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定襄县神字科技示范基地有限公司生产的专利技术产品—一生态有机肥(学名楝素生物复合肥),是利用农业固体有机废物(秸秆、渣类、壳类、粕类)作为环保有机基质,添加合理无机养分(氮、磷、钾、微量元素),并配以高效活性菌株和楝素制成的,具有营养、改土、防虫害多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环保型肥料。施用后,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超量施入耕地土壤的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急速下降、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土传病增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出口受阻等问题,可以补充耕地有机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的稳定性,探索建立高效、科学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究稳定性类型和机制。在元阳、元江、元谋,7个印楝品种、单株小区、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多系受粉,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质量分数,基于SAS软件PROC MIXED程序的Stability Variance,Finlay-Wilkinson,Eberhart-Russell,AMMI-1和Environmental Variance 5种模型,进行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参数估计、品种效应差异性检验和稳定性参数寻优,用Akaike信息量准则(cAIC)评价和选择最佳模型,推断稳定性类型和机制。结果表明:5种模型中Finlay-Wilkinson和AMMI-1模型的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cAIC值最小,均分别为-17.3和-5.8;7个品种的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参数大小基本一致,稳定性排序分别为Wx0423 > Wx0416 > Dhg0507 >平均木(ck)> At0515 > Ld0505 > Ww0401和平均木(ck)> Wx0416 > Wx0423 > Dhg0507 > Ld0505 > Ww0401 > At0515;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品种效应差异显著性分别为极显著(P < 0.01)和显著(P < 0.05),证明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可预测的改变即动态稳定性,其遗传机制受遗传控制。Finlay-Wilkinson和AMMI-1适于印楝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分析,而Stability Variance,Eberhart-Russell,Environmental Variance模型并不适用;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均为动态稳定性,稳定性绝大部分依赖于个体缓冲性。多种模型分析基础上的稳定性综合评估更高效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高山树线交错带是高海拔地带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在生态系统变化中具有显著指示作用。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进行连续分级分离,研究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海拔环境梯度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高山树线交错带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物理分级组分(≥0.02 mm),且粒径越大有机碳含量越高,即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碳形式存在,占比均高于98%;在<0.02 mm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有机碳采用化学分级分离,这部分有机碳占比低于土壤总有机碳2%,且主要以腐殖质(胡敏素)形式存在(占土壤总有机碳0.6%~0.8%),腐殖质占有机碳比例远低于一般土壤;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总量上升,颗粒态有机碳(物理分级组分)比例升高,胡敏素类腐殖质比例下降。因此,川西高海拔树线交错带的高寒土壤有机碳,主要以不稳定有机碳(POC)形式存在,随着温度上升(海拔降低)将导致土壤矿质化和腐殖化加剧,有机碳总量下降,土壤不稳定性组分(物理分级组分)降低,土壤稳定性(腐殖化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甘蓝Brassica oleracea生长期施用w为0.3%的印楝素乳油,检测印楝素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印楝素在0.05~5.00 mg·kg~(-1)水平范围内取0.1、0.5、1.0 mg·kg-1添加,样品中的印楝素经乙腈超声波辅助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印楝素在甘蓝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8.52%~93.21%,相对标准偏差为2.75%~3.55%;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90.69%~93.32%,相对标准偏差为2.09%~3.46%。印楝素在甘蓝中的残留半衰期为0.89 d,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2.40 d。【结论】印楝素属易降解农药。该施药方法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法和味觉感受器切除法进行不同取食条件下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试验。供试化合物为处理后终浓度为2mmol/L的棉酚和印楝素。【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均十分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显著高于处理叶碟(P〈0.05);切除中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有显著差异(P〈0.05),而切除侧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差异不显著(P〉0.05);以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不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与处理叶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棉酚和印楝素是棉铃虫幼虫的取食抑制素,侧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棉酚和印楝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具有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3种植物源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试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3种植物源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其对环境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口染毒法"和"半静态法",确定3种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毒性大小与分级。[结果]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对鹌鹑急性毒性的LD50(168h)分别为13.09、97.04和111.75mg/kg.bw;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h)分别为0.05、0.15和0.03mg/L。