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利用甘蔗渣袋栽毛木耳,生长周期短,工艺简单,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目前,蔗渣袋栽毛木耳已在闽南一带迅速发展,年生产量近一千万袋,并创造了每百公斤干蔗渣产干毛木耳20公斤的高产水平。现将其高产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栽培季节毛木耳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但仍以春,秋两季最为适宜,其产量高,品质好,较易  相似文献   

2.
利用甘蔗渣袋栽台湾毛木耳,生产周期较短,工艺简单,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目前甘蔗渣袋栽台湾毛木耳已在闽东闽南一带迅速发展。我所从去年九月引进台湾毛木耳,经过多次的实验和两年来的探讨,经菇农栽培试验,选育出新菌株231号和243号优良品种,创造出每百公斤(干)甘蔗渣产木耳干品达25公斤的高产水平。(一)栽培季节:台湾毛木耳在南方一带一年四季利用室内、野外袋栽均可,一般以春、秋两季最  相似文献   

3.
袋栽毛木耳,往往因培养料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而造成不出耳或出"拳耳"(指菌袋开洞后不能开片的耳蕾),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在高温干旱的夏季栽培毛木耳比较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鉴香菇袋栽菌简浸水催菇的办法,1990年夏季试种了900袋毛木耳,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培养料配方蔗渣40%,杂木屑36%,麸皮20%,白糖1.5%,石膏1%,碳酸钙1%,尿素  相似文献   

4.
木耳栽培方法多样,如室内外袋栽、套种间作、床栽等,一般生物效率在80~100%,后期水分管理困难,大面积产量偏低。为了提高袋栽单产,笔者对出耳后期的菌袋进行了覆土试验,取得高产效果。(一)试验材料毛木耳AP_4,引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培养料配方为棉子壳60%,稻草20%,麸皮18%,石膏粉和白糖各1%,含水量60%左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受毛木耳干品价格低迷的影响,屏南县袋栽毛木耳规模有所缩小,主要以边远村落零散种植为主,各种植户之间缺乏经验交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生产过程中,常因某个环节操作不当,引起大批量菌筒污染报废,造成栽培失败。在近几年推广毛木耳袋栽技术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提高菌筒成品率的技术措施,供同行参考。1优化栽培种配方,提高菌种活力培养健壮的菌种是生产中提高菌种成活率、降低菌袋污染率的有效途径。毛木耳菌丝与香  相似文献   

6.
木屑袋栽毛木耳,成功率高,出耳快,产期集中,整个生产周期仅4个多月,生物效率可达120~160%,不论山区或平原都可栽培。本文主要介绍毛木耳室外木屑袋栽技术。(一)栽培季节毛木耳是一种偏高温型菌类,菌丝在10~40℃均能生长,适温为22~32℃;子实体发生温度18~34℃,适温为22~32℃。在我国南方,一年可安排春秋两季室外栽培。春栽接种要求在4月中旬前结束,5~7月为毛木耳盛产期;秋  相似文献   

7.
傅玉红  王克 《食用菌》1998,20(3):33-33
毛木耳袋料栽培,具有原料来源广,不受森林资源限制,易于种植等优点.在北方6~8月气温高,不利于平菇生长.为此,我们利用闲置的蔬菜塑料大棚,采用袋栽法对两个毛木耳菌株进行了不同栽培料的对比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袋栽白背毛木耳菌种优质生产技术郭翠英(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361006)白背毛木耳干耳黑面白背,朵大肉厚,销路好,价格高,适合国际市场需要,发展势头好,近几年在福建闽南地区利用塑料荫棚进行墙式袋栽,一户(场)栽培量达数万袋,数十万袋至数百万袋,...  相似文献   

