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寒区盐碱地马铃薯不同时期(播种期,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的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氮(N 0 kg·hm-2)处理相比,中氮(N 90 kg·hm-2)和高氮(N 180 kg·hm-2)处理可以明显增加寒区盐碱地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马铃薯生长期的推进,3类微生物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氮处理在幼苗期之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磷酸酶活性呈降低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中氮和高氮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再上升的趋势,而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4种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占绝对优势,细菌数量的变化决定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同施氮量下,除225 kg/hm2水平外,分次施氮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分别较一次施氮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增加了30.3%和6.3%;而生物多样性指数则是一次施氮均高于分次施氮各处理。一次施氮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分次施氮方式下,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高于一次施氮各处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豫麦34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转化不同微生物生理类群活性及酶活性差异显著,其活性大小顺序为: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脲酶蛋白酶亚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蛋白酶、亚硝化细菌及氨化细菌活性从拔节期开始逐渐升高,于花后14天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脲酶活性在拔节期最高,逐渐降低,至花后14天最低,之后又略有回升。氮素形态对小麦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因生育期、微生物生理类群而异。综合比较分析表明,铵态氮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分解利用,促进氨转化为NO3-,抑制反硝化作用引起的氮素损失,酰胺态氮次之,硝态氮最差。  相似文献   

4.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新疆艾比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机械组成不尽一致,黏粒含量占主导地位,粗砂粒含量相对较低,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变化趋势相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具有较大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养分(有效磷、有效氮、有效钾、有效锌、有效铁含量)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土壤全磷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耕地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或者极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蔗糖酶、脱氢酶、磷酸酶和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效养分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仍是有效养分的主要来源,其中土壤容重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贡献为正,这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有机质和全氮是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主要养分来源。  相似文献   

5.
大田条件下,以砂姜黑土和棕壤为对象,研究了花生生育期内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旱地花生生育期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生育中期下降速率明显高于生育前期和后期,与花生对主要营养元素吸收速率一致;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土壤呼吸速率及主要土壤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多数出现在结荚中期.砂姜黑土细菌、放线菌及3种主要酶活性高于棕壤,真菌数量棕壤高于砂姜黑土;生育后期,棕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速率高于砂姜黑土,速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两种土壤下降速率相近.因此,生育后期肥力下降较快,可能是棕壤花生易发生早衰的主要原因.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多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不同土壤类型指标间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醋糟菌糠对3种作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醋糟菌糠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解决食用菌菌糠对环境污染及其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对玉米、高粱、糯玉米3种作物基施醋糟菌糠后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醋糟菌糠显著提高了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加入醋糟菌糠的土壤细菌数量比对照提高32%~54%;放线菌数量在成熟期提高明显,玉米田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幅最大,为101%;真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醋糟菌糠的施入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种植高粱、玉米和糯玉米土壤的脲酶活性增长率分别为239%、189%和185%;3种作物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抽穗期最高,最大增长率为40%;3种作物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趋势不同,玉米各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较为稳定,其增长率分别为38%、28%、48%。3)醋糟菌糠的施入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含量,不同生育期3种作物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增幅为58.10~407.67 mg·kg-1,微生物氮含量增幅为11.98~27.55 mg·kg-1。由此可见,醋糟菌糠的施用可以增强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同时该研究也为醋糟菌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林龄油松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龄油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的土壤pH处于偏弱酸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低,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根际土壤pH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pH(p0.05)。(2)土壤中根际和非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呈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p0.05),过熟林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与非根际差异并不显著(p0.05)。(3)土壤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碳源利用指数)呈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非根际(p0.05),过熟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根际差异并不显著(p0.05)。(4)油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非根际,其中细菌数目所占比例最高,放线菌数目所占比例最低。(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菌数目、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呈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土壤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起到正调节作用,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菌数目和微生物总数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水平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再生水灌溉和氮素施用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种植小白菜,以清水为对照,研究了在5种施氮水平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区系分布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学性状方面,再生水灌溉提高了土壤盐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氮素含量,降低了蔗糖酶活性;相同施氮水平下,再生水处理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清水处理。