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江县稻-稻-豆一年三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稻-豆栽培模式在墨江县低热河谷地区的推广试验,获得了稻豆双收的成果,实现了一年三收的目标。作者介绍了墨江低热河谷地区稻-稻-豆一年三收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陈佳祥  赖德才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227-227,231
菜-稻-菜高产栽培技术是清流县在实施三明市政府组织的全市粮钱丰收竞赛活动中总结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模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介绍了菜-稻-菜高产栽培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农民以种植烟叶、水稻、蔬菜(莴苣)及柑橘为主,多年来推广烟-稻-菜栽培模式效益显著,重点介绍了烟后稻和稻后菜(莴苣)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发挥皖南油菜生产优势,积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保障水稻面积的稳步增加。围绕品种和栽培方式宣州区在本省率先开展了“油-稻-再生稻”周年三熟制试验示范。通过开展油菜茬再生稻栽培模式探索,实现一年三收,在实现扩油稳粮任务的同时,提高农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稻—稻—菌三熟栽培模式是经济环保的栽培模式。该文介绍稻—稻—菌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早杂优、晚季稻、稻后菌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稻田养鱼已从传统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现代综合种养殖模式转变。“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渔”共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保证整个生产环节不对外排放污染物,实现污染物的自我消纳。“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稻渔模式中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稻田,在闲置稻田上进行空心菜、生菜和鱼腥草等浮板蔬菜种植,以提高稻田利用率,使整体经济效益更高。这种模式在水稻稳定产出的前提下,还能产出水产品和蔬菜,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西北稻区开展的"‘稻-花-菜’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是一种粮、经兼顾的耕作制度,水旱轮作的循环种植模式,既实现了不同种类农作物间的分段轮作,又解决了稻区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长期连作致使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的问题,避开了不利的气候因子,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一亩菜(瓜)、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水稻栽培原理为指导,开展“稻-鸭-虾”高效复合种养的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分析,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该复合种养模式下稻、鸭、虾产量和经济效益及综合生态效益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当地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积极性得到提高。2006年全乡共发展蔬菜面积2万多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解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突出矛盾的问题。根据当地气候有利条件,摸索出“菜-稻-菜”高山栽培模式。该栽培模式经过示范、试验,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目前正逐步在全乡推广。  相似文献   

10.
稻—稻—木耳轮作栽培是一种典型的提高冬闲田利用和增加农民收入模式,具有生态高效的特点,不仅可以优化农田生态系统,而且可以提高栽培经济效益。因此,文章以稻—稻—木耳轮作栽培模式为对象,阐述了这一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结合贺州八步稻—稻—木耳轮作栽培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广东省稻 - 稻 - 菜三熟种植区域化肥施用量高,土壤酸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风险高。研究了碱性物料对稻 - 稻 - 菜三熟耕作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2015—2017 年在广东省台山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施用熟石灰(Lime)、酸性土壤调理剂(ASC)和常规施肥对照 3 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作物养分含量、产量和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ASC 处理周年产量最高,其次是 Lime 处理,对照最低。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冬种四季豆较对照增产较大,而早、晚稻的产量基本一致。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早、晚稻有效分蘖数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在冬种蔬菜季,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作物磷含量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趋势。与对照相比,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显著提高土壤 pH 值,其中 Lime 处理在冬种蔬菜季、早稻季和晚稻季的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而 ASC 处理仅在早稻季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提高趋势,其中冬种蔬菜季的增幅较大;但对土壤容重、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没有影响。与对照相比,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其中冬种蔬菜季的增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稻 - 稻 - 菜三熟种植系统中,施用石灰和酸性土壤调理剂均可达到改酸效果,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冬种四季豆、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其中冬种蔬菜季对碱性物料的响应更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石灰和酸性土壤改良剂可作为广东省稻 - 稻 - 菜三熟种植区域酸化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其中石灰的改酸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马铃薯-中稻-菜(甜豌豆)栽培模式中的马铃薯、水稻、甜豌豆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稻-稻-四季豆”种植制度下不同周年养分调控策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广东省“稻-稻-菜”种植制度的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CK,常规施肥;LNP,早稻季氮、磷减施20%,冬种四季豆和晚稻季等量施肥;OLNP,冬种四季豆磷减施10%,早稻季减氮10%,晚稻季减磷10%。比较不同处理对作物养分含量、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LNP处理的周年产量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CK,OLNP处理最低。LNP处理和OLNP处理的作物氮、磷、钾含量与CK没有显著差异。OLNP处理可降低冬种蔬菜季土壤有效磷含量,降幅达9.71%;LNP处理早稻季的土壤氮含量显著低于CK,降幅为16.76%。LNP处理显著提高早稻季土壤蔗糖酶活性,OLNP处理的早稻蔗糖酶活性也较CK提高,而3个处理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β-葡糖甘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LNP处理周年减少氮、磷用量6.25%和5.62%,可有效降低土壤氮、磷含量,减少养分流失风险,且作物不减产,为“稻-稻-菜”种植制度下较优的周年养分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稻-草-鹅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就稻-草-鹅种养模式的含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以期为稻-草-鹅种养模式的广泛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农民以种植烟叶、水稻、蔬菜(莴苣)及柑橘为主,多年来推广烟—稻—菜栽培模式效益显著,重点介绍了烟后稻和稻后菜(莴苣)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射阳县不断改变稻麦传统种植模式,探索稻经和稻菜新模式,其中早春马铃薯+水稻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累计示范面积105hm2,有利于预防马铃薯栽培连作障碍,提高了马铃薯和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在早春马铃薯栽培的地块选择、种子准备、栽培管理与采收等环节提出一系列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对红壤稻田的轮作制度布置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促使分蘖速度加快,增加水稻有效穗和粒数,早稻有效穗比稻-稻-冬闲(对照)增加83.1万/hm2,每穗粒数比稻-稻-冬闲增加29,晚稻有效穗比稻-稻-冬闲增加48.0万/hm2,每穗粒数比稻-稻-冬闲增加18。(2)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使水稻生育期延迟2~7d成熟,结实率比稻-稻-冬闲降低3.1%~5.1%;(3)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是生物产量,水稻稻谷总产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54081.1kg/hm2,增幅26.4%;水稻稻谷平均产量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1088.0kg/hm2。水稻稻草总产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44109.1kg/hm2,增幅27.1%;水稻籽粒平均产量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882.2kg/hm2。  相似文献   

18.
望谟县菜—稻—菜一年三熟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望谟县一年三熟菜—稻—菜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省盘山县太平农场开展了稻-萍-蟹无公害农业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萍-蟹2、3处理水稻分别增产5.79%、1.69%,而稻-萍-蟹1处理与对照相比减产2.03%,稻-萍-蟹系统增收河蟹103.95—170.85kg·hm-2;稻-萍-蟹系统与对照相比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12%—20%、全磷增加了15.7%—30.3%、全钾增加了40.9%—49.7%,有机质增加了20.4%—36.2%;稻-萍-蟹1、2、3处理杂草量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5%、50%、15%;稻-萍-蟹共生模式是北方水田区无公害农业最佳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从早稻、晚稻、油菜大田生产的品种选择、播种期、集中育秧、机械整田、机械插秧、大田管理、机械收获等技术进行规范,从而集成稻-稻-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