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近年来,笔者对小麦的分蘖、成穗率及穗型进行了定点观察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 大小麦基部茎节上长出的分枝叫分蘖。由主茎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一级分蘖,由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在主茎或母蘖上所处的位置称为蘖位,分蘖发生位置低的称为低位分蘖或早生分蘖,反之则称为高位分蘖或晚生分蘖。大小麦主茎叶片的出伸和各级分蘖叶片的出伸之间有着一定的同伸关系,当主茎第4叶出现时,主茎第1叶腋芽长出主茎第一分蘖,随着主茎叶片不断增加,新的分蘖呈n-3的关系不断发生。但受品种特性、密度、播种深浅、肥水条件、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单株茎  相似文献   

6.
浅谈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主要有播种量过大、秋冬气温低、土壤湿度不适、播种质量不高、施肥不当、播期不当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高分蘖成穗的措施,主要包括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精少量播种、配方施肥、提高播种质量、精细田管等,以提高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分蘖成穗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分蘖能力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弱,且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明显;所以,冬性及半冬性品种应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笔者对小麦的分蘖、成穗率及穗型进行了定点观察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影响分蘖发生及成穗的因素 除了施肥水平和土壤质地的差别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肥料运筹不当 由于早期速效肥的不足,导致小麦3~4叶期苗势不壮,是麦苗第1叶位空位的首要原因。定点田块中,除有机肥外,每亩施26.7~33.3千克碳酸氢铵作基肥,比对照田分蘖期提前3~6天,第1叶位分蘖增加7.5%~18%,平均单株分  相似文献   

9.
浅析小麦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为了能动地调控大穗型品种的分蘖成穗率,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叶面喷施萘乙酸、赤霉素、矮壮素、细胞分裂素、烯效唑、有机液肥和磷酸二氢钾,对提高此类型品种亩穗数和产量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大穗型小麦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偃22和大穗型小麦新品系41310为材料,调查了其冬、春总茎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大穗型小麦成穗率低的原因。[结果]2品种的分蘖性能相近,41310的总茎数少于小偃22。在3月24日~4月28日的6个时期,41310的消亡总茎数分别较小偃22多49.5万、22.5万、40.5万、36.0万、72.02、65.5万/hm2。4月7日前后,41310和小偃22均有1个分蘖消亡高峰,其分蘖消亡值分别为351.0万和333.0万/hm2 而41310在4月28日前后出现第2个分蘖消亡高峰,分蘖消亡值达337.5万/hm2,使41310的分蘖消亡率达74.6%,成穗率仅为25.4%,穗数减少至423.0万/hm2。[结论]大穗型小麦41310的分蘖消亡速度较小偃22快,且较其多了1个分蘖消亡高峰。  相似文献   

12.
陈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Z1):50-51
为了探讨小麦的需肥特性,进行了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小麦产量及分蘖成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分次施用(即50%基肥、30%分蘖肥、20%拔节肥)能满足小麦各生育期的营养需求,比全作基肥处理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成穗率、结实率分别提高7.0、1.6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1.3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认识小麦穗发育调控相关基因及调控网络,为穗部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小麦穗发育相关文献和基因的研究动态,对小麦穗发育过程、穗部调控相关基因和穗部相关的重要QTL等方面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小麦的穗部性状直接与产量相关,其穗部发育一直是育种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基于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进展,以及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一些基因在小麦的穗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穗部性状,小麦穗发育的调控途径也逐渐被发现。【结论】小麦穗发育研究与禾本科模式作物水稻相比较为缓慢,但随着测序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加快穗型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小麦穗部研究正迎来春天。  相似文献   

14.
小麦幼穗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小麦幼穗分化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小麦幼穗分化进和进程与品种的遗传特性及温、光等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产量因素的构成及最终产量形成,小麦幼穗分化的研究对小麦育种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四川绵阳90-7、92-1、绵阳19(弱冬性)、中国农科院中大A0、中国自然科学院铁杆(冬性),户县914、8650-8(弱冬性),陕西咸阳农科所84加79(弱冬性)、82(348)(冬性)。1993~1995年在咸阳农科所试验农场设品种比较试验圃。试验田地力中上,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0 m2(5×2),10行区,对照为多穗型小偃6号和中间型咸农151。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一些大穗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冬季总茎数、穗数和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64*和0.730*,3个性状均被选入最优方程;②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是:单位面积穗数(Py=1.356)>群体平均单穗粒重(Py=1.218)>每穗粒数(Py=0.907)>千粒重(Py=0.395)>每穗小穗数(Py=-0.377);③提出将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作为衡量大穗小麦的综合量化指标,将“穗足、穗大、穗匀”作为大穗小麦产量结构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黑龙江省超高产水稻品种的茎蘖发育动态优势,以黑龙江省的3个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龙稻5号’和‘龙粳14’为试验材料,分别用相同生育期的普通品种‘藤系138’、‘龙稻3号’和‘合江19’作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对黑龙江省超高产水稻品种的茎蘖发育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相比较普通品种的优势在于,达到最高茎蘖数后,无效分蘖消亡速度慢,最终成穗率均高;产量与茎蘖各性状的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状态,其中产量与最高茎蘖数、茎蘖增长速率、茎蘖消亡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有效分蘖数、最终成穗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频发导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冬小麦主茎和分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于2017—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室外遮雨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山农29和衡0628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后0—10 d期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CK,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42.2—46.7 mm);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T1,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 mm)、重度干旱(T2,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 mm);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T3,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3 mm)、重度干旱(T4,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mm),测定了茎蘖幼穗发育进程及茎蘖成穗和结实性状等指标。【结果】在拔节后0—10 d期间不同程度干旱对小麦主茎成穗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干旱时间...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7,(4):498-501
小麦具有分蘖成穗的特性,单株有效分蘖数是构成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旱选10号×鲁麦14的DH群体为试材,分别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对小麦有效分蘖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控制小麦有效分蘖性状的QTL位点。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个加性QTL,分别位于1D,2B,2D,6B,7B染色体上,LOD值介于4.02~6.09,贡献率为8.87%~12.77%;检测到2对上位性QTL,分别位于1D-6A,6D-6B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6.87,7.54,贡献率分别为3.27%,37.82%。  相似文献   

20.
小麦幼穗分化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6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幼穗品种幼穗分化特点及幼穗分化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间幼穗分化存在明显差异;各主要分化期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影响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主要是通过协调幼穗各分化时期的长短来协调好穗,粒、重及其它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