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尤溪联合梯田稻作系统的田间综合管理技术与系统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护联合梯田的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与农户走访等方法,调查联合梯田稻作系统的田间综合管理技术。[结果]田间综合管理技术归纳为以下几点:(1)利用森林蓄水、梯田调蓄、流水串灌和分级截流的方式分配水资源,并根据稻作类型及水稻生育期的需水特性管理水分;(2)采用种植绿肥、放养红萍、秸秆还田、施用厩肥、沤制农家肥,以及种养结合、稻豆间作等措施维持地力;(3)以复种轮作、种养结合和秸秆覆盖为主,人工与化学除草为辅的途径控草;(4)以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控病虫害。[结论]联合梯田保留的传统田间综合管理技术对维持梯田稻作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蕴含的土地用养结合、物质循环再生与生物和谐共生等生态理念对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吉林农业》2015,(8):49
<正>三处古梯田联手冲刺全球奖藏在深山的福建尤溪县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县上堡梯田、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千余年来,因为崇山峻岭免受世间纷扰,也是这崇山峻岭保佑着此间的百姓安然耕作栖息,历经一代又一代先人探索、传承,至今山民们依旧按时令、节气,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间有序地开展稻豆间作、稻鱼共生、稻鸭共作,以及稻菜、稻药、稻薯、稻瓜、稻草等的轮作,完整保存着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其多品系的栽培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以小麦为核心的轮作复种模式,在其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种植技术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自然环境条件来看,气候因素对种植制度影响最大。华北地区温带季风性气候特点,是冬小麦成为该区域主要种植作物的重要因素,也是冬小麦成为该区域轮作制中核心作物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二年三熟制、一年两熟制及一年一熟制,熟制及轮作复种技术的选择,是综合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力恢复等多种因素的结果。时至民国时期,华北地区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二年三熟制有所发展,一年二熟制也的所扩展,间作套种更加多样化,而这一区域的北部地区,如内蒙地区则采用轮作休闲制。本文试从环境影响的视角,考察民国时期华北地区以小麦为核心的轮作复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小麦复种经济作物等高效益复种模式,开辟了宁夏引黄灌区由套种两熟制向复种两熟制转变的新途径,实现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初衷,是宁夏作为引黄灌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农民增收的科技战略储备项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农业是主谷式农业,农田一向以种粮为主,随着种植业的改变,种植业将由传统的“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间混套种的发展也以粮食作物间作为主体,但在发展粮食间套作同时也创建了多种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种植方式,如粮田插种饲料作物、麦田中复种饲料作物、稻田复播饲料作物;粮田间套种饲料作物,主要有林(果)间混作、菜田间混饲料作物;饲料作物轮作,如青饲轮作、粮饲轮作。  相似文献   

6.
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相似文献   

7.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稻田三熟复种轮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稻田复种轮作方式研究课题组,于1979年冬—1982年秋,在江西南昌地区进行稻田复种轮作方式研究第一轮作周期的试验,本文就其结果以及对复种轮作方式、换茬、复种方式的产量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讨论。表明复种轮作优于复种连作,如肥稻稻→麦稻豆→油稻稻复种轮作三年总产平均比肥稻稻连作增产8.44%,经济效益高11.95%。换茬优于连作,但以油稻稻要求最迫切。复种方式中,肥稻稻三增显著。文中还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在江西的应用意见。  相似文献   

11.
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增加烟农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水旱轮作模式,减轻烟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越性、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也许你听说过"稻田养鸭",它是我国传统稻作农业的精华,有4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有机稻关键技术的稻鸭共作,却是最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农牧结合典型模式。该模式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基础上,参照日本稻鸭共作新技术、新思路发展而成的一项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 江淮丘陵地区是我省主要水稻产区之一,稻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左右.五十年代前后,这个地区部分稻田原实行中稻一休闲(冬沤或冬干晒垡) 的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五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进行了沤改旱、一熟改两熟、单季稻改双季稻、发展油稻稻等耕作改制,熟制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这个地区北部和中部稻田;多实行稻麦两熟为主的复种(轮)连作制;南部稻田多实行肥稻稻或油稻稻为主的复种(轮)连作制.由于熟制类型单一,多数是复种连作,导致稻田土壤结构变坏,肥力日趋衰退,影响农作物持续增产.实践证明,实行多种复种方式相配合,建立用养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渔稻共作模式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策略,本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鳅共作为对象,从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及效益情况等方面逐一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改变红河哈尼梯田传统的单季稻种植、其余时间空闲的情况下,采用一季稻、两茬鳅的共作模式,充分利用梯田资源,可以将每公顷梯田的产出从原来的10500~12000元提高到45000~90000元。通过稻鳅共作,有效提高了梯田效益,从而使红河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并对哈尼梯田的可持续保护工作提出了有益的示范。  相似文献   

15.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间和空间开展黑斑蛙和泥鳅生态健康养殖的新型种养模式.阐述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绿色种养、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比较稻-蛙鳅共作与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以及投入的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苗种投入、物料投入、租赁服务以及设施防护).结果表明,稻-蛙鳅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种植产投比分别为1.98、1.12,前者经济效益较高;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中,虽然稻-蛙鳅共作投入较高,但化学农药及化肥实现零投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推广该绿色种养模式,对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多熟制及其发展方向(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熟种植,即泛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是作物种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约化。它包括间作、套种和复种,所以也称为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制。 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制面积最大、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多熟种植是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璀灿绚丽的珍宝,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氧化亚氮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氧化亚氮是一种痕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对氧化亚氮的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方法】在中稻生长季节,运用静态箱技术测定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氧化亚氮的排放。【结果】在施用等量基肥条件下,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作氧化亚氮排放具有不同的日变化和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氧化亚氮日变化与日温度变化基本一致,排放峰值出现在13:00。而氧化亚氮季节变化与温度变化不相关,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两周和稻田落干期。较之常规稻作,稻鸭共作生态系统能显著提高氧化亚氮释放。本试验综合评估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释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综合温室效应。【结论】研究显示,稻鸭共作生态系统能有效抑制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和显著降低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因此,在中国南方稻作区,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是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和改善全球气候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稻菌复种轮作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食用菌不同的生产季节,利用温度互补,充分利用冬闲田的土地资源和光温资源,以食用菌生产后的残料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的一种新型的复种模式。2008年,我乡在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山区的地理条件,积极推广稻菌复种轮作模式,推广面积50亩,利用残次林造林劈山的小木梢枝条栽培黑木耳50万袋,产值超250万元,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双季稻复种轮作与连作对土壤有机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比较了双季稻复种轮作与三种复种连作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腐殖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复种轮作比油稻稻连作、麦稻稻连作和肥稻稻连作更能促进土壤有机质与矿质部分的复合。同时其紧结态腐殖质氧化稳定性强,能促进土壤形成稳定的团聚体,从E#-4/E#-6比值和胡敏酸红外光谱结果来看,复种轮作较三种连作下的土壤腐殖质的芳香性及缩合度提高,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而肥稻稻连作能降低土壤、重组和粘粒的C/N比值,增加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氧化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与供给。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开展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稻鸭共作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均较为显著,可在皖南烟稻轮作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