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密度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以京农科728(JNK728)为材料,设置密度和施氮量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JNK728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N180相比,N300和N360叶面积指数(LAI)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DM)显著增加。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同等施氮水平下JNK72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和DM,但显著提高V12-R1+20阶段的LAI。增加施氮量和增加密度均可显著提高JNK728的产量,低密度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显著增加穗行数和千粒质量而提高产量,高密度下施氮量超过300 kg/hm~2显著增加行粒数,增加密度通过增加穗数提高产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降低31.2%~72.3%,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12.5%~52.6%,增加密度后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在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达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时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达12.0×10~3 kg/hm~2。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选择耐密抗倒品种在中密度(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实现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以达到12.0×10~3 kg/hm~2。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肥施用量过高和栽插密度越来越小,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为探明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以‘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与3个栽插密度15个处理的大田小区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栽培密度的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晚稻产量的差异呈显著水平,晚稻施氮量为200 kg/hm2时,其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著;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小。本试验条件下,晚稻高产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0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氮肥利用率最高的组合则是施氮量5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因此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施氮量为200 kg/hm2与密度为30万穴/hm2的组合为最适宜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机插苗数和分蘖施氮对华南双季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杂交水稻组合超优1000和超级稻品种Y两优1173为研究材料,在基肥施用纯氮量180 kg/hm~2条件下,设置2个机插苗数(D1:每穴3苗;D2:每穴5苗)和2个分蘖肥施氮量处理(N1:纯氮0 kg/hm~2和N2:纯氮90 kg/hm~2),研究了机插苗数和分蘖肥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分蘖肥增施氮肥对超优1000产量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降低Y两优1173产量。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表现一致趋势。高基本苗处理下分蘖肥增施氮肥降低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光合作用能力。D2N1处理具有较高有效穗数、净光合速率、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并最终获得最高产量,其中,超优1000早晚季产量分别为8.40,7.77 t/hm~2,Y两优1173早晚季产量分别为8.87,7.92 t/hm~2。因此,合理增加机插苗数并降低分蘖肥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有效穗数和良好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特性,并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乌鲁木齐北郊饲草玉米玉草3号的适宜施氮量,研究了3种栽培密度和4种施氮水平下玉草3号的饲草产量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玉草3号的鲜草产量最佳密度和施氮量组合为低密度(50000株/hm~2)和低氮水平(100kg/hm~2纯氮),此时鲜草产量最高,为112320kg/hm~2,而该密度下不施氮(0kg/hm~2纯氮)鲜草产量为109155kg/hm~2,与最佳密度和施氮量组合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有利于分蘖型玉草3号发挥其生产潜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粗蛋白含量总体呈略微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施氮量间无显著差异。玉草3号饲草品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不受密度和施氮量的影响,饲草主要营养成分在各处理下表现稳定。玉草3号在低密度50000株/hm~2和施氮100kg/hm~2(纯氮)水平下生产,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并不降低饲草营养水平,是该区域推荐的密度和施氮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供依据。以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国审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常优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氮量和栽插密度2个因素,施氮量分别为纯氮330、180、0 kg/hm2,密度分别为45万、30万、18万穴/hm2,对‘常优4号’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常优4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但是当达到临界值(纯氮180 kg/hm2)时,继续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明显下降。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常优4号’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常优4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为A2B3,即当施氮量为纯氮180 kg/hm2、密度为18万穴/hm2时,籽粒产量9919.2 kg/hm2,经济效益12542.2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19.87 kg/kg。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川西平原区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德粳3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4种施氮量,即N180—纯氮用量为180 kg·hm~(-2),N210—纯氮用量为210 kg·hm~(-2),N240—纯氮用量为240 kg·hm~(-2)和N0—纯氮用量为0 kg·hm~(-2);副区因素为种植密度,即行距×株距为25 cm×20 cm、25 cm×16 cm和25 cm×12 cm,分别记为D20、D16和D12;测定水稻齐穗期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指标。结果表明,与N180处理相比,N210和N240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4. 14%和12. 84%,产量分别提高8. 42%和10. 05%。施氮量从180 kg·hm~(-2)增加至240 kg·hm~(-2),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而水稻氮肥偏生产力均逐渐降低。N180和N210处理中,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明显提高成熟期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可见,川西平原粳稻种植推荐施氮量为180~210 kg·hm~(-2),种植密度为25 cm×(12~16) cm。  相似文献   

7.
氮肥水平和合理密度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了更好的指导‘蜀优217’的生产应用,于2016、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开展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为‘蜀优217’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A4B2(氮肥180 kg/hm~2,栽植密度14.31穴/m~2)产量达到10.92 t/hm~2,比产量最低处理A1B1的9.78 t/hm~2增产1.19 t/hm~2,增幅12.21%。此外,产量较高的组合有A4B1(氮肥180 kg/hm~2,栽植密度20穴/m~2)、A3B2(氮肥150 kg/hm~2,栽植密度14.31穴/m~2)。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互作不显著。足穗、大穗、较高的结实率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蜀优217’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高产栽培时,适宜的氮肥水平为150~180 kg/hm~2,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4.31穴/m~2,可以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 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1.
