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BHL促花素”在日本柳杉种子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4年在四川洪雅林场中子园试用BHL促花素诱导日本柳杉开花结实。结果表明,促花效果与注药时间、剂量、方位及母树大小均有直接关系。对4-6年生嫁接植株在6月中旬每株注射30mg可使雄花量增加2倍以上,种子品质明显提高;在7月底至8月中旬注射50mg,球果产量可提高40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1992~1994年在四川洪雅林场种子园试用BHL促花素诱导日本柳杉开花结实。结果表明,促花效果与注药时间、剂量、方位及母树大小均有直接关系。对4~6年生嫁接植株在6月中旬每株注射30mg可使雄花量增加2倍以上,种子品质明显提高;在7月底至8月中旬注射50mg,球果产量可提高40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单宁微肥在苹果园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单宁微肥,稀释500倍后,对红富士苹果叶面每年于盛花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各喷施1次,可使座果率提高13.0%-17.8%,产量增加19.8%-25.4%。  相似文献   

4.
红富士苹果西维因疏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疏果工效,1999年春季,在内邱县岗底村果园以红富士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西维因的疏果效应,结果表明,采用300-500倍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水溶液,在盛花期第3d至谢花后25d内进行喷洒处理,可使花序坐果率减少13.24%-35.23%,花朵坐果率减少53.25%-65.41%。  相似文献   

5.
树干注射几种有机磷农药后果实中原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梨和苹果为材料,树干注射4种有机磷农药后第13d分析,果实中原药残留分别为:氧化乐果1.9、2.4mg/kg,久效磷1.3、1.8mg/kg,水胺硫磷1.8、3.0mg/kg,甲胺磷1.2、0.8mg/kg;第25d果实中原药残留仅在苹果中测到水胺硫磷0.001×10-6~0.005×10-6,其余3种均未检测出。根据美国、日本的上述4种农药在苹果、梨中最高残留限量:甲胺磷、久效磷、水胺硫磷均为1.0mg/kg,氧化乐果2.0mg/kg的要求,建议安全间隔期为30d。  相似文献   

6.
通过树干注射ZWQ-1型果树复壮复绿Ⅱ号,进行了矫治缺铁黄叶病、缺锌小叶病、腐烂病的试验。注射后3d叶片开始复绿,10 ̄15d病叶恢复正常,叶经素含量提高195%;叶面积当年增加47.9%;单果重高68%;可溶性固形物高33%;产量增加99%;注射后180d腐烂病病斑自行脱落,持效期5 ̄6a。  相似文献   

7.
枣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活性及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枣尺蠖( Chihuo zao Yang) 核多角体病毒(CzNPV) 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及在山西太谷枣树林间防治枣尺蠖的试验效果。以不同浓度该病毒悬液浸渍鲜枣树叶,饲喂感染3 龄初枣尺蠖幼虫,病毒浓度对数值与死亡机率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 0 .231 + 0 .859 x ;LC50 及95 % 的置信限分别为3-65 ×105 及4-04 ×104 ~3-13 ×106PIBs/m L。以2-5 ×105 、1-25 ×106 、2-5 ×106 、1-25 ×107 和2-5 ×107PIBs/m L5 种浓度病毒感染3 龄初幼虫,其LT50 值分别为10-01 、9-57、9-08 、7-94 和7-49 d 。同一浓度病毒(2-5 ×106 PIBs/mL) 对不同虫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从2 龄的96-7 % 降低到4 龄的30-0 % ;LT50 值随着虫龄增大而增大,从2 龄的5-97 d 增加到4 龄的12-57 d 。在山西太谷枣林枣尺蠖幼虫2 龄、3 龄占85 % 时喷洒浓度为2-5 ×107PIBs/ mL 的病毒悬液,虫口减退率高,成本较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北红尾鸲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1997年的4月—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对北红尾鸲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迁徙期为2月上旬和10月下旬,种群密度为1.4只/km2。营巢期7d~8d,最早5月1日产卵,窝卵数为4枚~6枚,孵卵期12d~13d,孵化率69.35%,巢内育雏13d,出巢率62.90%。繁殖期的食物,动物性的占90.47%,植物性的占9.53%。  相似文献   

