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利用大棚养鱼废水进行虾参生态养殖的可行性,2000年3月莱阳市羊郡渔业技术指导站开始利用大棚养鱼废水进行虾参生态混合养殖试验,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克氏螯虾俗名小龙虾,2007年在凤台县丰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改造33.3hm2稻田进行小龙虾生态生态养殖新模式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水产科技》2006,(4):8-8
海丰县赤坑镇创新养殖方式,大胆实行池塘生态养殖,进行虾鱼混养,取得良好效益。该镇养殖户曾汉珍去年采用虾鱼混养,纯利2万,比单养虾增值1万。该镇被省定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点。  相似文献   

4.
江苏盱眙县明祖陵镇渡口村养殖户麻顺和,2007-2008年用30亩池塘进行淡水龙虾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9月底除存塘虾作为第二年种虾外,累计捕获商品龙虾3824千克,销售产值137664元,纯利润达到75725.2元,平均亩纯利达2524.1元。尝到了甜头的他2009年扩大了养殖规模,又承包了120亩池塘进行小龙虾养殖。现将养殖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微孔管道增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兴化市水产养殖户张建楼,利用微孔管道增氧新技术,在西郊镇发展鱼、虾、蟹高密度高效生态混养养殖技术。在一口10亩池塘里,利用网箱集约化养殖泥鳅,箱外养殖青虾,2007年该塘生产泥鳅5250千克,平均亩单产525千  相似文献   

6.
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螫虾)以其口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为普及提高淡水小龙虾的养殖技术,向市场提供优质无公害小龙虾,于2006年3月-2007年3月共同参与了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高效渔业“万亩淡水小龙虾生态高效混养”项目实施,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叮当河(1500×667m^2)等流域池塘河沟进行推广养殖。本文总结了在叮当河东进行的常规池塘生态养殖小龙虾高产高效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自1997年我国进入对虾养殖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2007年对虾养殖产量126万吨,占世界养殖对虾产量的40%。华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产量显著提升,养殖对虾产量由1992年不足4万吨发展到2007年超过70万吨,占全国养殖对虾产量的55%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克氏螯虾的养殖技术,笔者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进行了低标准池塘养殖克氏螯虾高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济宁市任城区许庄街  相似文献   

9.
1996年5-10月利用3口共11亩池塘进行罗氏沼虾单养高产试验,养殖前期侧重利用温室中间培育大规格虾苗,清塘肥水,及采取措施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养殖中期侧重强化饲料投喂,预防浮头,及调控好水质;养殖后期侧重采用综合的生态方法促进虾蜕皮生长,保证出塘虾质量,及商品虾捕捞均衡上市,经过4个月左右的养殖,平均亩产虾144.4kg,最高亩产226.5kg,平均亩净利润3458.6元。  相似文献   

10.
在群众性的土池养虾生产中,应用有益微生物生态环境调节剂和水产养殖专用肥进行肥水、调水和生态防病,全程没有使用抗菌素等其他药物,养殖50天,部分虾已达110-120尾/kg的规格,虾只活泼健壮,色泽鲜艳,饱满结实,无外观病症。新开发的池塘池底无黑泥淤积,呈清新黄泥色;养殖多年的池塘,原来黑化的淤泥,表层2-3cm处已经转成黄泥色。养殖实践表明,以调控生态环境为主要措施进行对虾养殖,不仅能促使对虾健康生长,品质优良,获得好的收益,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改良、保全、修复。  相似文献   