在微生物数量方面,在低氮水平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真菌起促进作用,对氨化细菌无明显影响;在高氮水平下,再生水灌溉促进土壤细菌和氨化细菌增长,抑制土壤真菌生长。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总数与总氮和硝态氮(NO3--N)含量呈正相关,与有机质(OM)含量和pH呈负相关;氨化细菌总数与硝态氮、温度、细菌总数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种类与土壤化学性质的CC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O3--N、总磷对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影响较大,pH和OM含量对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影响较大。再生水灌溉下120mg/kg氮素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生物活性的提高,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3种不同退化程度(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氮素生理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嫌气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不同退化程度,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氮素生理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随退化程度的加重总体呈减小的趋势,重度退化程度下各指标含量最小,中等退化程度可增加10—20cm土壤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和20—30cm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好气性固氮菌、反硝化细菌数量;(2)不同土层相同退化程度,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氮素生理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均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对评价草地退化程度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高寒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旋耕条件下秸秆还田的腐解机理,设置不同数量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于玉米拔节期、抽雄期、乳熟中期、完熟期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碱解氮含量,降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秸秆量为11 250kg/hm~2时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及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增幅最大;秸秆量为7 500kg/hm~2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碱解氮增幅最大,速效磷、速效钾降幅最大。(2)部分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播种后40天,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纤维素酶活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真菌与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播种后67天,放线菌与磷酸酶、蔗糖酶呈正相关;播种后140天,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正相关。(3)部分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播种后67天,脲酶与纤维素酶、磷酸酶与蔗糖酶之间呈正相关;播种后140天,蔗糖酶与纤维素酶呈正相关,脲酶与蔗糖酶、纤维素酶呈负相关。(4)土壤酶活性与速效养分存在相关性,播种后40,112天的脲酶、67天的纤维素酶、112,140天的磷酸酶与碱解氮含量呈正相关;播种后40天,蔗糖酶与速效钾呈正相关,播种后40,67,112天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5)碱解氮与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播种后40,112,140天的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3年6季的田间试验,研究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对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相比,4种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2.80~23.38个百分点,玉米对氮素的利用率1.01~21.63个百分点。在0―80 cm土层,PS、BC208和306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而F208处理低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在80―160 cm土层,均低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在接近地下水水位土层(140―160 cm),减少硝态氮1.61~2.42 mg/kg。4种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损失出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比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减少2.00~24.90个百分点。结果表明,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能有效的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减少硝态氮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12.
施用不同种类氮肥对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培模拟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的尿素[CO(NH2)2]、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对培养期间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电导率(EC)和不同离子组成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种类对土壤溶液电导率(EC)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前一周左右,之后不同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土壤溶液中NO3--N含量随施氮量和培养时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氮肥种类NO3--N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氮肥种类处理土壤溶液中NH4+-N含量在培养的前7 d有所差异,之后亦无差异。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的EC及K+、Na+、Ca2+、Mg2+离子的浓度升高;增施氮肥同时提高了土壤溶液中Ca/K、Mg/K的比值,而对土壤溶液钾的活度比(ARK)无显著影响。说明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土-液界面离子交换的重要因素;由此带来的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累积以及K+、Na+、Ca2+和Mg2+离子的淋失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硝铵比对霞多丽葡萄幼苗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沙培试验,设置了等氮条件下5种不同硝铵比营养液处理,探讨了氮形态对霞多丽葡萄幼苗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霞多丽幼苗的生长量以硝铵比70/30时最大,全铵营养时最低;植株根系氮的平均吸收量在硝铵比为70/30时为最大值,达到70.89%,全铵营养时为最低值;叶片中的氮浓度和总氮量以全硝营养最大,全铵营养最低,后者仅是全硝营养的61.8%和19.46%。霞多丽幼苗根系内NH4+-N浓度与营养液中NH4+-N的浓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805),且当铵态氮比例超过30%时根系中NH4+浓度显著增加。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以硝铵比70/30最高,当铵态氮比例大于30%,再继续增加铵态氮的比例时,显著抑制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而对根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试验证明,硝铵比70/30是霞多丽较适宜的氮素形态配比,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增加了植株器官中NH4+的浓度,抑制了霞多丽幼苗的生长及对氮素的吸收积累。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苜蓿和土地休闲两种方式与裸地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脲酶活性增加了24.5%和25.0%,转化酶活性增加了18.4%和18.9%,磷酸酶活性增加了54.6%和50.4%,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8.52%和59.3%,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8%、13.0%和36.8%、33.7%,但苜蓿和休闲两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方式相比,土壤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相差显著,其高低顺序为:NPKOM (氮磷钾肥+有机肥)>NPKST (氮磷钾肥+秸秆)>NPK(氮磷钾肥)>CK (无肥);施肥,特别是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全碳、全氮、有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表明黑土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及施肥后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茶树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控释氮肥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次数条件下土壤养分释放动态,以及对茶树养分吸收、叶片叶绿素含量,茶叶产量和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能明显延长氮在土壤中的留存时间,与普通尿素相比,NH4+-N浓度明显提高并能持续较长时间;而NO3--N变化不大,使NO3--N占总无机态氮含量的比例降低。