9.
1991-1994年在黎平、天柱杉木种子园,首次观察了本省杉木花芽分化时间,雌雄配子体形成、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研究了诱花剂,摸索了诱花剂使用的最佳时间和剂量,使用效果表明,对一年生嫁接植株的树干作一次注射,可提高雌球花量439%-495%,通过控制诱花剂的注射时间和剂量。能够调节植株雌、雄球花的比例;环割和断根对雌、雄球花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据对子代测定林历年的观测和分析,3-4年生时进行杉木家  相似文献   

10.
用MS培养配方为基本培养基,附加KT、6-BA、2。4-D、NAA及IBA等5种植物激素按不同水平与组合方式,以凤尾丝兰离体子房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培养过程中各分比阶段的激素效应。结果表明:脱分化,再分化及生根诱导各阶段,细胞激动素与生长素的种类、性质、绝对浓度及配合比例至关重要。KT3~5mg/L+2.4-D0.1~0.2mg/L可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但以KT4mg/L+2.4-D0.1mg/L效  相似文献   

11.
柞蚕抗菌肽D基因转化桉树培育抗青枯病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尾叶桉叶盘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优化 ,获得尾叶桉 (Eucalyptusuro phylia)叶盘外植体的再生植株。将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与尾叶桉U6无性系叶盘共培养 ,经愈伤组织诱导、卡那霉素筛选和植株再生 ,获得 2 0个小芽 ,再将小芽转入附加卡那霉素(Kam) 4 0 μg·mL- 1 的E3-B培养基中诱根 ,获得 8株存活且可再生的转化子。取转化苗叶片作胭脂碱合成酶活性检测电泳后呈阳性 ;分别以γ 32 p dCTP及地高辛标记柞蚕抗菌肽D基因作探针 ,与转化苗DNA作点杂交及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结果均呈阳性。以上结果表明 ,柞蚕抗菌肽D基因已整合到尾叶桉基因组中。将从桉树青枯病重病区分离的强毒青枯菌 (Pseudomonasspp .)株 (9910 16 )以 1× 10 9cfu·mL- 1 浓度接种转化试管苗 ,以未经转基因的尾叶桉U6 无性系试管苗为对照 ,结果表明转化苗接种死亡率 5 6 7% ,对照死亡率为 86 7% ,由此可推出导入柞蚕抗菌肽D基因的尾叶桉转化苗明显提高了对青枯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杜仲橡胶颗粒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复漂洗,离心法分离纯化了杜仲橡胶颗粒,SDS—PAGE分析发现杜仲橡胶颗粒含有十几种蛋白,其中以56ku、30ku2种蛋白的丰度较高,分别称之为EuRPP56和EuRPP30。对杜仲雌雄株的比较表明,杜仲雌株叶片、雌株树皮及果皮中橡胶颗粒蛋白均是EuRP30含量高于EuRPP56,而雄株叶片、雄株树皮中正相反。进一步分离纯化了杜仲橡胶颗粒中丰度较高的30ku蛋白,并制备了该蛋白的抗体。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的含胶细胞中有阳性反应,而其它细胞无阳性反应。以上工作为研究杜仲胶粒结合蛋白功能以及阐明杜仲胶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山松与马尾松基因渐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渐渗是指一个种的遗传物质通过杂交与反复回交穿越种间障碍转入到另一个物种内的现象 ,又称渐渗杂交 (IntrogressiveHybridization) (Anderson ,1 95 3 )。松属是一个种间杂交比较容易的属。关于松属的种间杂交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而关于黄山松与马尾松的自然杂交 ,却一直存有争议。黄山松分布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高山 ,海拔 70 0m以上。马尾松广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 ,垂直分布于海拔 70 0m以下 ,长江中上游地区 ,其垂直高度可达 1 2 0 0~ 1 5 0 0m左右。在黄山松与马尾松共同分布地…  相似文献   