印楝素对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等级为高毒,除虫菊素和鱼藤酮为中毒;印楝素和鱼藤酮对鱼的急性毒性等级为剧毒,除虫菊素为高毒。[结论]3种药剂对鹌鹑和斑马鱼都不安全,实际应用中必须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生态有机肥系列——楝素生物复合肥系本企业多年研制、生产并试验成功的新型高效环保、增效型肥料.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产与施肥的矛盾.摒弃了用鸡粪、污泥等本身就有无法消除的有毒污染物做有机肥料的做法,转化应用大量本地富足的含有机质和粗蛋白的无然企业副产品资源(渣类,粕类,壳类,秸秆),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同地区楝属植物中川楝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高速液相色谱(HPLC)对我国楝属(Melia)植物主要分布区的川楝、苦楝的树皮、果实及叶片中川楝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川棘、苦楝样本中川楝素的含量差别较大。树皮中的含量以贵州(沿河),陕西(西乡)采的苦楝及河南(扶沟)采的川楝较高,分别为5.160、4.697和4.223mg/g。果实中川楝素的含量都较低,苦楝果中仅含微量或测不出。杭州采的川楝果中川楝素含量却显著高于其它楝果样本,而且比其树皮的含量还高(分别为0.800和0.574mg/g)。所采的楝叶中在该测定条件下测不到川楝素存在。楝科中其它9种非楝属植物树皮中不含有川楝素。从整个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川楝素只存在于楝属植物树皮中,果中也有少量分布,川楝中川楝素的含量不一定高于苦楝。各样本中川楝素含量的差异是否与其分布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及土壤等因素有关,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引种印楝国产种子的印楝素含量及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南省种植的印楝树(Azodirochta indica A.Juss)上收获的种子中印楝素(Azadirachtin)含量为0.48%,甲醇提取物获得率为16.395,其中含印楝素2.95,国产印楝种子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ccalis)和小菜蛾(Ptutella xylostella)幼虫均有强烈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活性,提取物馏分F3-5(含印楝素0.883%)500ppm饲喂亚洲玉米螟4-5龄幼虫造成100%畸形死亡和变成“永久性幼虫”,113ppm时也有显著效果,2%处理小菜蛾四龄幼虫也使之100%畸形死亡,试验还发现不含印楝素的其它馏分对上两种害虫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生物农药印楝素的光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紫外光和太阳光对玻璃薄膜状印楝素萃取物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考察各种表面活性剂、光稳定剂对印楝素萃取物光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Tween-80、Span-80、CH100加速印楝素的光降解;而表面活性剂Tween-20、TX-10和CH400不影响或有利于印楝素的光稳定;稳定剂印楝油、亚麻油对印楝素的光稳定效果较差,而对氨基苯甲酸和水杨酸苯酯对印楝素的光稳定性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郊梯度上典型蔬菜地土壤抗生素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州市典型蔬菜用地土壤抗生素污染的城 - 郊分布特征,及可能的抗生素污染来源 和影响因素。【方法】以广州市城 - 郊梯度上海珠芒滘、南沙东涌、南沙横沥 3 个区域蔬菜用地为对象,采集 3 种不同类型的蔬菜地(根茎类、叶菜类、瓜果类)表层 0~20 cm 土壤样品,利用高分辨液相色谱方法检测抗生 素。【结果】样品被检测出磺胺类(磺胺脒)、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氧氟沙星、恩氟沙星、 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氧四环素、氯四环素)、青霉素类(新生霉素)、大环内酯类(竹 桃霉素)共五大类 12 种抗生素。【结论】结果表明抗生素的种类和含量总体上呈现自城中心到城郊减少的情况; 而抗生素的城 - 郊分布也与抗生素的种类有关 , 在检出率为 100% 的磺胺脒、土霉素和竹桃霉素中,竹桃霉素的 含量从城中心向城郊递减,磺胺脒各样地的含量相当,但土霉素的含量从城中心向城郊递增;不同菜地土壤抗 生素污染状况存在显著差异,海珠芒滘蔬菜用地土壤中抗生素的种类和总含量最多;3 种不同类型蔬菜地土壤抗 生素的污染状况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国产印楝种子中印楝素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从国产印楝(Azdirachta indica A.Juss)种子中分 离得到化合物FI5,经波变分析确定其结构为印楝素,并验证了印楝素的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苦参碱与印楝素的最佳复配比例以及苦参·印楝素微乳剂对于淡水鱼类的急性毒性、毒理作用和对寄生虫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苦参·印楝素微乳剂最佳比例为印楝素83%、苦参碱17%,即苦参·印楝素微乳剂的配方为98%的苦参碱0.25 g、42.28%的印楝素2.82 g、乙酸甲酯12.84 g、吐温-80(聚山梨醇酯-80)29.84 g、蒸馏水45.41 g.该制剂对于罗非鱼的半致死浓度为30 mg/kg,对罗非鱼的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力有一定影响.该制剂的杀虫效果与1%氯菊酯乳油相当,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4.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0.623 g/kg)、水溶性有机碳(0.189 g/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为3.94%和2.27% )显著高于(P0.05)阔叶林土壤, 其相应的含量分别为0.338 g/kg和 0.148 g/kg、百分比为 2.27%和1.12 %,而灌木林土壤总有机碳(17.84 g/kg )、易氧化态碳(9.50 g/kg),特别是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53.41%)与阔叶林(15.51 g/kg、8.26 g/kg、 53.26%)无显著差别, 2种土壤的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及所测酶的活性也无显著差异. 2种林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而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只有灌木林土壤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素含量都有较好的相关性. 阔叶林土壤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及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易氧化态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灌木林土壤只有蔗糖酶活性与各类碳有机碳有显著相关性,其余各类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选用无机类、有机类、黏土矿物类和有机-无机复配类等16种土壤调理剂,在福建省仙游县盖尾镇受铅(Pb)污染蔬菜—水稻轮作耕地开展大田控铅试验,筛选出适宜于Pb污染蔬菜—水稻轮作耕地的土壤调理剂。结果表明,16种土壤调理剂中,处理12(生石灰、硅灰石、黏土矿物等)、处理16(盐藻皮、碳酸盐)、处理15(碱性含铁有机-无机复配)和处理10(碳酸盐、硅酸盐、黏土矿物)对蔬菜Pb含量的降低效果更佳,降低率分别为65.90%、65.19%、56.64%和51.11%;处理15、处理14(碱性含铝有机-无机复配)、处理3(盐藻皮)和处理16对稻米Pb含量的降低效果更佳,降低率分别为76.29%、75.80%、70.01%和68.62%。研究发现碱性含铁类、含盐藻皮复合类土壤调理剂适宜于Pb污染蔬菜—水稻轮作耕地。  相似文献   

16.