9.
随着食用菌代料资源的拓宽,木耳代料栽培技术也在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由于毛木耳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易推广,在我们多年试验和栽培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了木屑袋栽毛木耳的高产配套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筛选复壮优良毛木耳品种 经我们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Au897、杂交40、黄背毛木耳较为适宜木屑袋式栽培,其中以Au897、杂交40表现最好。这三个品种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生活力强,污染率低(污染率Au897为5.6%,杂交40为6.6%,黄背木耳为16.5%),平均生物学效率:Au897为137.68%,杂交40为114.08%,黄背木耳为123%。 (二)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毛木耳系中温偏高品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而子实体在22~30℃范围内生长均良好。根据我省的气温条件,春耳期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人工栽培猴头是以瓶栽为主,成本高,工艺繁杂,产量较低。我校菌种试验站,在利用甘蔗渣瓶栽猴头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参照古田银耳袋栽法,于1982年先后进行了三批蔗渣袋栽猴头菌试验,获得初步成效(见照片1)。现将试验结果及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猴头菇栽培主要有瓶栽、袋栽两种方式。袋栽又有长袋、短袋之分,其中长袋栽培成本低、产量高、花工少,但长袋栽培往往畸形菇、光头菇较多,产品质量差,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为解决这个问题,经两年多的试验,摸索出室外层架式栽培技术,1993年春在全县全面推广,仅童游乡徐挡村就栽培了300万袋,产猴头菇干晶120余吨,产品质量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袋栽常因霉菌污染导致失败,而且又多发生于中后期.因此,改进栽培方法,提高头潮耳产量的比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一)材料与方法黑木耳菌种为Au83004菌株.聚丙烯袋规格17×33cm.每袋装干料300g.1988年4月29日将菌袋移入耳房,设五种开袋处理:①在袋上划8个3cm长的"+"字,上下两行成品字形,共40袋;②在袋上划8个长3cm的"V"形,上下两行成品字形,共40袋;③袋子上下各环割一周,带宽8mm,两周相距6cm,共20袋;④脱去塑料袋,共20袋.分别取划"+"和"V"形的菌袋20袋挂于耳房铁丝上,袋距15cm.另20袋置湿沙上,袋距15cm(在铁丝下  相似文献   

13.
采用塑料袋栽培猴头其产量不低于瓶栽,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据我们试验头茬菇,每袋产量在0.225公斤左右,还能出第四潮菇。只要把好关键技术,就能获高产。现将袋栽猴头的栽培要点简述如下。 (一)菇房要求:袋栽猴头一般要求普通瓦房达到保温保湿又有通气窗即可。生产规模大小根据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袋栽和块栽对凤尾菇产量的影响,简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分别在闽西的漳平市和闽北的南平市对凤尾菇进行扩繁栽培试验。从1994年9月到1995年5月所做的试验表明,袋栽凤尾菇的产量比压块的高。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当前毛木耳外销供不应求,而内销市场却供过于求,这些致使产品销售不出,价格下降,生产者受冲击,经营者赔本,其原因都是产品质量低劣而造成的。为克服上述原因,使毛木耳畅销起来,在袋栽毛木耳工艺上必须抓住几个重要的技术要点。 (一)水分:毛木耳是一种喜湿的菌类,但在栽培过程中它的水分需求是不同的,必须视天气变化来管理。一般刚开洞的菌袋要保持90%的相对湿度来进行催耳,这期间不能直接在袋口上喷水,只能在空间喷雾来控制栽培场所的湿度。方法是可将开洞后的菌袋直立排放于床架或地面上,复盖薄膜,待原基形成后方可吊挂。菌袋吊挂之  相似文献   

16.
我县猴头菇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栽培方式历来采用玻璃瓶进行栽培。近年来猴头菇产品十分畅销,玻璃瓶栽培猴头已适应不了市场的要求。为此,1990年我们对猴头菇栽培技术进行了改革,使用塑料袋替代玻璃瓶栽培猴头菇的新技术。为了探索袋、瓶栽与猴头菇产、质量的关系以及管理技术等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进行了瓶栽与袋栽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豌豆秸秆栽培料进行不同配方的平菇袋栽试验 ,结果表明 ,生长于不同配方中的平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不同 ,最佳配方为B ,C次之 ,其生物学效率和产量分别为 310 %、 6 2 0kg/ 16 0袋 ;2 90 %、 5 80kg/ 16 0袋 ,在当地平菇栽培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我县有三家日榨5100吨的糖厂,年产蔗渣10多万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蔗渣袋栽毛木耳试验,获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每百公斤干料可产干耳16~20kg,最高可达30kg.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栽培适期由于毛木耳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我县每年9月至翌年5月中旬均可栽培.(二)材料选配选无霉变的蔗渣,晒干除去杂质.配方为蔗渣80~90%,麸皮15~20%,蔗糖1%,石膏  相似文献   

19.
猴头菇袋栽和不同口径瓶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梅 《食用菌》1997,19(6):35-36
猴头菇的栽培常采用袋栽和瓶栽法,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瓶栽时,口径大小及科面距瓶口高度等因素对猴头菇的产量和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笔者通过实验,总结出瓶栽猴头菇的最佳方法,并与袋栽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袋栽法能有效提高猴头菇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包著勤 《食用菌》2004,26(3):29-30
草菇袋栽高产技术是草菇栽培史上的一大创新,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草菇栽培产量低、产量不稳、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同时采用袋栽模式,为草菇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草菇袋栽每100kg稻草可产鲜菇40kg。为了使生产者更好地掌握该项技术,提高生产效益,现将有关技术问答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