11.
很多时候就是“经验”害了我们!已有的养殖“经验”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难以接受新观念。虾很多人都会养,近几年各地探索了多种养殖模式,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前些年倡导的对虾高健康养殖系统推动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迅猛发展,使得对虾养殖总产量节节攀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生产实践中,许多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量而导致虾病越来越多、虾生长越来越慢,2000年前后养到规格30尾/500g左右一次性卖虾只需养殖七、八十天左右,而近两年绝大多数都得养一百多天,虽说与虾苗的质量退化有关,但也不能否认养殖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如一直困扰广大养殖户的“偷死”、“耗底”问题,往往造成死大虾、饵料系数高、养殖成本高;同时该系统推崇放苗前水体的彻底消毒处理,导致养殖过程中水质难以稳定,养殖期间的消毒又导致虾的应激问题。近些年所倡导的生态养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养殖”,只不过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少用消毒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也同样追求高产高效,但这一方式经常导致虾病严重、成功率较低。八十年代大水面养虾确曾出现过真正的生态养殖,每亩放苗三、四千尾左右,基本不投料,只是肥水培养饵料生物,虾生长快、发病少,对环境基本没什么污染,但因为产量低且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全面推广,养殖户也总是想追求最大效益而高密度放苗。据笔者多年从事养虾技术服务的实践观察,许多人在养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养殖观念,现提出,希望与广大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洪萍 《水产科技情报》1997,24(3):131-132
松江县的罗氏沼虾养殖洪萍(上海市松江县畜牧水产局,201600松江县的罗氏沼虾养殖始于80年代初。那时,只有个别水产场队自发引进罗氏沼虾苗进行养殖试验,但年终都没有产量反映。1987年,新桥特种水产养殖场于6月27日购回1万尾虾苗,放养在面积为667...  相似文献   

13.
梭子蟹去雄养殖与虾贝生态混养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4年开始,象山县就开始进行梭子蟹去雄养殖试验,经过3—4年的发展,全县梭子蟹去雄养殖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到2008年底全县推广该技术面积达到600hm^2,仅高塘岛乡养殖面积近200hm^2,同时与生态混养技术紧密结合,开创了蟹-虾-贝生态混养高效养殖模式。据统计,该养殖模式每667m^2可以出产梭子蟹60~70kg、缢蛏200kg、脊尾白虾15—20kg,  相似文献   

14.
张新明  付宁 《齐鲁渔业》2006,23(4):41-42
凡纳滨对虾(L.vannamei boone)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该虾种已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各地进行了人工养殖(刘恒等,1998)。随其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虾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近年来,随着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的发展,一些微生态制剂开始应  相似文献   

15.
蟹虾高产高效池塘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和青虾虽然都是甲壳类水产动物,但其生态习性各不相同,两者同池混养,可以增加池塘的产量,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2002年,笔者进行了河蟹、青虾池塘高产高效生态养殖试验,上半年以养虾为主,下半年以养蟹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论虾贝混养的生态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虾贝混养的生态调控项福亭,杨静,张益额,安邦超(烟台市水产局,264001)(烟台市水产研究所,264001)山东省烟台市在虾贝混养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虾贝混养使虾池变成两个以上养殖品种的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对变化了的生态加强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内陆渔业资源,充分发挥大水面经济效益,2008年东营市卓远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投资388万元在孤北水库实施了中小型水库渔业综合生态养殖技术项目。该项目以东营市金辉老年科技开发中心内部退休渔业技术人员为技术依托,进行水库生态养殖技术指导,实现了鱼、虾、蟹多品种立体养殖丰产丰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中小型水库渔业综合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虾Penaeus(Marsupenaeus)japonicus Bate,俗称花虾、青尾虾、竹节虾,是南海北部重要的经济虾类,近年来,日本和台湾已把此虾发展为主要养殖品种之一,为了探索日本对虾在本地区养殖的可行性,我市于1990年进行了养殖试验。首次在陆丰县甲东养虾场利用400亩虾池,以自然苗进行第一造养殖,初获成效,平均亩产为25公斤。  相似文献   

19.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1,26(12):21-22
斑节对虾是合浦乃至广西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1988年开始引进合浦养殖,1999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733公顷,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993年全国普遍出现暴发性虾病后,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做好虾病的综合防治,实施对虾健康养殖进行不懈努力,虽然仍未能摆脱虾病的困扰,但是探索出许多养虾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地减少虾病发生。笔者阐述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是我县1999年对如何进行低产虾塘技术改造,实施对虾健康养殖建立…  相似文献   

20.
邱国 《水产科技》1998,(4):26-27,31
对虾养殖从19993年全国性暴发虾病以来,虾病一直困扰养虾业的发展。发生这样严重的虾病,持续时间这样长,是由于外界环境的突变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对虾机体自身无法抵制,导致疾病的发生。养殖生态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对虾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