为新密市种植核桃的果农们进行生产上的有效指导.本文对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等防治策略进行介绍,以期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自推广超级杂交水稻以来其危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二化螟和纵卷叶螟发生世代重叠,抗药性日趋增强,危害态势明显加重。虽然水稻综合治理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但化学防治仍然是生产上最为直接、有效和普遍采用的防治手段,三唑磷、杀虫双、杀虫单在水稻害虫防治中由于使用多年,治螟效果明显下降。为了筛选防治二化螟、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指导当前的治螟工作。2011年我们对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进行了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8年,在江西泰和开展了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法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迷向效果;对2、3、4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2.52%、55.62%、45.13%,对四(3)、五(4)、六(5)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5.90%、100%、53.33%;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处理区较常规化学防治区减少化学农药制剂用量390 g(mL)/667m2,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刘品贤 《植物保护》1994,20(4):43-44
近10年来国内外对性外激素的研究发展很快,许多重要害虫的性外激素已知其化学结构并能人工合成。性外激素捕获器用于害虫发生预测和捕杀防治已日趋普遍。过去用于害虫测报较多的是预测灯,但此法要求有一定的昆虫分类知识,另外,许多分类特征(如鳞粉、刚毛等)因灯内拥挤和摩擦而脱落,又给鉴别带来困难。而性外激素捕获器因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便于各种人掌握,观察计数准确,使用也十分方便。本文拟就目前国内外有关性外激素捕获器类型、特点、应用对象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论述。 1 性外激素捕获器的类型 1.1 粘着型性外激素捕获器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生产上用于防治二化螟的农药种类繁多,为了比较不同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2007年,我们选用了10种农药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对其药效进行评估,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锐劲特防治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试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主要害虫,目前常用甲胺磷和杀虫双等药剂加以防治,而甲胺磷是需要取代的剧毒农药,杀虫双因对家蚕的毒性问题,在蚕区使用受到限制。为筛选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新药剂,我们开展了新型杀虫剂锐劲特防治上述2种水稻害虫的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具有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转株为害等特点,其种群数量近年来呈回升趋势,危害逐年加重。二化螟对寄主存在明显的选择行为,其主要寄主之一水稻由于品种更替、耕作制度变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给害虫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研究和了解二化螟的寄主选择规律及其机制,以及影响其种群动态的因素是有效调控二化螟种群的重要前提。本文就二化螟寄主选择行为与机制及其在水稻上种群消长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报道,旨在更好地为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应用昆虫性诱剂作诱杀法、迷向法防治害虫,交配率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效果考查指标。为此,我们在1981年考查迷向法防治红铃虫的效果时,学习应用《开放式雌蛾交配测定法》,未取得理想结果。1983年,试用粘线挂蛾法测定田间雌蛾交配率获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Spo doptera frugiper da)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分别是浠水县水稻和玉米的重要害虫,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田间性诱剂诱捕试验,并对2种害虫种群进行长期监测,摸清了浠水县1代二化螟和3、4、5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对植保部门制定长效治理对策和措施具有...  相似文献   

14.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难萱 《植物医生》2009,22(3):37-38
二化螟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筛选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07—2008年,用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12%马拉硫磷.杀螟硫磷EC对水稻二化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田间合理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6.
杀虫单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试验李玲君,谢淑玲,陈永峙(浙江省苍南县植保站325800)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是水稻的三大害虫。现用农药由于害虫抗性等原因,防效逐年降低。生产上急需以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农药来取代现用农药品种。为此,我们用8...  相似文献   

17.
性信息素可用于田间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的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但田间应用性信息素对昆虫的寄生性天敌是否产生影响,能否和卵寄生蜂协同利用,尚不明确。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田间定点挂放寄主卵并释放稻螟赤眼蜂,比较了有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存在时寄主卵被寄生的情况。结果发现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当混合物浓度从0.01μg/μL升高到10μg/μL时,供试米蛾卵被寄生率从50.29%下降到1.71%,均显著低于对照的62.14%。寄生发生后,赤眼蜂子代的雌性比不受性信息素浓度的影响,子代雌性比在45.9%~87.0%,与对照77.8%无显著差异。田间挂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影响了释放的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远离诱芯位置的卵块的被寄生率高于距离诱芯近的卵块,但挂放诱芯吸引了自然界中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上结果显示二化螟性信息素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寄生,但不同种赤眼蜂对二化螟诱芯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8.
外激素可用于监测昆虫种群或通过大量诱捕、干扰交尾等技术直接控制某些害虫种类。在地中海地区 ,通过“海外发展署科学联盟”成员国工作的主要事例阐明了用各种方法使用外激素保护作物这一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筛选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07—2008年,用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12%马拉硫磷.杀螟硫磷EC对水稻二化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田间合理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20.
1991年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稻区生态环境趋向复杂化,二化螟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1991年全市二化螟发生面积达到1.4万hm^2,防治面积达到2万hm^2次以上。经大力防治后,当年挽回稻谷损失1.5万t,但损失仍有0.5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