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研究气象条件在常州水稻单产"12连冠"中发挥的效应,应用2003—2014年间水稻单产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文献查阅以及SPSS软件中曲线估计等方法,结合水稻生长指标,对该期间气象要素适宜程度、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等级以及气象产量贡献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气象要素总体适宜:0℃以上积温较常年偏多;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但90.9%年份在常年-15%范围内;降水量一半年份少于常年,但拔节—孕穗期降水的偏多和抽穗—成熟期降水的偏少则利于水稻的高产;(2)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偏轻:基于水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等级定量预警阈值分析,期间灾害发生等级多为轻度危害,但拔节—孕穗期中度、重度危害有增多趋势;(3)气象产量总体呈正贡献:计算线性、二次项、三次项3个最佳拟合方程,显示多数年份气象产量为正产量。气象条件在常州水稻"12连冠"中起到了增产的贡献效应。  相似文献   

2.
邢愿  贺中华 《作物杂志》2021,37(2):191-94
为探究贵州省水稻生长期的干旱特征,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研究指标,结合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利用贵州省3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分析贵州省水稻种植区水稻各生育时期的降水-需水变化特征及不同等级干旱的频率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水稻生长期的降水量呈“东增西减”特征分布,各生长期累积降水量为移栽-分蘖期>抽穗-成熟期>播种-秧苗期>拔节-孕穗期,播种-秧苗期降水呈减少趋势,可能会加剧干旱灾害的发生;各生长期累积需水量为抽穗-成熟期>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播种-秧苗期,播种-秧苗期水稻需水量小于同时期降水量,在播种-秧苗期各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较低,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地区的东部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是重旱及特旱的高频发生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宣城市农业造成的影响,采用宣城市2012年气象资料、农业灾情资料,统计分析气候变化对宣城市农业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全市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多7.6%,除宣城为负距平以外,其余各县(市)为正距平。年内除4、6、7月和10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外,其余月份降水量均偏多。入梅、出梅期偏迟,全市平均梅雨量较常年偏少。全市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8天。主要气候事件是2月22日—3月23日全市出现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6月27—28日部分地区出现的强降雨和第11号台风“海葵”对宣城市的影响。气象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大,但粮油的单产、总产比2011年略有增产,气候上属正常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宣城2011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采用安徽省宣城市2011年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宣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正常略偏少,宣城、广德、泾县为正距平,其余各县(市)为负距平;入梅、出梅期偏早,梅雨日数较常年偏少1天,全市平均梅雨量较常年偏多。全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正常略偏高,高温日数多于常年。主要气象灾害是1月20日大到暴雪及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1-5月出现不同程度的旱害,6月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严重损失,但粮油产量比上年增产,气候上属正常略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5.
长时间尺度下气象灾害对湖南水稻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旨在探讨湖南省水稻受各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湖南省1980—2015年96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以及水稻面积与产量数据,采用ArcGIS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运用SPSS对水稻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1980—2015年干旱、高温热害、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寒露风发生频次较少。各区域SPEI干旱指数与水稻产量有一定负相关关系,干旱对水稻产量有一定制约;极端高温与晚稻产量呈负相关,对晚稻产量影响较大;早稻单产与最大日降水量、最大连续降水量以及4—9月总降水量在0.05水平上均有显著性负相关,洪涝灾害对早稻生产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研究对水稻生产合理科学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对规避农业气象灾害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气象条件与水稻种植区划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的合理种植对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备受人们的关注。对水稻进行气候区划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规避风险,提升稻米品质,增加产量。笔者利用太仓市及周边地区7个基本气象台站1971—201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太仓市农业气象条件、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法)的方法对太仓市水稻种植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太仓市热量、光照、降水等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所需;太仓地区的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分布出现概率较低;将太仓市水稻种植可以区划为:城厢镇为最佳种植区,经济开发区、双凤镇、浏河镇、沙溪镇和浮桥镇为适宜种植区,璜泾镇为一般种植区。该水稻区划可以为水稻增产和品质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水稻的合理种植和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备受人们的关注。对水稻进行气候区划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规避风险,提升稻米品质,增加产量。[方法]利用太仓市及周边地区7个基本气象台站1971~201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太仓市农业气象条件、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了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法)的方法对太仓市水稻种植进行了分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太仓市热量、光照、降水等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所需;太仓地区的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分布出现概率较低;将太仓市水稻种植可以区划为:城厢镇为最佳种植区,经济开发区、双凤镇、浏河镇、沙溪镇和浮桥镇为适宜种植区,璜泾镇为一般种植区。[结论]该水稻区划可以为水稻增产和品质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溪山区气候变化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吉奇  邢刚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10-316