14.
竹缺爪螨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竹缺爪螨( Aponychuscorpuzae Rimando) 营两性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产雄卵;雌螨日产卵1 ~2 粒,一生平均产卵9-8 粒;林间自然性比为2-35∶1 ;该螨以雌成螨和卵滞育,11 月中旬入蛰,3 月上旬出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螨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从卵到成螨产卵有效积温为280-76 日度,发育起始温度为13-32 ℃。该螨还可取食苦绿竹( Dendrocalam usbasihirsuta) 、长毛米筛竹( Bambusa pachinensis) 、半耳箬竹( Zndrocalmuslongiaurtus) ,并完成其生活史,在麻竹( Dendrocalamopsislatiflorus) 、毛金竹( Phyllostachysnigra) 上不能存活,在苦绿竹上完成1 代需18-4 d;降雨的冲刷及浸水对幼、若、成螨存活影响较大,短期浸水对卵孵化影响不大,浸水1 d 后卵孵化率降至30-65 % 。利用灰色关联度(The Gray Sequence) 方法分析湿度、气温、降雨量、天敌4 个因子对该螨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 个因子对幼、若、成螨数量消长的关联序为湿度> 降雨量> 天敌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7个地区的1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a 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Operon公司)对13个菌株共扩增出81条RAPD带,其中69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断的85.2%。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608~1.000之间,各菌株之间的差异在0~33.1%之间,并建立了聚类树状图。13个菌株在相似性76.1%时被分为4个类群:Ⅰ组包括秦岭宁陕火地塘C的2个分离物,Ⅱ组为火地塘B的1个分离物;Ⅲ组为青海西宁、互助,陕西太白宝太路、宝鸡天台山、周至厚畛子(HZa)等5个地区的8个分离物;第Ⅳ  相似文献   

16.
用RAPD分析麻核桃起源与分类地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麻核桃、核桃楸、核桃、奇异核桃和核桃×核桃楸的人工杂种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选用28个10bp随机引物扩增出332个DNA片断,片断大小在259bp~3054bp之间,其中243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断的732%。依据扩增结果进行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析,据此构建聚类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楸×核桃的天然杂交是麻核桃形成的主要机制;在麻核桃形成过程中,核桃楸的遗传贡献率大于核桃;在胡桃属分类中,麻核桃应归为核桃楸组,这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松属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PCR和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技术,获得了分属于松属(Pinus)两个亚属Pinus和Strobus12个松树种coxI、atp6和orf25三个线粒体基因DNA片段的序列。发现coxI基因的DNA序列在属内没有任何变异,但atp6和orf25在两个亚属间和亚属内出现了较多的碱基置换。这说明尽管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有较多的RNA编辑(RNAediting)存在,可促进DNA序列的变异,但促进程度因不同基因而异。依据atp6和orf25所做的系统进化树不仅与分类结果一致,而且进一步表明了亚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尽管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比叶绿体和核DNA变异小,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变异仍适于研究裸子植物亚属甚至组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锥栗对栗疫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文硕 《林业科学》2001,37(Z1):90-93
健康的锥栗(Castanea henryi)皮层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与抗感病性之间不相关.不同抗病性的锥栗品种接种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tttca)后,PAL比活力均上升,接种144 h后,PAL比活力抗病性强的品种比抗病性弱的品种高.接种前以及接种后的各个时间内,木质素含量都是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绿原酸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之间不呈规律性的相关,从绿原酸对栗疫菌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结果可知,锥栗体内的绿原酸浓度不足以影响栗疫菌.可见,接种后的皮层PAL比活力以及接种前、后的皮层木质素含量可作为衡量锥栗抗病性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云南红豆杉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垂直板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了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雌配子体的5种等位酶,并以10个基因位点编码的5个酶系统,分析了滇西北3个云南红豆杉天然种植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是0.77;群体的平均杂合性观察值是0.302;预期值为0.3320;每个基因位点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是2.05,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是1.466。对10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测定表明,种群间的分化占14.66%。总的基因多样性约85%产生于种群内。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118。  相似文献   

20.
木霉菌对杨树树皮溃疡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高克祥  刘晓光 《林业科学》2001,37(5):82-86,T002
应用哈茨木霉(Trichodema harziaunm)T88菌株和深绿木霉(T.atroviride)T95菌株分别与杨树烂皮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进行了平皿对峙培养和载片对峙培养;并研究了两种木霉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菌落的影响和其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两种木霉菌的重寄生现象。结果表明:对峙培养中木霉菌T88和T95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木霉菌均能产生挥发性代谢物质并不同程度地抑制病菌菌落的生长,在密闭条件下T95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0.30%。两种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质可以强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重,并具有热稳定性。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木霉菌的菌丝在病原菌的菌丝上平行或波浪式生长,并在其上产生钩状分枝、吸器或附着胞吸附于病原菌的菌丝上,或穿透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或使病原菌的菌丝细胞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