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植物进行无性繁殖已在许多种植物上获得了成功。苎麻腋芽培养与繁殖具有较高的繁殖系数,芽形成根的时间短,而且移栽的成功率较高。因此对苎麻腋芽培养繁殖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并已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条件。目前用于苎麻培  相似文献   

2.
微绿苎麻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苎麻种质资源长期稳定保存的方法,本文以微绿苎麻作为研究材料进行了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条件下微绿苎麻茎尖和腋芽快速繁殖的最佳培养基配比分别为1/2MS+6BA(1.0mg/L)和1/2Ms+6BA(0.5mg/L),在此培养基中出苗率分别达到75.1%和94.7%;玻璃化超低温培养过程中,适宜微绿苎麻外植体的预培养时间为2天,预培养蔗糖的含量腋芽为40g/L,茎尖为50g/L,装载的时间为20min,PVS2保护剂处理的时间为10min,最佳配比之下通过玻璃化包埋超低温处理,腋芽的TTC检测活力最高为48.67%,茎尖为21.38%,在恢复培养中获得11株腋芽苗.  相似文献   

3.
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外植体、培养基、生产工艺、试管苗素质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主要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管和  李人圭 《中国麻作》1983,(2):23-24,F002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和 《中国麻业》1986,(2):27-28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苎麻的繁殖方法日见增多,苎麻科研生产工作者对此各定其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为此,拟对苎麻的繁殖方法进行探讨。区别异同,统一名称,以利于生产和学术交流。苎麻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瘦果内含一粒种子,可以进行正常的有性繁殖。  相似文献   

6.
苎麻抗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雨成  罗中钦  佘玮 《作物研究》2009,23(4):283-286
就苎麻在各种重金属矿区的分布调查、目前开展的苎麻抗重金属的研究及苎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优势进行了综述。苎麻具有抗逆境能力强、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根系庞大、生物产量高等特点,可以弥补现有植物修复的缺点和不足,是较理想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资源。  相似文献   

7.
甘蔗腋芽苗大田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蔗糖》1998,(1):25-26
甘蔗腋芽苗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依托,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以工厂化生产方式繁殖的甘蔗幼苗。与传统的甘蔗良种繁殖方法相比,甘蔗腋芽苗繁殖技术有如下优点:①繁殖速度快,一般一个甘蔗芽一年可繁殖生产10万株左右甘蔗苗,能使新育成的或新引进的、种源稀少的甘蔗良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从而充分发挥良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甘蔗腋芽苗无病健康,可减少病虫害的传播蔓延;③生产数量相等的种苗所占用空问及土地面积少,且不受季节的限制,全年都可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秋水仙素处理对苎麻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湘饲纤兼用苎1号腋芽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不同的时间,结果显示:用1.8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48 h,苎麻株高、茎粗和分株力状况较好;用1.5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苎麻的原麻产量较高;用5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苎麻的纤维强度较好;用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苎麻的纤维支数最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茎粗、纤维强度和分株力呈显著性正相关;纤维支数与株高、茎粗和纤维强度极显著负相关。接近半致死剂量的处理组合为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腋芽72 h,其致死率达到43.33%,秋水仙素诱变当代的农艺性状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9.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它可以用种根繁殖和种子繁殖。而现在对苎麻种子繁殖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发喂苎麻生产根本不能用种子繁殖,理由是苎麻种子繁殖容易产生分离变异,皮层薄,产量低,纤维品质变劣,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苎麻种子繁殖成本低,发展面积快,生长旺盛,产量高,纤维品质并不比种根繁殖的差,虽有变异,只要注意选择品种和麻苗,在生产上仍可采用。  相似文献   

10.
苎麻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培养是保存苎麻种质资源、进行快速繁殖的有效方法,并且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苎麻品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开展了苎麻组织培养研究,本论文从不同基因型、不同的外植体、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激素对苎麻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苎麻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甘蔗腋芽液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外植体、培养基、生产工艺、试管苗素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开展甘蔗腑芽体培养快速繁殖主要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开展甘蔗组培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管和 《中国麻作》1986,(2):27-28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苎麻的繁殖方法日见增多,苎麻科研生产工作者对此各定其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为此,拟对苎麻的繁殖方法进行探讨。区别异同,统一名称,以利于生产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3.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苎麻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苎麻的繁殖方法,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是用苎麻的地上茎、地下茎为材料繁育新个体的方法,又叫种根繁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繁殖是采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亦叫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15.
甘蔗侧枝快繁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经消化,吸收、改进形成的一项良种繁殖新技术,该技术经多次去除蔗茎顶端优势,使腋芽抽发侧枝,通过假植培养生产出大田用种苗,繁殖倍数高达40倍,并保持良种种性,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繁殖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甘蔗腋芽培养苗假植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腋芽培养假植成活率较低,是目前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加速甘蔗种苗繁殖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别从壮苗炼苗、一级苗假植、二级苗假植及大田移栽等环节阐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甘蔗腋芽培养苗假植管理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7.
苎麻组织培养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加速繁殖苎麻育种优良材料,1979年春夏季我们对苎麻的侧芽、地上茎切段、地下茎切段、叶片等分别进行组织培养,摸索植物激素对苎麻愈伤组织诱导以及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目前得到大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了根,但未分化出芽。在培养中侧芽能生长,其基部长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大量的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一种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茶树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有效的繁殖方法。腋芽的离体重复增殖可通过促进腋芽增生的办法而获得,利用这一过程,从开始的50个节段外植体培养在一年之内获得3万——3.5万株茶苗是完全可能的。另外,本文对这一技术应用到其它令人兴奋的领域,如种质保存、抗病及抗逆性植物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茶树微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浩  李素芳 《中国茶叶》1996,18(2):29-31
微繁殖技术也就是植物的离体无性繁殖技术,其目的是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通过体外无菌培养获得大量的植株.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用尽可能少的外植体培养材料,例如一个茎节切段,通过不断的继代培养,繁殖出尽可能多的植株体.微繁殖研究历史在茶树生物技术领域中,微繁殖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起步最早,取得的成就也最大.通过过去几十年无数研究者的努力,可以说一个比较可靠、实用的茶树微繁殖系统已经建立,可以在某些不必考虑繁殖成本的情况下使用.最早的茶树微繁殖研究报道见于1984年Phukan和Mitra对茶茎节外植体的培养,之后,Arulpragasam和Latiff也报道了茶茎尖和带腋芽茎段培养中新梢的形成.Nakamura在1987年第一次报道了在茎尖培养中得到了生根和再生植株,1988年又在腋芽培养中得到生根植株.1990年,Sarathchandra和Arulpra-gasam采用来自田间植株的茎节作为外植体,建立了实用的茶树体外繁殖方法,一年中从50个外植体得到36153个新梢.  相似文献   

20.
田庭甫 《中国麻作》1984,(3):19-22,35
过去,湖南发展苎麻生产多采用种根繁殖,一些老产麻区习惯用大种根繁殖,每块种根200—400克,用量大,繁殖系数低,挖1亩老麻仅扩种5—8亩新麻,很不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为了加速苎麻良种的推广,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我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细切种根的适宜重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