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中国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要实现校企的无缝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在“双元制”教育基础框架下实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引进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重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训练模块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深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推广案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规律,确立共享共建的办学理念、开展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着力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创立"双主体"办学特色学院,确立"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有效保障企业生产的效益,在校企合作中共同开发专业课,按照"招生即招工"的原则,对学生实施以"在岗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以期为更好实现保障本土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装备制造业重新焕发了活力,机电一体化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工种,长期以来培养模式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需求,机电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双元制"培养模式在国内已被很多高职院校所认可,本文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教学改革为依托,探索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行业人才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刘红月 《河北农机》2014,(12):52-54
本文总结了国内各高职实施双元制本土化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双元制实践成果与我国职业教育目标、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存在的差距,并且针对我国校企合作开展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理论办法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6.
在“双高”建设及“十四五”规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组建绿色智造专业群、深度对接并主动服务区域主导产业,以实现专业群高水平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课题组从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绿色化发展趋势出发,结合绿色智造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剖析了绿色智造维度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绿色智造维度的“双元三融六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双元三融六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专业群基础课程的底层互通,打造专创融合标准与创新评价指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并引领同类专业群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在新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属于既是“教育”又是“产业”的双具体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生产、管理、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职业岗位群体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下深化产教融合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对职业教育新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数智时代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职教改革的关键要素,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文章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政策支持为切入点,分析了持续推进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目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成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优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规划途径,推进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改善合作的双元监督和实施评价机制,提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合作水平和合作深度,促进数智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系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周兴  黄佳 《湖南农机》2012,(7):210-212
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搭建一个较好的办学平台;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难题。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认为实现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屈展  王新友  白乐斌 《湖南农机》2016,(10):132-133
在新常态环境下,职业院校要想增强办学实力,必须要深化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完善意见,希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花春梅 《农业工程与装备》2019,46(6):101-102,110
职业学校引进AHK资格认证制度的职业体系建设,实施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对校企合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文章从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产学研结合三方面论述了AHK制度对校企合作的促进,并分析了AHK制度对顶岗实训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职钳工人才培养要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合,钳工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在内涵上有着不可分割的相通效应,在培育过程中是并行开展、协同发展的、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正1明确"良田"建设重点为建设"旱涝保收、宜机作业、三通一平、五良融合"的高标准农田,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重点建设田型调整、农业灌溉、耕地质量和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推动并落实国家政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完成了"引企入教"模式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显著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实现了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高质量就业。文章就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史玮 《南方农机》2022,(6):162-164
在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笔者以5G+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实现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教学实践表明:在5G+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高校人才培...  相似文献   

16.
目前,乡村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主要是技术型人才,这符合"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实现供求平衡,"双创"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双赢的根本途径.在"双创"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乡镇平台应从基本职能入手,引进各类人才,通过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基于此,笔者就"双创"与共赢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开展...  相似文献   

17.
"副班主任制"是贯彻实施"全员德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实施"副班主任制"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培养锻炼了年轻教师,为班主任队伍壮大准备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使学校和班级管理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职校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副班主任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校与联想集团共同探索和推进"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想专班"建设,建立 IT人才培养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职教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荆东星 《南方农机》2023,(18):195-19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更好地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阐述了高职院校“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意义。笔者建议,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地方政府共同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将乡村振兴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实践基地、教师资源、先进技术等嵌入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和政策,进行优化配置,打造一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对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项目资金、项目支持等方式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给予经费支持,以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双元制本土化还是开展现代学徒制实际操作实施过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加快实施进程,除了等待宏观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外,教学一线工作单位和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为适应职教新局面增强个人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吸收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实现传统职业教学体制向新职教体制平稳顺利的过度。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技术系为基础,就双元制中强调的学生差异化培养方面展开研究,探寻在现有体制下,实施学生差异化培养的方案,以此增强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教研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