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凌源市林业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林业重点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创新特色、多措并举、实现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双赢,为建设绿色生态凌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介绍了凌源林业局创新工作机制的主要做法和通过工作创新实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双赢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关于完善林业贴息贷款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兴林富民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林业贴息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贷款难、期限短、利率高等诸多问题。建议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相关政策,建立起由政府推动、政策性银行主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社会资本广泛投入的有利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信贷投入机制,激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广大林业生产经营者投入现代林业建设的活力,释放林地的巨大潜力,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提出了全力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国家制定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政策的历史背景,分析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内在关系。笔者联系自身工作的森工企业,对森工企业的现状和在全国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分析,对森工企业今后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道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党组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科学总结我国林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思路,作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生态林业是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民生林业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与社会长远发展,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建设并重,才能够使经济持久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探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建设问题,为其对国民经济持久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本文针对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在简单了解了林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困境后,从制度改革、推广手段、知识培训、网络构建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推广方式,以此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系统结合林区"廉租房"、"危旧房改造"等工程,采取多种方式,改善了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林业生态移民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全面实施县域内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针对地方林场经营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对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各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繁衍地的环境,给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带来巨大压力等林业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的生态移民政策,把生态移民工程与国家扶贫攻坚等重大工程结合起来,把生态移民工程与加快城市化进程及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林下经济能统筹民生林业和生态林业的协调发展,是一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它既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力抓手,又是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让广大林农在坐拥青山绿水的同时,也能享受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该文介绍了巢湖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维持着氧气和CO2平衡的重要之地,也是林业经济的重点。造林工程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造林质量的提升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民生事业。林业生态对于社会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重视推动我国生态林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是从我国目前的生态林业情况出发,阐述了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策略思路等,旨在为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互联网+"是智慧林业的新机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慧化是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路径."互联网+"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在顺应时代新政的"互联网+"的背景下,林业信息化跨入了智慧林业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林业"开启了智慧林业的新生态模式,将"互联网+"与"大林业"结合形成去中心化的生态思维模式,将"大生态观"与"大数据观"结合形成智慧化的生态共治模式,将"众创"与"民生"结合形成政民融合的生态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安徽林业紧紧围绕服务“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生态和民生两面大旗,扎实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深化林业改革,现代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安徽林业建设的实践,为新时期全国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一面旗帜。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安徽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提出抓住城镇化建设新机遇,在安徽建立全国美丽林业示范省;坚持造林与营林并举,实现森林数量与质量双增;重视经济林生态化经营,促进经济林产业健康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台县是四川40个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之一,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成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三台现代林业产业要以现代林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四川丘区林业强县"为总目标,以构建"2+3"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和谐林业"为重点,力争十三五末林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实现翻一番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林业现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国有林场改革即将全面启动,将逐渐减少商业性采伐,林业的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靠山吃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本文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新体制,提出明确的林业发展方向。希望在林业实践中起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实 《新农业》2022,(4):63-64
当前,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仍需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多重抓手,实现生态与民生的共同发展.以辽西北地区为例,各地区在优化退耕还林过程中,要立足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实现退耕还林造林,提升抗击生态环境风险问题,充分挖掘林下种植发展路径.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对于持续发展现代林业...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9日,学院与黑龙江省林业厅签署干部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利明主持协议签署仪式,黑龙江省林业厅党组成员、省纪委驻厅纪检组组长姚虹和学院副院长方怀龙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张利明表示,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深化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保障和改善林业民生,形成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林业扶贫工作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林业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林业扶贫工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认真总结开展林业扶贫开发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把握国家重视扶贫工作的有力时机,搞好林业扶贫的总体设计,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引导,加强贫困山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为改善贫困地区生态和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下,城市污染的问题愈发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引发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越来重视,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少平。对于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通过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推广。进行林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绿化的重视程度,促进生态林业建设,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而目前在林业技术推广中,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应该对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林业技术,并科学的应用到生态林业建设中,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林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以及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型林业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建设树种丰富、林分稳定、效益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是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山川秀美和林农脱贫致富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
亚行贷款林业生态发展项目是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个利用国外贷款实施的林业项目.该项目从2012年10月份开始实施,严格按照项目可研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和计划执行,抓建设、抓管理、抓报账,促落实,提质量,增效益,对华亭县加快林果基地建设步伐、提高林果产业发展质量、实现县域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