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保种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微卫星标记特点,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畜禽保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过程。【方法】选择30个均匀分布于基因组、具有4—10个等位基因的标记位点,位点间无相互作用;模拟产生的畜禽保种群公母比例为1﹕5、随机交配、各家系随机等量留种、群体规模保持世代恒定,世代间无重叠,群体有效大小分别为Ne=10、20、50、100和200,保种繁殖50个世代,1 000次重复。采用多态性位点数(num-p)、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基因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稀有等位基因数(RA)、缺乏丰富位点数(NRP)作为遗传多样性度量指标。【结果】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趋势随保种世代而逐渐降低,不同群体规模遗传多样性的降低速度差异显著,相比基础群,Ne值越大,num-p、Na、Ae、Ho、He和 RA的下降速率越慢,且当Ne=100和200时,num-p基本维持50个世代不变,RA则分别增加0.86%和2.49倍;而Ne值越大,NRP的增加速率越慢。【结论】遗传漂变导致了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小群体中遗传漂变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丢失速度比大群体更高,发生在闭锁群体水平上的有效群体规模的减少将加快基因漂变速度,从而降低保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蒙古羊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遗传漂变理论和扩散方程分析了蒙古羊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不同地域群体的遗传多态现象,包括群体有效大小,世代间隔,世代重叠程度,角型,毛色,尾型的遗传变异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种群总体上属于在在群体,群体有效大小约为100万只,但由于分成许多小群体,因而使群体有效大小明显缩小,基因的随机遗传漂变作用导致各群体中广泛存在遗传多态并且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随机保种群体遗传结构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上量化分析了影响畜禽保种理的主要因素──起始基因频率和群体大小与基因丢失概率的关系。针对此问题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将Leslie年龄结构矩阵加上控制项(人工淘汰)引入家畜保种群,创建了世代重叠群体的计算机模拟保种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了年龄结构对秦川牛群近交及基因丢失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种家系后代供量方差及世代间隔因群体年龄结构的改变而变化;母牛年龄结构对群体近交及遗传漂变有极显著影响,延长母牛使用年限既可增大世代间隔,又可降低公牛女儿供量方差,从而增强了保种效果。相较而言,公牛年龄结构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8.
蒙古羊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遗传漂变理论和扩散方程方法分析了蒙古羊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不同地域群体的遗传多态现象,包括群体有效大小、世代间隔、世代重叠程度、角型、毛色、尾型的遗传变异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种群总体上属于大群体,群体有效大小约为100万只,但由于分成许多小群体,因而使群体有效大小明显缩小,基因的随机遗传漂变作用导致各群体中广泛存在遗传多态并且特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初始基因频率下闭锁群体遗传漂变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群体间无个体迁移的情况下,群体内实行随机留种,随机交配,世代不重叠,且每代参与繁殖的个体数相同.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初始基因频率、群体规模和公母比例下闭锁群体内单个双等位基因座位的遗传漂变.模拟试验共进行了50个世代,100次重复.结果表明:群体规模较大,公畜数较多以及初始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时,基因频率在世代问发生随机波动的幅度较小,基因由于随机遗传漂变而发生丢失或固定的概率也较低.群体规模太小、公畜比例过低以及基因的初始频率过低或过高,均会增加基因丢失或固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巴山松天然群体酯酶同工酶遗传变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状电泳方法,分析了南郑和兴山巴山松天然群体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变异,共得到了14种酶谱表型,2—6条同工酶带。确定了2个基因位点,EST—A和EST—B;两个群体间酯酶同工酶等位基因的杂合性期望比率非常接近,表明了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999年分离自江苏五大稻区代表地通州、高邮、赣榆、宜兴、吴江的 98个稻瘟菌标样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表明 :江苏田间自然发生的稻瘟菌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在 5 5 %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将参试菌株划分为 7个遗传系谱 ,各地区所含遗传系谱的数量和谱系分布均不相同 ,其中赣榆地区稻瘟菌遗传多样性较为复杂 ,而宜兴地区最为简单 ,仅含 2个系谱 ;采自不同地区或相邻地区不同田块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瘟菌同样存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海  田永中  王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1132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及时、准确掌握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是解决城市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以北碚区为例,使用高分辨率QuickBird遥感影像,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适于高分辨率城市人口密度模拟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使用实地调查数据和解译成果,建立了白天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格网化处理,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城市人口密度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4.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热点之一,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指出用种群生态学理论对植物种群分化和适应的进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化、演化规律以及自然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揭示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分类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和亚群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及其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大豆育种主干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1923-2005年育成的1 300个品种中抽选378份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大豆核基因组64个SSR标记,采用Structure Version 2.2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亚群体分化分析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由7类血缘组成,遗传上明显分化为不同的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各有其不同的血缘构成特点;各地理生态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其遗传来源的相对生态特异性;随着品种育成时期的推进,不同时期有不同血缘的种质加入,各育成时期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育种发展的特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与中国地方品种群体、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相比,其遗传基础因源于有限祖先亲本数的瓶颈效应而相对狭窄;分省亚群中黑龙江、江苏亚群的等位变异数可以向其他亚群提供的补充等位变异数均依次最多,其亲本来源较宽、遗传基础较广。分时期亚群平均等位变异数随着时期的推移各亚群等位变异数增加,遗传多样性程度增高,近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宽于历史上前期育成的品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存在遗传结构上的地理生态分化和育成时期分化,因而各亚群具有相对遗传特异性,体现在血缘构成和特有、特缺及互补等位变异上,这构成了未来大豆育种中亚群间种质或基因交流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岷江柏种群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西北的理县、马尔康、金川、小金、丹巴5个县的岷江柏种群结构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群的36个样方中,幼苗所占的百分数均超过57%,岷江柏种群密度呈增长趋势,种群结构稳定,正向良性发展.对5个县的岷江柏种群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岷江柏天然林群落基本上为单优势种群群落.为此,提出了对岷江柏种群的几点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其种质群体的遗传结构,为配制优势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08对SSR标记引物,对9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针对目标群体,使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评估。设定亚群数目(K)为1~9,并假定标记位点都是独立的,利用△K(k)确定最适合的K值,进而生成Q-matrix。SSR分析表明,108对SSR引物共检测到472个等位片段。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2~9个等位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37个等位片段。群体结构评估表明,最合适的K=2,即目标群体中存在2个亚群。  相似文献   

18.
茂兰自然保护区掌叶木种群分布格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掌叶木种群呈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人为干扰条件下克隆萌生分株种群呈集群分布.在缺水少土、岩石裸露率极高的喀斯特地貌生境中,在石面、石沟、石缝这些严酷生境中也有较多的掌叶木分布,表明掌叶木在石漠化喀斯特区的植被自然恢复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