4种天然源农药对有机橘园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有机管理背景下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和SK绿颖农用喷洒油4种经过有机论证的天然源药剂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效,进行了4种供试药剂一次喷雾施药和二次喷雾施药两种处理防治柑橘全爪螨的田间试验。一次施药处理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2 000倍液的速效性最好,药后1 d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效为98.57%,显著高于其他药剂;4药剂中,仅0.5%印楝素乳油1 000倍液的防效在供试期间内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余3药剂在施药3 d后的防效均逐步下降;药后21 d印楝素的防效较其他药剂显著为高,达97.54%,其次为SK绿颖农用喷洒油,再次为苦参碱、鱼藤酮和对照药剂阿维菌素。二次施药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印楝素、苦参碱和SK绿颖农用喷洒油3药剂的防效均在96.69%以上,但2.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的防效较低,在88.95%~92.17%;且印楝素、苦参碱及SK绿颖农用喷洒油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效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从以上结果可知,供试4种天然源药剂对有机柑橘园的害螨均具有良好的防效,且二次施药处理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拟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黄瓜和土壤中鱼藤酮和印楝素残留的方法,并比较分析鱼藤酮和印楝素在露地和大棚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按照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施药标准操作规程,设计了2.5%鱼藤酮乳油84.375 g/hm~2(推荐高剂量的1.5倍)和0.3%印楝素乳油40.50 g/hm~2(推荐高剂量的10倍)在露地和大棚各施药1次,施药后1、6 h和1、2、3、5、7、10、14 d分别采样检测,再将二者按推荐剂量56.25、4.05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84.375、6.075 g/hm~2分别施药2、3次,施药间隔6 d,距离末次施药3、5、7 d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鱼藤酮和印楝素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鱼藤酮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45、2.36 d (露地)和1.74、2.62 d(大棚),印楝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1、1.86 d(露地)和1.36、2.18 d(大棚);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7 d时,露地和大棚采收的黄瓜样品中未检出印楝素,鱼藤酮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136 8、0.203 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鱼藤酮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5 mg/kg,此时收获的黄瓜食用安全。鱼藤酮和印楝素于大棚条件下使用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均明显大于露地条件的相应值,与露地条件下相比更难降解,降解半衰期更长。  相似文献   

18.
黄瓜黑星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市场销售的杀菌剂,防治黄瓜黑星病有效的有抗菌素(科生霉素BO-10等)、取代苯类(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有机硫类(福美双、代森锰锌等)。其中防果突出的为自行研制的复配剂灭星宁可湿粉。此外,本课题组还研制出防治黄瓜黑星病种子带菌的种子处理剂93-1、94-1以及土壤消毒剂灭菌星2号水剂。并提出了系列药剂防治黄瓜黑星病的新方法。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这几种药剂对作物无药害、药效稳定  相似文献   

19.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及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1:1,m/m)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拒食中浓度(antifeedant medial concentration,ARC50)分别为0.97mg/L、2.42mg/L和1.0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1混合后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对大菜粉蝶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AFC50分别为176.67mg/L、224.48mg/L和149.99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6:1混合后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3mg/L印楝素A和印楝素B能延缓斜纹夜娥的化蛹,降低蛹重,且印楝素B对蛹的影响高于印楝素A。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能明显降低斜纹夜娥幼虫的体重,处理后3~5d,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的影响明显高于印楝素A。  相似文献   

20.
2种印楝素A氢化加成产物对昆虫的毒杀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3′,22,23-四氢印楝素A和22,23-二氢印楝素A是印楝素A氢化加成产物。处理后24 h,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6.55μg/mL、2.89μg/mL和0.87μg/mL,处理后48 h,分别为12.61μg/mL、8.01μg/mL和1.81μg/mL。处理后24 h,3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63.74%、80.77%和85.33%;5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2.75%、90.74%和94.90%。3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处理后72 h,小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90%、85.96%和90.42%;5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19%、72.86%和99.05%。2′,3′,22,23-四氢印楝素A和22,23-二氢印楝素A可明显降低棉铃虫幼虫的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