控释氮肥在土壤中的这种动态变化与茶树对氮素的吸收规律基本同步,这不仅明显促进了茶树对氮素的吸收,而且对钾和锌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也有所增强;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可减少30%氮肥用量而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相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或施肥次数减少一次,茶叶仍增产6.6%~24.1%,平均12.9%;茶叶品质成分,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Mineral-N fertilization can lead to a short-term enhancement of N2O emission from cultivated land. The aim of this field study was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short-term N2O emission after application of a fertilizer with the new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NI) 3,4-dimethylpyrazole phosphate (DMPP) to winter wheat. NO3- and NH4+ fertilizers labelled with 15N in liquid and granulated form were used in specific fertilizer strategies. N fertilizers with higher NO3- contents caused higher N2O emission than NH4+ fertilizers. For fertilizers with NIs, used in simplified fertilizer strategies with fewer applications and an earlier timing of the N fertilization, the N2O release was reduced by about 20%. Of the total N2O emission measured, 10-40% was attributed to fertilizer N and 60-90% originated from soil N. Besides the fertilizer NO3--N, the microbial available-N pool in the soil represented a further important source for N2O losses. Compared to liquid fertilizers, the application in granulated form led to smaller N2O emissions. For fertilizers with NIs, the decrease in the N2O emission is mainly due to their low NO3--N conten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ducing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无机矿物应用于包膜复合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无机矿物用于膜材料后的包膜复合肥氮素养分释放特性、生物效应和评价方法。采用了土壤淋溶和土壤盆栽试验两种方法。试验方法的不同造成土壤盆栽与淋溶试验中各处理养分释放拟合曲线的差异 。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都能说明:无机矿物材料能有效地保持N素养分较长时间处于NH4+-N形态,减少了因转化为NO3--N形态造成的养分淋溶损失,但是各种材料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盆栽试验中养分累计释放量与释放速率虽然快于作物的生理需求,但是受矿物材料和土壤缓冲作用的影响,作物氮素供应状况良好。与普通复合肥相比,各无机矿物用于包膜肥后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蒙脱土效果最好,其次为高岭土,且差异显著。滑石粉、硅粉、硅藻土与前两者相比效果稍差,差异显著,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无机矿物材料的耐水程度,养分吸附、固定能力和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会影响包膜肥的养分释放性能。对于膜层疏松、耐水性差、主要靠养分吸附和固定机理控释的包膜肥来说,采用土壤作为养分释放介质更接近真实释放性能。评价包膜肥料的性能应该充分考虑养分形态、膜材特性、包膜工艺、土壤环境、供试作物等各方面因素,重点在“肥料–土壤–作物”系统中考查,从多种角度制定不同方案、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其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Seasonal dynamics of in situ gross nitrogen (N) mineralization rat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15N-NH4+ isotope dilution method in a Danish soil subjected to four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set aside, barley, winter wheat and clover).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in the soil samples measured as NH4+ production following addition of excess (1 mM) arginine. In the set aside, barley, winter wheat and clover soils the average annual rates of gross N mineralization (0.29, 0.60, 1.34 and 1.75 µg NH4+-N g-1 day-1, respectively) and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ctivity (0.21, 0.55, 0.88, and 1.33 µg NH4+-N g-1 h-1, respectively) were well correlated. Furthermore,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gross N mineralization and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ctivities were very similar, showing rapid responses to rainfall and generally higher activities in wetted soils. As test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ctivity correlated well with heterotrophic microbial respiration activity (CO2 production) in soil samples and further displayed a simple, one-component Michaelis-Menten kinetics with a high affinity for arginine (Km value of 48 µM LJ µM) as determined from non-linear parameter estimation. This indicated that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ctivity was primarily due to microorganisms, and the activity was also shown to be at a minimum in sterile soil samples. All evidence thus supported that our standard assay of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ctivity provides a good index of gross N mineralization rates by the microorganisms in soil under in situ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 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 10—30 cm 土层仅提高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对其余各养分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免耕降低了0—5、5—10和1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解酶活性共同反映着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以典型半干旱区干湿砂质新成土(Ust-Sandic Entisols)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施氮及补充灌水量对春玉米(Zea mays L.)产量、土壤矿质氮(NO3--N和NH4+-N)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0—100 cm土体范围内,随着土层加深,播前和收获后土壤NO3--N含量呈降低趋势,NH4+-N有所增加,但变幅不大;总矿质氮量(NO3--N和NH4+-N)表现为下降。说明地膜覆盖和施氮并没有使NO3--N深层累积量增加,这可能与土壤本身供氮能力严重不足有关。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各处理氮肥表观损失量增加;与不覆膜相比,作物氮素累积量比不覆膜显著增加(P0.05)。在低灌(80 mm)覆膜和高灌(160 mm)覆膜条件下,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均比不覆膜均提高了18.8%,说明覆膜低灌在相同施氮条件下,可节约80 mm灌水。但低灌(80 mm)与高灌(160 mm)不覆膜间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表明在相同施氮条件下,覆膜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覆膜+补灌80 mm+施氮90 kg/hm2”可能为本试验条件下较优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