摘 要:利用本溪地区1953-2008年温度、降水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整理、统计、分析相应的气象要素。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温度和降水年代际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气温呈升温趋势,降水变化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变化,但是灾害损失呈现增加趋势,洪涝频率减少,干旱频率增加。通过对气候变化与主要气象灾害研究,为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科学的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水稻生长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长阶段天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孕穗—抽穗期,降水量与水稻其他各生长阶段天数呈显著正相关,以分蘖—孕穗期(r=0.6362,P>0.01)和移栽—分蘖期(r=0.4247,P>0.05)受降水限制最大。移栽—分蘖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分蘖—孕穗期和乳熟—成熟期日较差与相应阶段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与孕穗—乳熟期气温呈正相关。结实率与乳熟—成熟期最高气温和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孕穗—成熟期气温呈负相关。水稻产量与移栽—分蘖期最高气温和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丰年这3个因子与平年和歉年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移栽—孕穗期水稻生产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孕穗—成熟期则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高的气温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较大的温差促进物质的积累,对提高水稻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中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也是吴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枇杷的生长发育易受气象条件影响,使得每年的产量不稳。因此,利用气象资料来分析气象条件对枇杷生产的具体利弊和影响程度,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枇杷产业、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本文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19—2021年的枇杷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东山整体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但灾害性天气也同时存在。其中2019年成熟枇杷的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花期和幼果期异常偏少的日照、花期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以及低温和降雪天气过程;2020年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果实膨大期偏多的日照;2021年为花期和幼果期出现的气温偏低和两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同一时期枇杷的生长和产量情况可知,枇杷花腐病的主要原因是花期连阴雨,并表现为降水量的异常偏多和日照的异常偏少,连续2旬出现日照距平百分率小于-50%的情况或是判断花腐病的灾害阈值。此外,寒潮天气过程所带来的低温、雨雪是导致2021年枇杷花遭受冻害、幼果出现栓皮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镇江市连阴雨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少连阴雨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基于渍涝天数,渍涝影响程度和日照构建了连阴雨灾害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连阴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阴雨灾害的出现频率是每两年出现1次,影响小麦1~2个生育期,影响水稻2~3个生育期;主要发生时段是小麦拔节期,水稻的分蘖和移栽期;镇江的小麦仅有10%的年份,水稻仅有8%的年份完全未受连阴雨灾害的影响;小麦12~25%相对气象产量的波动,水稻11~24%相对气象产量的波动是由连阴雨灾害造成。为了科学防御连阴雨灾害的影响,利用连阴雨灾害指数模型,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为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长沙近41年气候变化对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诊断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沙水稻产量的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利用长沙市4个人工观测站1971—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长沙双季早稻生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气象因子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长沙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依次是:5月低温、生长期最高气温、生长期降水量、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生长期日照时数、5月日照时数、5月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及洪涝;(2)5月低温强度指数Ij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对早稻产量有明显不利影响;生长期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太多不利于高产;(3)近41年来,早稻生长期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5月最高气温呈极显著增加态势,生长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5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较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增温十分有利于早稻高产;(4)生长期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多对早稻高产有利;(5)近41年来,早稻气象产量呈弱下降态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幅增长,2004—2008年小幅增长,得益于生产力水平和早稻品种的提升以及十分有利于早稻增产的气象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多为负值及2009年连续3年负值,在于气象条件对早稻增产无贡献。