密肥水平对川西平原春(播)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密度为主处理(基本苗22,27,33万/667m^23个水平),施氮量为副处理(纯氮0,4,8,12kg/667m^24个水平),对川西平原春播小麦进行密肥试验,结果表明:(1)低密度平均产量显著低于中密度,但中高密度之间、低密度与高密度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副处理以无氮处理产量最低,显著低于4kg和8kg纯氮,但无氮与12kg纯氮之间,以及4kg,8kg,12kg纯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中等密度和较高施氮量(4~8kg)利于高产。(2)增施氮肥对春播小麦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过高密度(33万/667m^2)则显著降低品质。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低、氮肥投入过量,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氮含量及水稻生长特征的影响。设秸秆还田与氮肥两因素,3个碳(秸秆还田)水平:C0:无秸秆还田; C1:秸秆还田4 500 kg/hm~2; C2:秸秆还田9 000 kg/hm~2; 2个氮水平:N1:255 kg/hm~2(优化施氮); N2:400 kg/hm~2(农民传统施氮)。结果表明,与C0、C1处理相比,C2处理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0. 46%,28. 06%;分蘖期时C2N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而成熟期C1N1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秸秆还田与优化氮肥显著增加了DO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以C1N1最高,分蘖期与成熟期时,与未秸秆还田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增加,且C1N1、C1N2处理含量最高;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与氮肥施用量255 kg/hm~2处理可有效增加水稻二次枝梗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水稻产量,且高于其余处理。与农民传统施肥管理(C0N2)相比,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C1N1)处理水稻产量提高19. 02%,且显著提高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3.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超级杂交早稻‘新丰优22’和‘金优458’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新丰优22’最高的N4比N0提高了120.86%,‘金优458’N4比N0提高了145.34%,在0~195 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施用量达到195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成熟期籽粒含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金优458’氮肥农学效率是N1>N2>N3>N4>N5,‘新丰优22’为N1>N4>N2>N3>N5。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水稻高产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对双季晚稻丰源优299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栽植密度及氮密互作对水稻氮磷钾素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植株氮素与磷素吸收量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吸钾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总吸氮量与总吸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吸磷量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低氮处理的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显著高于中氮处理;高密处理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贡献率。水稻经济产量与茎叶氮磷钾素吸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的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组合(N1T3)能够形成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进而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6.
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氮肥投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省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土壤剖面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187.5 kg/hm~2处理最高,15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次之,三者差异不显著;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187.5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利用率逐渐下降;土壤中硝态氮残留量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6,n=6)。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144.4~187.5 kg/hm~2是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冬油菜高密度机直播条件下的适宜氮肥用量及施氮方式,选用主导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机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油菜籽粒产量在90~225 kg/hm~2随施氮量增多呈增加趋势,N135、N180和N225等处理均可获得3 000 kg/hm~2以上高产水平。油菜籽粒含油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则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27.9~15.0 kg/kg)和氮肥偏生产力(29.2~15.6 kg/kg)呈下降趋势,而氮肥贡献率(37.2%~52.5%)呈升高趋势。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籽粒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在成都平原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条件下,杂交油菜川油36高密度机直播高产优质栽培的合理施氮量为135~180 kg/hm~2,并可采用氮肥一次性底施或底肥加一次追肥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氮肥水平和合理密度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蜀优217在国家区试中两年平均单产比Ⅱ优838增产8.0 %,表明该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为了更好的指导蜀优217的生产应用,于2016年、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开展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为蜀优217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 A4B2(氮肥12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产量达到727.79 kg/666.7m2,比产量最低处理A1A1的648.62 kg/666.7m2,增产79.17,增幅12.21 %。此外,产量较高的组合有A3B2(氮肥10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A4B1(氮肥8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互作不显著。足穗、大穗、较高的结实率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蜀优217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高产栽培时,适宜的氮肥水平为10 kg/666.7m2-12 kg/666.7m2条件下,适宜的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可以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S0F0(秸秆0 kg hm~(–2)+纯NPK 0 kg hm~(–2))、SN0(秸秆9000 kg hm~(–2)+纯N 0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1(秸秆9000 kg hm~(–2)+纯N 11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0N2(秸秆0 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SN2(秸秆9000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3(秸秆9000 kg hm~(–2)+纯N 337.5 kg hm~(–2)+纯P 112.5kg hm~(–2)+纯K 90 kg hm~(–2))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 kg 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和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CK)2年平均增产6.3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2年平均群体生物产量增加2.9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2年平均灌浆期叶面积增加2.71%,光合速率提高4.80%。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kg hm~(–2)是辽北棕壤区春玉米生产比较理想的还田和施肥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毅 《中国种业》2017,(6):50-51
以安薏1号为材料,采用双因子裂区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安薏1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最佳处理组合为A_3B_3,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施氮量为300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