气候变化对长沙早稻产量的影响总体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中后期洪涝淹没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采用桶栽方法在模拟洪水和实地洪涝条件下, 研究了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模拟洪水淹没的深度、时间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淹没对产量损失度的影响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 淹顶>淹没植株2/3。洪水淹没下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淹没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淹没植株2/3处理中, 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淹没100 h, 产量分别损失50%、60%、12%左右; 而淹顶处理100 h的产量损失度, 在孕穗期、抽穗期达100%, 在乳熟期不到25%。预测洪涝产量损失度分别达40%、60%和80%时相应的淹没时间, 建立了根据不同淹没时期和淹没深度的产量损失度与淹没时间关系模型, 决定系数为0.6038~0.9868。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分别在洪涝淹没56.3 h情况下, 产量损失度实测值与预测值误差为3.63~6.81个百分点, 可作为洪灾发生后评估水稻产量损失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播种期对广东省晚稻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出广东省5个典型稻作生态区晚稻最佳播种期,明确气候变化对近年来新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晚稻品种产量的影响。2009年晚季,在韶关、肇庆、广州、汕头、湛江等5个代表性地点对超级杂交稻天优998、超级常规稻玉香油占及杂交稻天优428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广东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其中,5个地点高产播种期分别为7月2日(B)、7月16日(D)、7月16日(D)、7月23日(E)、7月9日(C)。通过分析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温度、降雨、光照等气候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构建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日均最高气温、较低的日均最低气温、较高的日均气温及较高的积温,孕穗期至齐穗期较高的日均气温、较低的平均日照时数,以及齐穗后20天至收割期较大的累积日照时数,有利提高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日喀则保灌地青稞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磊  杜军  刘依兰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3):182-186
为了研究近年来气候因子在日喀则保灌地青稞生育期天数变化中的作用,利用青稞生育期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生育期天数及生育期内气象要素进行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青稞生育期天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2 年,日喀则青稞全生育期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为0.68 d/a。气温和日照对生育期天数变化的作用明显,其中,三叶期、成熟期的平均气温与该生育期天数呈明显负相关;孕穗期、乳熟期的平均气温与该生育期天数为正相关。分蘖期、孕穗期的日照时数与该生育期天数为正相关,拔节期、开花期的日照时数与该生育期天数为负相关。青稞多个生育期天数发生突变,分蘖期、乳熟期天数突变年份为2001 年,这与日喀则青稞品种由‘藏青320’更换为其他品种的时间一致。品种更换后,日照时数变化对分蘖期天数的影响减弱,同时乳熟期天数延长了约16天。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评价湖北地区中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度,服务于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农事工作人员及时合理的开展田间管理,达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目的。利用湖北中稻生育期内逐旬的气象资料和相关农业气象指标,构建中稻生育期内旬际日照时数、平均温度、降水适宜度的隶属函数,计算3项气候要素适宜度的逐旬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得出湖北中稻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及对产量影响的模型。结果表明:中稻全生育期内,湖北省多年平均状况的光、温、水气候要素的适宜度均为较适宜,其中以气温适宜度为最佳,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小,而综合适宜度围绕多年平均值波动,且振幅较小。同时,选定的4个气候地区的综合适宜度在中稻生长发育前期均表现为较适宜,后期受阶段性高温干旱以及暴雨的影响,适宜度较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产量模型模拟的1990—2010年产量影响模拟值与实际气象产量的相关性显著。表明采用综合适宜度模型构建的产量预估模型,对定量评价光温水3项气候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为当地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依据,对安徽南陵2005—2014年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其对各类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并定量计算出各气象因子与该三类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早稻和双季晚稻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稻和一季晚稻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显示,早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性较大,且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中稻和一季晚稻受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与蒸发量相关性最大,并且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蒸发和日照时数成反比;双季晚稻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前两种水稻偏小。该研究获得了南陵不同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稻种植合理避开气象灾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